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截至 2024 年底,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已达 3.1 亿人,占总人口的 22.0%;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 2.2 亿人,占全国人口的 15.6% 。庞大的老年群体催生了规模超 7 万亿元的银发经济市场(数据来源: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使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当前康养领域专业人才缺口高达 500 万人(参考中国健康养老产业联盟数据),且存在职业标准模糊、技能培训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我们研究提出,创设康养酒店管理师、疗愈高级技师和旅居康养策划师三大新职业,是破解人才困境、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突破口,具体建议如下:
一、优化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制度引才聚才
(一)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夯实行业发展根基
建议将康养酒店管理师、疗愈高级技师和旅居康养策划师三大新职业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2025 年修订版)》,联合人社部、民政部等部门组建专项工作组,通过实地调研、专家论证等方式,精准界定各职业的核心工作任务、能力要求和职业发展路径。参考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制定经验,赋予专属职业编码,配套编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为从业者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指引,提升行业规范化水平。例如,永州市双牌县在发展生态康养产业过程中,就因缺乏专业的职业标准,导致养老护理员等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能力要求不清晰,影响了服务质量与人才培养。明确职业标准后,可有效解决此类问题,推动行业有序发展。
(二)设立专项基金,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借鉴海南实施的康养人才培训补贴政策(2023 年海南省投入 3000 万元,为 6000 名从业者提供最高 5000 元 / 人的培训补贴),中央财政牵头设立规模不低于 5 亿元的康养产业人才专项基金。建立 “个人申报、企业审核、政府补贴” 的申领机制,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者,按初级 1500 元、中级 3000 元、高级 5000 元的梯度标准给予补贴,并对企业开展岗前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给予 50% 的经费支持。如北京为鼓励高素质人才从事养老服务业,设立每人 4 万至 6 万元的应届生入职奖励,分 3 年发放,极大提升了从业者积极性,可作为各地参考范例。
(三)创新人才流动政策,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在长三角、成渝等康养产业集聚区试点 “康养职业积分落户” 制度。以武汉 “积分入户 + 技能人才优先” 政策为蓝本,将职业技能等级(高级技师 100 分、技师 80 分)、从业年限(每年 5 分)、服务案例质量(每个优质案例 10 分)等纳入积分体系。对积分达标的人才,在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方面给予优先待遇,推动人才向产业需求旺盛地区流动。例如,某康养产业集聚区内,因缺乏吸引人才的落户政策,导致优秀人才流失严重。实施“康养职业积分落户”后,有望改善这一局面,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同时,政府应定期评估政策效果,根据人才流动情况与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积分细则,确保政策精准发力。
二、健全标准认证体系,提升行业服务质量
(一)制定职业标准,构建能力评价框架
联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中国旅游协会康养分会等权威机构,组建跨学科标准编制委员会。参考国际 ISO 9001 服务质量标准,制定《康养酒店经理职业标准》(涵盖市场运营、健康管理等 8 大能力模块)、《疗愈高级技师职业标准》(包含中医理疗、心理疏导等 12 项核心技能)、《康养旅游策划师职业标准》(涉及产品设计、风险防控等 6 大领域),形成可量化、可操作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永州市双牌县包租婆健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为例,在缺乏统一职业标准时,公司内部对养老护理员的技能要求较为模糊,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制定职业标准后,可帮助企业明确员工培养方向,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二)构建三级认证体系,强化质量管控
建立 “国家认证(人社部主导)— 行业认证(中国旅游协会等组织)— 企业认证(头部康养企业)” 的三级认证体系。国家级认证侧重基础理论与职业素养考核;行业认证突出专业技能与实践应用能力评估;企业认证聚焦岗位实操与服务创新能力。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认证结果全网可查,确保认证权威性与公信力。政府应加大对三级认证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保障。例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认证体系的研发与维护,鼓励科研机构开展相关技术研究,提升认证效率与质量。同时,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管,规范认证流程,防止出现认证乱象。
三、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设产业学院,推进双元育人
联合浙江中医药大学、丽水学院、安徽卫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携手上海阿纳迪等头部企业,共建 10 所“旅居康养产业学院”。参照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理论课程占 40%、实践课程占 60%),推行 “企业导师 + 高校教师”双导师制。实施 “1+X” 证书制度,学生毕业时除学历证书外,可获得至少 1 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例如,河南医药健康技师学院围绕培养康养服务人才成立了健康服务管理系,与多家企业签订实习就业协议,每年向康养机构输送大批人才,为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了成功范例。政府应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结合当地高校与企业资源,加快产业学院建设步伐,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二)举办技能大赛,激发职业发展动能
建议由人社部联合民政部、文旅部主办全国康养职业技能大赛,设置康养酒店数字化运营、中医特色疗愈技术、适老化旅游线路设计等 12 个竞赛项目。对获奖选手给予物质奖励(一等奖奖金 5 万元),并开辟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符合条件者可直接晋升技师或高级技师。通过 “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提升行业职业荣誉感与社会关注度。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高校参与技能大赛的筹备与组织工作,提供场地、设备等支持。同时,利用媒体平台加大对大赛的宣传力度,提升大赛影响力,吸引更多人才参与,营造良好的行业发展氛围。
四、拓展国际合作渠道,提升行业发展能级
(一)引进国际认证,推动标准接轨
与日本介护福祉士国际协会、德国自然疗法师协会建立合作,引入其成熟的认证体系与培训课程。结合我国国情,开发 “中外双证” 培训项目,培养既掌握国际先进理念,又熟悉本土服务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预计 3 年内培养具有国际认证资质的康养人才 1 万人,推动我国康养服务标准与国际接轨。政府可设立国际合作专项基金,对参与 “中外双证” 培训项目的机构与个人给予资金支持,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参与积极性。同时,加强对国际认证培训项目的监管,确保培训质量与认证效果。
(二)搭建交流平台,促进跨境合作
依托“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平台,建设国际康养人才交流中心。每年举办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世界康养人才发展大会,设立跨境执业许可绿色通道,推动我国康养人才赴日、韩等国开展短期服务。同时吸引国际专家来华讲学、合作研发,提升我国在国际康养领域的话语权。政府应在政策层面给予支持,简化跨境执业手续,为人才交流创造便利条件。例如,建立快速审批通道,缩短跨境执业许可的办理时间。加强与国际组织的沟通协作,积极参与国际康养行业规则制定,提升我国在国际康养领域的影响力。
五、结语
创设康养酒店经理、疗愈高级技师和旅居康养策划师等三大康养新职业,是贯彻落实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举措。建议人社部牵头成立专项工作小组,2025 年内完成职业认定;各地政府配套出台实施细则,确保政策落地见效;行业协会加快标准制定与认证体系建设。通过多方协同构建 “教育培养 — 标准认证 — 就业保障” 全链条生态,预计 5 年内可新增专业康养人才200 万人,有效缓解人才供需矛盾,为银发经济注入强劲动力,助力我国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迈向新台阶。(作者: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上海远洲康养酒店研究院院长 张跃西)
责任编辑:文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