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临海市老年大学组织30余名学员赴"中国古建筑工匠之乡"汇溪镇开展研学活动。当青砖黛瓦遇见银发智慧,当榫卯技艺碰撞终身学习,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千年古镇展开。
坐落于灵江支流之畔的汇溪镇,素有“古建工匠摇篮”之称,其营造技艺可追溯至唐宋,鼎盛于明清,至今仍完整保存着120余处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古建筑群。作为全省首家古建营造技艺博物馆所在地,这里不仅是浙东民居“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建筑美学的集中展示地,更孕育了以“榫卯工艺”为核心的非遗传承体系。博物馆内“古建史话”“营造智慧”“匠人匠心”“古建传承”四大展区,通过实物模型、场景复原、多媒体演示等形式,系统呈现了从台梁式木构到“一根藤”雕花的精湛技艺,成为解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活教材”。
研学团队首先走进古建营造技艺博物馆,在“营造智慧”展区,学员们驻足凝视复原的斗拱模型,听讲解员详解“铺作层”如何通过层层叠涩实现力学与美学的统一;在“匠人匠心”板块,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一根藤”木作工艺——只见刨刀翻飞间,整根木条经巧妙弯折形成连续不断的藤状纹样,无需一钉一铆却严丝合缝,引得学员们纷纷拿出手机记录。
“这样的活动比书本更鲜活!”参与研学的退休教师王阿姨说,“以前只知道古镇老房子好看,今天才明白每片瓦当、每块雕花都是文化密码。我们这代人见过老建筑的美,更有责任让年轻人知道它们为什么珍贵。”
从博物馆里的专注聆听,到古宅前的热烈讨论,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是老年学员拓宽知识视野的“学习之旅”,更是一次传统文化与现代老龄观的碰撞交融。正如汇溪镇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所言:“古建筑保护不是简单地修旧如旧,而是要让它在当代生活中‘活起来’。老年学员带着人生阅历而来,他们的感悟与思考,恰恰为古建传承提供了更温暖的人文视角。”(张有义)
责任编辑:张卫飞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