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孤山梅影映千秋——谨以此文纪念杭州知府林启逝世125周年

发布时间:2025-06-23 11:19:01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林启

2025年,“杭州六小龙”横空出世,其中的深度求索(DeepSeek)梁文峰等多位创始人有浙江大学的求学或学术背景,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有浙江理工大学求学背景,因此,两校被外媒誉为“东方神秘力量”‌。其实,两校都是创办于1897年,同为杭州知府林启所创,并兼任了首任校长。5月22日,是林启这位近代教育的探索实践者逝世125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纪念之。

孤山风骨:闽海才俊的宦海浮沉

林启(1839-1900),字迪臣,福建侯官人,1864年中举人,1876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类似于今日的地方志工作人员,纪录朝廷大事,后放陕西学政。1889年任浙江道监察御史。1894年甲午战败,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时任浙江道监察御史的林启拍案而起,写下“请罢颐和园之役以疏民困”的万言书,触怒权贵被贬浙江衢州知府。

这场“西湖与颐和园”的较量,不仅改变了林启的仕途轨迹,更让杭州城迎来了一位“守正不阿,精明笃实”的父母官。1896年林启调任杭州知府,在孤山补种梅树百株,留下“为我名山留片席,看人宦海渡云帆”的诗句。这位自称“梅妻鹤子”林和靖隔世知音的地方官,将西湖山水化作精神图腾,在千年文脉中埋下近代化的种子。

位于孤山林社旁的林启像

衢州遗爱:新政先驱的基层实践

在衢州任上,林启不到两年,却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

经济方面:重视生产,劝民种桑养蚕,推动了当地蚕桑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整顿仓廪,充实仓谷,加强了粮食储备,有利于应对灾荒等情况。

教育方面:整顿正谊书院,提升了书院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氛围;新立义塾十二

处,推行“耕读传家”理念,创办官办民助的义务教育小学堂,让更多孩子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开启了当地义务教育的先河。

社会治理方面:平反冤狱,使许多受冤屈的百姓得到公正对待;惩办劣绅,打击了地方上的不良势力,维护了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林启在衢州政绩民声俱佳,被推举为“两浙循吏第一”。他务实勤政、一心为民的作风深受百姓爱戴,在当地留下了良好的口碑,百姓对他十分感激和尊敬。

蚕学馆照片

西湖弦歌:三校鼎峙的教育丰碑

林启在杭州任职期间,最重要的政绩,就是创办了三所新式学堂,开启浙江近代教育的先河。

1897年春,林启在杭州蒲场巷普慈寺旧址创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林启作为浙大历史上的首位“校长”,对浙江大学的办学历史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亲自制定“讲求实学”的办学宗旨,聘请美国人王令赓担任总教习,请两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学者任教习,成为当时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重要场所。求是书院,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史地、博物、音乐、英语、日语等现代课程,还购置了教学仪器和图书;林启每逢望日(每月十六日)亲临书院课学,命题阅卷,督促甚勤。这座“东方剑桥”的雏形,不仅是维新思想的传播阵地,更成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培养出陈独秀、蒋百里等革新先驱。

同年,针对蚕丝业衰退的困局,林启在西湖金沙港创办蚕学馆(浙江理工大学前身),这是中国最早的农业学校、最早的蚕桑丝绸学校,并在开学前派嵇侃、汪有龄赴日本学习养蚕、制种新法,此乃开官派日本留学之先河。他以“除蚕病、育良种、传技术”为目标,聘请日本专家轰木长子授课,引入显微镜检测技术,培育出单丝长度达1300米的改良蚕种。馆内设立的“饲蚕所”成为中国首个蚕桑科研基地,加强与日本的蚕业交流,使杭州蚕丝出口量在十年内恢复至战前水平。学校被清廷御批嘉奖“开蚕桑改良之先声”。

1899年,林启在大方伯圆通寺旧址创办养正书塾(杭州高级中学、杭州第四中学前身),首开中国公立中等教育之先河。这所“杭城新文化摇篮”开设国文、算术、体操等现代课程。在杭高的办学史上曾汇集了鲁迅、李叔同、朱自清等名家大师,涌现出徐志摩、丰子恺、金庸等文化名流,姜立夫、陈建功、毛江森等科技精英,至今走出院士53位,被誉为“院士的摇篮”。至今“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仍刻在杭州高级中学贡院校区的石牌上。

林社

孤山遗韵:百年追思的精神坐标

1900年5月22日,林启病逝于任上。林启去世后,杭城百姓“倾城出动,哭声震天”,后人欲将其遗体运回家乡福建安葬,杭州市民则念于其所做的贡献,要求把他安葬在西湖旁,双方争执不休。最后,还是因为林启生前有“为我名山留片席,看人宦海渡云帆”的诗句,林家子孙才同意将林启安葬于孤山北麓。墓前“树人百年,树木十年,树谷一年,两浙无两;处士千古,少尉千古,太守千古,孤山不孤”的楹联,道尽百姓哀思。

三校校友为纪念这位“教育救国”的先驱,由杭人邵章、陈敬第、何燮侯等发起在孤山建林社以为祠祀。林社位于西湖区后孤山路1号,是一座中西结合、飞檐翘角的小楼。小楼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0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

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内,陈列着林启手书的《请筹款创设蚕桑学堂禀》,记载着他“蚕丝不兴,国将不国”的呐喊。每年清明,三校学子都会在此举行“求是寻源”仪式,重温这位首任校长“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的教诲。

后人以诗颂之:“孤山梅影映千秋,宦海浮沉志未休。三校弦歌传禹甸,一湖烟雨忆林侯。”林启以“教育救国”为舟,在时代洪流中开辟出一条近代化航道,其精神如西湖碧波,千年不涸。

现在的林社,是1997年浙江大学建校100周年时,联合三校共同修复。浙江大学冯骏老师担任总策展,里面主要展陈了林启生平、在杭事迹及林社的变迁,时任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题写了“林社”匾额,后来又补充调整了些内容。2013年再由冯骏老师牵头编辑出版了《名山留一席——林社文史汇编》,时任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题写书名。而林启墓,于1955年迁往鸡笼山。本人有幸参与了1997年后的历次林社的策展和《名山留一席——林社文史汇编》的编辑工作。每每接触到林启老校长的史料总有“高山仰止”之感,当年林启在杭州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和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价值将不断放大。                                      

写于2025年春

参考资料:

名山留一席:林社文史汇编/黄书孟主编,——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5

(作者葛建纲系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馆长)

责任编辑:马玉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