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驱动时代发展的核心引擎,是引领未来的关键力量。
在合肥,“人造太阳”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正进行总装,努力点亮人类终极能源的曙光;在芜湖航空小镇,国产通航飞机整机生产线高速运转,织就低空经济的“空中路网”;在蚌埠传感谷,全国首条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日夜不停,为智能世界铸造“感知神经”……
当前,安徽牢牢把握未来产业发展主动权,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在量子信息、聚变能源、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精心布局、精耕细作,推动未来产业成形起势。
6月30日至7月6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团百余名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记者深入开展调研。一处处令人振奋的科技突破与产业实践,让记者们触摸安徽向“新”而行的强劲脉动,亲身感受安徽未来产业发展的蓬勃图景。
技术攻“尖”,产业“新物种”破土而出
在安徽,“人造太阳”致力照亮人类未来之路,深空探测解锁宇宙奥秘,人工智能重塑千行百业……“十四五”以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崛起,前沿领域重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江淮大地正成为孕育未来产业“新物种”的创新沃土。
走进位于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这里每座建筑都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室,科研人员分别测试安装“人造太阳”的不同关键部件。其中,一座半圆形装置犹如巨大的“橘子瓣”,让人瞩目。
“这是聚变堆主机八分之一真空室及总装平台,中文名为‘夸父’。八个这样的‘橘子瓣’将组成未来‘人造太阳’的‘锅炉’,为上亿度的等离子体运行提供真空环境。”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团委书记叶华龙介绍,目前,这里正在进行偏滤器部件和遥操作系统的集成测试,将进一步验证这个总装平台的综合能力。
在“夸父”装置旁,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建设进入总装阶段。“BEST将在第一代中国人造太阳EAST装置基础上,首次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叶华龙表示,BEST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首个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有望点亮全球首盏“核聚变灯”,可控核聚变商业发电正从科学实验逐步走向现实。
深空探测的突破同样令人振奋。在合肥高新区的深空探测实验室,一项名为“月壤原位3D打印系统”的突破性技术,让人类实现在月球上“就地造房”迈出关键一步。
“未来不需要从地球携带任何辅料,真正实现了‘用月球的土,烧月球的砖,建月球的家’。”深空探测实验室未来院高级工程师杨洪伦介绍,该系统利用高倍聚光太阳能将月壤加热熔融,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成不同规格的“月壤砖”,为未来月球基地建设提供了无限可能。
人工智能领域同样成果斐然。高清画质、影视级镜头语言、15秒实现多镜头视频生成——凭借这一前沿技术,成立仅两年多的智象未来(合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跻身全球多模态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企业的第一梯队;芜湖市埃夫特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免编程焊接机器人,可实现5分钟以内自动完成精密焊接作业,焊接效率提高70%以上,广泛应用于船舶、钢构类产品等领域。
聚链成群,产业生态“雨林”繁茂
从技术“上新”到产业“焕新”,如今的安徽正锚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不断拓宽创新成果应用场景,强化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能力,产业聚链成群的效果正在显现。
在芜湖市湾沚区,12年前的一片荒地如今崛起为现代化航空小镇。步入园区,记者发现,从飞机发动机、复合材料再到航电系统、螺旋桨,方圆数公里内就能找到制造通航飞机的全部国产供应商。
在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满林向记者们展示一款自主研发的飞机。
“这款双发四座固定翼飞机是以DA42型为基础研发的最新型号飞机,搭载了国产航空发动机和国产航电系统,最大巡航速度352千米每小时。”田满林介绍,该飞机所采用的关键部件,例如发动机、航电系统等都由园区内企业自主制造。“从零部件生产到整机下线试飞,这里是全产业链,不出园区,实现整架飞机的完整制造。”
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是第一家落户航空小镇的整机制造企业,也是“链主”企业,在其带动下,10余年来这里集聚200余家上下游企业。而芜湖市现已集聚航空新材料、无人机、发动机等产业链企业近200家,涵盖研发、制造、维保、运营、培训全产业链,整机重点核心部件自主配套率达100%。2024年,全市低空经济产业营收达463.8亿元,同比增长15.95%。
同样的产业集聚现象在聚变能源领域出现。合肥市依托EAST、BEST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汇集近60家核聚变能源产业企业,涵盖上游超导线材生产、中游主机设备制造、下游设计运营商等全产业链。此外,2023年在合肥成立的聚变产业联合会,已汇集会员企业200余家,覆盖超导材料、磁体系统、真空设备等产业链环节。
量子科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前沿领域。合肥是中国最早系统布局量子科技研发及产业化的城市之一,仅在合肥市高新区的云飞路上便集聚了30余家量子科技龙头企业。在合肥全市,量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已有近90家,居全国首位。围绕量子产业,合肥市已初步构建了从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到工程化、产业化的完整生态链。2024年,该市在量子产业链实现营收近14亿元,同比增长21.6%。
“合肥正利用试点建设‘国家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的契机,加大资金、人才、场景、产业园区等全要素全周期服务,推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拓展更多‘量子+’场景示范应用,力争到2027年,集聚量子信息企业超150家,将量子产业打造成百亿级产业集群。”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吕波说。
精准扶持,未来产业加速培育
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幺正量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分布式离子阱量子计算研发的企业。作为中国科大首批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公司创立时面临3000万元启动资金缺口,团队自有资金不足200万元。
“关键时刻,合肥市及高新区的相关投资机构相继向其投资3000万元,化解了企业燃眉之急。”公司创始人韩永建说,公司成立一年后,便完成了高通光离子阱量子计算工程机的研制,具备了整机交付能力,在新的技术路线上实现突破。
未来产业,为何在安徽这个传统农业大省成形起势?韩永建的经历,是安徽近年来构建未来产业培育体系的生动注脚。
面对量子信息、聚变能源、低空经济等新赛道,安徽加快贯通“政产学研金服用”,打造主体高效协同、要素集聚融通的创新生态,更好服务未来产业发展壮大。
例如,在顶层设计上,安徽系统规划核心技术研发、产业协同、场景落地等方向,印发了《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在“7+N”领域实行细分赛道“一业一策”;在金融扶持上,安徽以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为牵引,首创“共同成长计划”“贷投批量联动”模式,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政府性科技融资担保体系;在人才引进与培育机制上,通过实施“招才引智”工程,引进高层次科创人才入皖,推动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将科技成果所有权赋予团队并创办企业,推动未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显著提升。
“我们还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极简极速极便审批等制度,从‘注重管理’转向‘做优服务’,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鼓励更多创新主体投身未来产业发展。”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马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