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台州书画院展厅内墨香氤氲,“越东仙居,烟霞胜境——王悲秋仙居写生创作艺术展”在此启幕。60余幅巨制长卷铺陈开浙东山水的诗意长卷,引得观众驻足惊叹。这场跨越两载的艺术苦旅,以画家王悲秋的丹青妙笔,将仙居的云海松涛、古村晨昏凝练成一幅“现代化中国山水画城市”的视觉史诗。

开幕式上,仙居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郑海敏以“诗意栖居”为引,道出展览的深层意义:“王悲秋先生用脚步丈量仙居的20个乡镇,从万年下汤遗址的陶火余温到唐诗之路的笔墨留香,将先民的坚韧与今人的拼搏凝于画卷。这不仅是对‘绿水青山’的诗意诠释,更与仙居打造‘现代化中国山水画城市’的战略同频共振。”她特别提到,展出的60余幅作品,既是视觉档案,更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

王悲秋的创作生涯,堪称一部用脚步书写的艺术史诗。从1989年开启写生之旅,他走遍全国,曾将自己绑在华山悬崖七日完成《太华写真图》,亦在零下七度的庐山三叠泉写生七小时绘就《天崖飞雪》。而仙居,成为他艺术修行中至关重要的精神原乡。面对15米长卷《柯九思村》,他以淡墨晕染炊烟,让宋元文人的“逸气”与当代乡村的烟火自然相融;在《万年下汤大记图》中,他独创“时空挪移”之法,让新石器时代的凿石声与当代仙居人的脚步声共振,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薛永年曾评价:“悲秋的写生,将古代‘图真’与‘写真’传统结合,以真情实感发展笔墨语言。”这种“以山为友、以水为镜”的创作哲学,在《仙山大君》中尤为凸显:浓墨皴擦的峰峦与缥缈云雾刚柔相济,恰似中华民族“知其雄,守其雌”的哲学精神。正如美术理论家孙克所言:“尽精微、致广大、求神变、出雄奇。”王悲秋以六旬之躯仍餐风饮露,用生命沉浸式的创作证明:真正的艺术,永远扎根大地、承接文脉。
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盛宴,更是一曲文化传承的壮歌。当王悲秋的脚步继续沿着浙东唐诗之路延伸,他笔下的山河,正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鲜活注脚。(叶婉贞)
责任编辑:林煜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