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午后,蝉鸣穿透窗棂,临海乡村振兴学院主校区(浙江开放大学临海学院)的教室内却流淌着别样的静谧。7位浙江开放大学临海学院读书会的骨干围坐成圈,案头各摆一束新摘的草木,枝叶舒展间,一场以“经典入乡村,国韵书香浓”为主题的读书会悄然启幕。这场室内对话,以自然为镜、以经典为灯,为乡村振兴的文化破局点亮了新思路,也为暑期孩子教育提供了亲近自然、感悟经典的鲜活课堂。
活动以“拔草”破题——会员们从花坛中随机选取植物,借草木之态,抒发感悟。浙江开大临海学院的学生家长、汪玲俐会员手持一株枝叶交缠的绿植,忆起武侠剧中夫妻因价值观差异而生的隔阂:“相处之困,往往源于‘你为何不按我的想法来’的执念。”浙江开大临海学院园艺专业的校友、会员林高地接过话茬,将视角从夫妻延伸至家国:“人与人、国与国,皆如草木共生,求同存异方能致远。”

谈及团队管理,汪玲俐直言:“苦难不值得歌颂,好的团队应如草木向阳,彼此成就。”金从央以“去神化”喻管理真谛:“团队不是造神,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光源,即便有人离开,仍有他人顶上。”这场对话,恰似为乡村振兴中的人才培育与组织建设注入了一剂清醒剂:唯有平等共生、相互滋养,方能筑牢根基。
第二环节“格物致知”将活动推向高潮。会员们闭目凝神十分钟,专注观察手中草木,试图在静谧中触摸生命的本质。浙江开放大学临海学院2007届校友、会员任斐发现,叶片两两相抱的姿态宛如家庭,向下扎根的韧劲恰似教育者应有的坚守;魏斯宁老师则从草木生长中悟出定位之妙:“人常被外界定义,但格物能带我们回到‘不被定义’的初心。”

作为本次活动的“军师”的魏斯宁老师,更将感悟延伸至乡土教育实践:“临海的文化资源如这盆植物,需破局方能绽放。”他提出“以孩子为支点”的生态圈构想:通过每月一次的亲子课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同时以体验式培养赋能家长,让教育从“补课”转向“育人”,从“封闭”走向“开放”。“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种子,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以喜欢的方式发光。”
这场以草木为媒的对话,不仅让经典智慧扎根乡土,更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文化图景:当教育者以谦卑之心“格物”,以共生之志“致知”,乡村的未来便如手中草木,虽形态各异,却终将向阳而生,织就一片生机盎然的绿野。
浙江开放大学临海学院副院长徐佳表示,此类活动将作为学院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长期举办下去,持续探索文化赋能乡村发展的新路径,将乡村振兴工作走深走实,努力打造可供借鉴的临海模板。(叶婉贞)
责任编辑:林煜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