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点亮孤独星光。
2025年7月8日至26日,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星光计划”社会实践队走进杭州市儿童福利院,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孤独症儿童陪伴与康复实践活动。
“当我第一次面对这些孩子时,他们疏离的眼神和抗拒的行为,让我既惊讶又心疼。”队员奚静晨回忆道。
面对陌生的环境,许多孩子表现出强烈的抗拒,有的沉默不语,有的反复拍打周围的物品。种种“与众不同”的行为,让队员们深刻意识到这次实践面临的挑战。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类严重致残性神经发育障碍。据调查统计,中国儿童孤独症患病率约为1%。近年来,浙江省“添翼计划”已将该症纳入康复救助范畴。
在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老师们像知心朋友一样,用温暖的话语一遍一遍地教导孩子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治疗他们的认知缺陷和行为缺陷。杭州市儿童福利院康复中心“康教结合”的康复模式在温馨互动之间展示的淋漓尽致。康复老师感慨地说:“从抗拒到主动说‘你好’,孩子眼中的光,就是我们坚持的意义。”
在专家系统培训下,队员们深入学习了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特征、沟通技巧及康复训练方法。让孩子们开口说一句标准的“你好”,往往要重复十几遍;进行一次触碰器材的尝试,需要无数次耐心的引导。康复老师告诉队员们:“这些孩子不是‘有问题’,只是‘不一样’,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找到正常沟通的办法。”
培训初期,康复老师告诉队员们,孩子进步需要家长成为第二治疗师,家校协同才能“1+1>2”。为提升康复效果,团队主动担当“家校纽带”角色。通过每日与添翼家长沟通、发放调查问卷、举办亲子活动,队员们深入了解家庭需求,并将康复方法传授给家长。10份有效问卷、数十条建议,化作“家校联动指南”,让不少家长直呼受益良多。
在三周的实践中,不少孩子和队员们也熟悉起来。相比于初来乍到时的警觉和陌生,有不少的孩子看到队员们时会主动打招呼。面对课堂上孩子们突发的拍桌子,扯衣服等刻板行为,队员们也不再慌乱,能够辅助老师从容不迫的去应对。这场特殊的相遇不仅叩响了这些孤独症孩子的内心,也是队员们内心的一次治愈之旅。
在与福利院吴晓静老师的访谈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孤独症儿童目前正面临着资源不足、社会偏见、个体差异大等问题。
“基本上我们一个老师对2~3个孩子,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能接受的一个范围。”吴老师说道,“培养一个老师也很难,积累经验也很难。所以我们希望家长们也能参与进来,起到第二治疗师的一个作用。”
目前,杭州市儿童福利院采用专业的评估工具,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评估,根据结果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运用融合性教学、地板时光、正向引导等有效教学策略。
队长顾秦表示,此次实践让她们更懂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坚守。未来她们将持续关注孤独症群体,希望出自己的一份力,联合更多的专业力量,共同推动建立长效帮扶机制,让“星星的孩子”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包容。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杨东表示:“星光计划”实践队以青春之我投身公益,用专业与爱心为孤独症儿童架起沟通世界的桥梁,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实践,为特殊儿童群体营造更加温暖的成长环境。
杭州市儿童福利院(杭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副院长戴斌亮表示,浙师大“星光计划”实践队的学子们用真诚与耐心走进孤独症儿童的世界,以专业辅助助力康复训练,彰显了“康教结合”的实效与青春担当。期待更多人关注孤独症儿童,共筑温暖成长环境。
杭州护心心智公益项目身心健康终身推动者王金华老师表示,星光计划的实践意义不止是以顾同学为代表的大学生参与并关注这些需要看见的孤独星光,给予心的陪伴和温暖,更是启迪大众需要拓宽更多视角和理念去关爱社会中每个需要关爱和帮助的人。社会不会落下每个人,每个人都值得尊重和看见。
从警惕到信任,从沉默到问候,孩子们细微的变化见证了爱的力量。浙师大学子用专业知识与赤诚之心书写“服务社会、奉献青春”的答卷。这次实践不仅为“星星的孩子”点亮了前行的路,更向社会传递了理解与包容的力量——每一份微光,终将汇聚成星河。(顾秦 黄雨涵 胡叶茵)
责任编辑:马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