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是一座古老而新的城市。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杭州文化始终绵延不绝,光芒四射,而杭州良渚则承载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任,是中华文明溯源的关键窗口。如今,它正以独特的魅力走向世界,成为文化交流互鉴的闪耀名片。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全球范围内的降温导致太湖流域的人类活动随之转向。良渚地区凭借其温润气候与肥沃土壤,成为文明的摇篮。彼时,良渚先民顺应天时,从山间谷地迈向平原,精心开垦稻田,稻作农业迅速崛起并替代渔猎采集,成为经济的核心支柱,稻米自然而然成为了主食。考古发掘出的良渚古城内成片稻田遗址,以及约 20 万公斤炭化稻谷,便是其农业辉煌的铁证,而这为良渚文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伴随农业繁荣,人口繁衍,聚落不断演进,良渚文化呈现出清晰的“都-邑-聚”层级分化格局,其中良渚古城傲居一级聚落之位。良渚古城是一座当之无愧的水城。良渚先民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依托城内外纵横交错的河道,构建起了发达的水路交通网络,在世界文明展史上独树一帜。他们巧妙地将自然地势与人工堆筑相结合,把雉山与凤山作为城墙的关键节点,一共修筑了9座城门,其中 8 座水城门与 1 座陆城门错落分布。从良渚古城出发,沿河流顺流而下,短短 60 多千米水路便能抵达太湖,进而连通长江,畅达四方。这种独特的 “隐于山野,兼及天下” 的地理优势,是良渚古城成为王都的重要原因之一。
良渚古城的出现,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它规模宏大,面积达 6.3 平方公里,采用三重向心式结构,精心划分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这一布局体现了良渚先民高超的工程技术与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与此同时,古城外围的大型水利系统堪称奇迹,其具备蓄水、防洪、调水等多种功能,是中国迄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为区域内先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关键保障,彰显出良渚先民在应对自然环境方面的卓越智慧与协作能力。

仓廪实而知礼节。被誉为“神王之国”的良渚拥有着统一信仰和鲜明礼制来维持社会运作,玉器则是这一社会结构的核心表征。良渚人视玉为人神沟通的神圣载体,一方面,他们通过雕刻神徽,将玉器作为沟通天地的载体和法器;另一方面,玉器又成为区分社会等级高下的依据。这种以玉器为核心构建的信仰及礼制系统,有力地推动良渚步入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是中华文明从而萌芽走向成熟的标志。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在良渚镇一带首次发现并发掘了史前文化遗存,为良渚文明的发现奠定了基础。1959年,以良渚遗址为命名地的良渚文化被确认,成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重要见证。政府和相关机构制定了严格的保护法规,良渚遗址公园、良渚博物馆应运而生。同时,数字化技术为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活力——利用 3D 建模、虚拟现实等手段,良渚古城的城墙、宫殿、祭坛等建筑得以在虚拟世界中 “重生”,为文化传播与教育提供了全新的途径。随着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良渚文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良渚文明丛书》的翻译出版,进一步打破了语言障碍,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深入了解良渚文化的精髓,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在文化领域的深度交流与互鉴。2023年,杭州亚运会火种采集仪式更是将良渚文化推向全球关注的高潮,向世界传递着良渚文化的厚重与辉煌。时至今日,“良渚论坛”已成功举办两届,各国专家齐聚一堂,探讨良渚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价值;“良渚・世界文明对话” 文化交流与传播系列活动,进一步丰富了良渚文明在世界文明交流版图中的多元互动,彰显了其在全球文化交流互鉴进程中的重要价值与深远影响。五千年前,良渚人在“美丽之洲”繁衍生息,耕耘治玉,点亮了东方文明的曙光;五千年后,良渚从远古走向现代复兴,从杭州走向世界,成为一扇向全球展示中华文明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的重要窗口,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历史、传承文化、共创未来。

注:本系列为杭州市社科联人文社科普及展播成果,由市社科联联合杭州师范大学智库"中外文化遗产比较研究中心"及中心主任、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郭景华团队共同推出,系校地协同创新实践。
责任编辑: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