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刘伯温后裔以多元实践传承非遗文化 奏响古韵新声

发布时间:2025-07-11 14:05:0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7月9日上午,浙江文成南田镇刘基庙内钟鼓齐鸣,刘伯温第 23 代后裔18 岁的刘忠翰身着明制祭服,庄重地带领族人完成三拜九叩的祭祀仪程。作为“春、秋”两祭主祭人,以最年轻主祭者的身份,延续着家族五百余年的非遗祭祀传统,同时,他更以多元实践,为非遗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2020 年深冬,14 岁的刘忠翰开启了一段特殊的非遗传承之旅 —— 亲手斫制据传由先祖刘伯温创制的蕉叶式古琴。蕉叶式古琴造型优美,制作难度却极高,堪称斫琴技艺的 “巅峰挑战”。为寻得合适的琴材,他随老师走遍浙南山区,历时月余,终于在一处拆迁的老宅中发现一段明代旧梁。此木历经数百年自然风干,木性稳定,敲之有声,年轮细密,极为难得。“老师说,像这样在山地老屋中自然陈化、避风朝阳的老杉木,是斫琴上品。”刘忠翰回忆道。他一边观木纹,一边听其击音,确认材质密度与干燥程度;又反复考察木料出处,确保其质地已脱油干透、音性清朗,为制琴打下坚实基础。

在琴体制作的 “挖槽腹” 关键工序中,他遭遇重重难关。这道工序直接决定音色,需依据木材特性精准把控深度与弧度。刘忠翰白天在琴坊向非遗斫琴师学习 “分槽纳音” 古法,夜晚钻研《斫琴法式》。一次因刀具角度偏差,面板险些报废,他连夜驱车三小时向另一位老匠人求助,最终采用 “补胎” 技术化险为夷。髹漆阶段,他坚持使用生漆混合鹿角霜,每刷一层都要静置 7 天干燥。即便因生漆过敏双手红肿脱皮,也未曾放弃,耗时两年,终于完成这张凝聚心血的蕉叶琴。当第一缕清亮而醇厚的琴音响起,在场的老琴师无不赞叹:“这是传承百年的斫琴技艺在新时代的回响。”

作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刘忠翰的行动远不止于斫琴与主祭。他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上海创立非遗公益社团,积极开展 “非遗进校园” 活动。社团定期邀请非遗老艺人走进校园,通过现场演示、互动教学,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古琴斫制、传统祭祀礼仪等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他们利用 VR 技术还原古代斫琴工坊与祭祀场景,让年轻人 “沉浸式” 体验非遗文化。线上,刘忠翰团队借助短视频、直播平台,发起 “非遗文化探秘” 系列活动,展示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分享背后的文化故事,累计吸引数百万网友关注。

即将赴美深造人类学的刘忠翰表示:“非遗文化是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希望通过学习不同文化的传承经验,探索出非遗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径,让更多人了解、喜爱中国的非遗文化,让这些古老技艺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从亲手斫琴到主祭古礼,从校园推广到网络传播,这位 18 岁少年正以青春之力,为非遗文化传承谱写崭新篇章。(曹俊杰 郭峰 郑琳)

责任编辑: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