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缘起ZUI杭州-明清外国访客笔下的杭州与西湖

发布时间:2025-05-15 14:09:25 推广 来源:杭州社科发布

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漫长历程中,明清时期是东西方碰撞交融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诸多外国来访者踏入中国,而杭州与西湖作为华夏大地的东方瑰宝,吸引了他们的目光,也成为他们笔下独特的东方印记。马戛尔尼使团以及其他外国友人,从不同角度记录下了对杭州和西湖的认知,为我们绘就出一幅跨越时空的东方图景。

西湖的自然景观在外国来访者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约翰·巴罗作为马戛尔尼使团的一员,在他的游记中详细描述了他对西湖自然景观的感受:“山上植被繁茂,樟树、牛油树等树木交相辉映”。这种描述不仅反映了当时西湖周边植被的多样性,也展示了西湖四季不同的美景,西湖之胜,晴雨皆宜。回溯往昔,马可·波罗就曾在其《马可·波罗行纪》中惊叹于西湖的广袤:“城中有大湖(指西湖),周围广袤,湖面清澈如镜”。湖面上波光粼粼,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与周边的花草树木相互映衬,共同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这种对西湖自然美的描绘,与后来马戛尔尼使团成员的感受相互呼应,尽管时代不同,但西湖的魅力始终如一。

西湖周边浓郁的宗教氛围让外国来访者深感新奇。马戛尔尼副使斯当东在其《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提到:“西湖畔的寺庙香火不断,佛教、道教建筑各具特色”。这反映出当时杭州不同宗教和谐共存的局面。根据《杭州府志》,“杭郡庙宇林立,香火鼎盛”,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西湖畔的寺庙钟声悠扬,信徒们虔诚的身影穿梭其中。佛教、道教等宗教建筑各具特色,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展示着东方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的完美融合。同时,《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一书中还记录了杭州丰富的民俗文化,如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表演和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节日期间,杭州城热闹非凡,街头巷尾张灯结彩。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体现了杭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也反映出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过,西方一些观察者也注意到,随着商业发展,部分民俗活动逐渐带有商业表演性质。例如,赛龙舟活动在一些时候更注重吸引游客,传统仪式中的一些细节和庄重感有所淡化。

明清时期的杭州,商业十分繁荣,给外国来访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杭州依托京杭大运河与内河航运维持区域贸易,沿岸货物装卸繁忙。马戛尔尼曾说,“余初抵杭州城外时就船上观看杭垣景象,即知此城必为南省名城之一”,等到进城访游后,“乃知此城之殷富,大过于吾前此之理想”,而这种“理想”应为此前《马可•波罗游记》留下的印记。茶叶、丝绸、瓷器等大宗商品在这里汇聚,然后运往世界各地。城内店铺林立,丝绸制品工艺精湛,瓷器造型各异、远销海外,彰显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杭州的城市管理同样值得称赞。城市规划合理,道路宽敞整洁,排水系统完善。西湖周边的建筑布局巧妙,既考虑到了美观,又兼顾了实用性。同时,杭州治安管理严格,巡逻的士兵维持着城市的秩序,让居民和游客能够安心生活和游览。但美中不足的是根据马戛尔尼使团成员的部分记录,杭州虽然城市规划合理,道路宽敞整洁,排水系统完善,但城市人口密集区域的卫生状况并不非常理想。

明清时期外国来访者对杭州和西湖的记录,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珍贵财富。正是他们的描述让我们看到杭州的魅力,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城市发展中的复杂情况。这些记录为研究杭州历史提供了独特视角,有助于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循着历史脉络,杭州与大运河之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它们也共同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

注:本系列为杭州市社科联人文社科普及展播成果,由市社科联联合杭州师范大学智库"中外文化遗产比较研究中心"及中心主任、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郭景华团队共同推出,系校地协同创新实践。

责任编辑:文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