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少年与藏族女孩共同托起的“小星星”划破夜空,1921年嘉兴南湖的红船星火与1935年四川若尔盖草原的长征足迹完成了一场精神对话……
7月9日晚,《红船星河·胜利北上》这部承载着特殊使命的儿童剧在海拔3500米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完成首演。红船精神与长征精神在此完成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嘉若两地青少年用艺术之笔共同绘就民族团结的崭新画卷。
作为首部“红船+长征”主题儿童剧,该剧以“星河”为意象,不仅讲述了一段艰难的行军史,更是用童真的视角和艺术的力量,向当代少年儿童生动诠释了伟大的事业始于伟大的梦想,成于坚韧不拔的奋斗。这不仅是南湖区与若尔盖县东西部协作的文化硕果,更是两地青少年深化交流、交往、交融的生动实践。
今年是红船精神提出20年,在这片红军三大主力当年胜利会师、挥师北上的热土上,来自若尔盖县的330余名小演员与南湖区的21名小演员携手,用艺术完成了一次跨越山海的“精神接力”。
“这不仅是演出,更是两地孩子的心灵对话。”总导演、菱娃少儿艺术团团长刘勇告诉小布,为了让红船故事在高原落地生根,他带团队多次深入若尔盖采风,将“红军三过草地”的史实凝练成舞台语言。
“有这样的演出机会我感觉非常难得,也是第一次跟南湖的小伙伴共同表演,还交到了很多新朋友。”饰演儿童团团员红军战士的丹增旺庆告诉小布。
值得一提的是,舞美道具也针对高原条件进行全新设计,导演团队更在剧中匠心塑造了一个全新角色——藏族女孩“小卓玛”,她与南湖伙伴“欣欣”跨地域组合,共同唤醒象征希望的“小星星”,携手开启追寻革命足迹的奇幻旅程。
“我饰演的是乐观活泼,积极向上的小女孩卓玛,演出中很多关于红军的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演出结束后也想多看书了解这些历史。”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的王艺程说。
高原环境为演出带来挑战,但孩子们的热情却如火如荼。来自嘉兴市秀城实验教育集团钧儒小学的范澍泽,在剧中饰演核心角色“欣欣”,他告诉小布:“这是我第一次来高原演出,机会很珍贵,虽然身体上会有一些不舒服,但是我会努力演好这个角色的。”2023年《红船·星河》在嘉兴首演时,范澍泽还只是个“小角色”,正如该剧原创歌曲《星河梦》所唱“小树总会长大”,他也在舞台上不断汲取精神力量,不断成长、蜕变。
这部儿童剧的匠心独运,还体现在对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的精妙平衡,剧本融汇众多红色经典元素,重现藏民与红军的鱼水深情。如剧中“郑金煜”这一角色源自红军长征经典文献《七根火柴》中的真实人物——江西石城籍烈士郑金煜。这一角色的设定,让现场观众直观感受到长征的艰苦卓绝与革命者的崇高信念。
“孩子们从陌生到喜爱,再到主动参与,并形成自己的理解,这个过程弥足珍贵,也让长征精神和红船精神可触可感。”刘勇表示,“我们用‘星河’托举‘红船’,就是想要通过文艺作品,将红色基因深深植入孩子们的心田,让孩子们沉浸式感受精神的力量。”
“孩子们的表现非常棒!”来自若尔盖县求吉乡的老党员供产看了表演后十分激动,他也是一名红军后代,“我今天特地坐车50公里来看演出,把爷爷辈走过的长征故事搬上舞台,这是给孩子们最珍贵的礼物,小朋友们可以听得懂、看得懂、记得住。”
自2023年首演以来,《红船·星河》历经故事创作、演员海选、集中排练、成功首演、校园巡演、赴京展演的持续打磨与升级,已衍生出多个演出版本。作为一部面向青少年的红色艺术课本,其社会反响卓著,影响力正逐步扩大。今年5月,南湖区21所小学的操场相继亮起“星河”之光;8月,这艘承载着精神火种的“红船”还将驶入中国国家话剧院。
责任编辑:马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