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子有声:幼教围棋破局中国经济的最初棋局
当 4000 年前的黑白棋子从商周宫廷雅玩走入现代幼儿园课堂,这项承载着中华智慧的古老游戏 --- 围棋,正以幼教启蒙的新姿态,成为培育 "中国梦" 未来力量的独特载体。从街头巷尾的小型培训机构到连锁化运营的专业教学品牌,从家长们趋之若鹜的兴趣班选择到地方政府大力推动的特色课程。围棋幼教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时代回响,更是国家对创新人才、智慧公民培育需求的生动体现。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接力与教育创新,背后是消费升级、政策引导、社会观念转变等多重力量的共同作用,而其最终指向,正是为 "中国梦" 的实现筑牢人才根基和为中国市场注入新鲜血液的试金石。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的体制中,围棋更多还是作为一种始终是文人雅士的娱乐消遣,并不具有商业性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围棋在近代逐渐走向发展的高潮,面对围棋基本规则的不断修缮和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更加完善的围棋体制也渐渐浮现。在中国,围棋逐步从一项主要为娱乐性质的游戏转向带有竞技性质的智力比拼运动。面对业余段位与职业段位的划分和等级制度的诞生,越来越多的围棋爱好者开始以一种系统化、专业化的方式在学习围棋,以提升自己在围棋比赛中的竞技实力。这种新颖需求的出现,为中国打开了围棋市场的大门。当围棋市场需求的缺口一旦被打开后,各类围棋培训机构和教学点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以体系专业化的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围棋属性由娱乐性到竞技性的转变也为围棋幼教市场打开了缺口,为围棋幼教市场的崛起埋下伏笔 --- 这一转变恰好与国家对创新型、思辨型人才的渴求形成呼应。
中国围棋幼教的崛起也同样离不开其对于潜在客户的选择与精准的市场定位。对任何行业而言,找到潜在客户并针对性发力,都是打开市场的核心逻辑,围棋培训也不例外。学围棋从来不是件 "轻投入" 的事:课堂学费只是小头,课后反复对弈、打谱需要的时间成本,往往比金钱更金贵。这笔 "时间 + 金钱" 的双重投入,直接把上班族挡在了门外 --- 职场人时间被工作切割得支离破碎,与其花几小时下棋,多数人更愿意把精力投到能快速变现的事务上,围棋带来的乐趣在现实收益面前,性价比显得不够突出。几番筛选,市场自然聚焦到两类人身上:退休老人和幼童。老年人有稳定的退休金或子女支持,时间更是充裕,围棋能当社交工具;孩子则有家庭全额 "买单",时间自由,学棋既能当兴趣,还能顺带练思维。但生意人心里都有本账:教孩子的 "投入产出比" 明显更高。标准化课程一套能用遍全国,一个老师能带十几个孩子;教老人却得量身定制,同样的课时费,老师要多花几倍精力,课程周期还短 --- 老年人消费更谨慎,鲜少报长期班。算清这笔账后,机构自然把重心放在了幼童身上。如今的围棋培训市场,几乎成了少儿专场。这种精准下注,不仅让机构们避开了低效竞争,更让整个行业的资源配置越来越合理 --- 钱和人都往回报更高的地方去,中国围棋市场规模才能滚得越来越大。
图1 幼儿围棋比赛场景
围棋幼教能从小众赛道冲进主流市场,除了客户群体选择的准确性,也更少不了公众情绪与商业浪潮的共振。这种共振的起点,往往是一个能点燃集体热情的标杆人物。上世纪 80 年代,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的连胜,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全国范围的 "围棋热"。报纸连篇累牍的报道、街头巷尾的热议,让这位 "棋圣" 成了全民偶像。而偶像的力量总能转化为消费动力 -- 家长们带着孩子挤破头报名围棋班,仿佛学棋就能沾染上那份竞技荣耀。当时的资料显示,各地少年宫的围棋班规模迅速扩大,一些民营培训机构也开始冒头,悄悄勾勒出少儿围棋培训的雏形。真正让这把火持续烧旺的,是商业化的精准跟进。2006 年 "聂卫平围棋教室" 在全国铺开加盟,把标准化的少儿课程、师资培训打包输出,就像给市场安上了加速器。短短几年,从一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围棋班成了幼儿园、兴趣机构的 "标配",市场规模跟着翻了几番。这种 "明星效应 + 商业复制" 的模式,几乎零成本撬动了大众认知,让围棋幼教从少数人的爱好,变成了千万家庭愿意买单的教育选择。而这种选择背后,更藏着围棋所承载的中国力量与文化自信。当聂卫平在国际赛场击败强敌,当越来越多中国棋手站上世界之巅,围棋早已超越了智力游戏的范畴 --- 它成了国人展现民族智慧的载体,成了家长们给孩子传递文化认同的方式。这份情感共鸣,让围棋幼教的市场扩张有了更深沉的动力,也让这个行业的崛起,成为时代精神与商业浪潮交织的独特注脚。
图2 衢州国际围棋文化交流中心考察合影(右为衢州葛道创始人葛玉宏)
更重要的是,政府的手,往往是市场爆发的关键推手。围棋幼教能站上风口,政策红利的作用尤为明显 --- 它不仅打开了需求的闸门,更给整个行业吃下了定心丸。2022 年衢州出台全国首部围棋专项法规,成了一个标志性事件。这部条例里写得明明白白:中小学、幼儿园要开围棋课,要办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系列比赛,甚至鼓励高校设围棋专业。这不是纸上谈兵,当地政府真金白银地投入资源,协调学校、机构、赛事方形成合力,效果来得又快又实在。到 2024 年,衢州已有 51 所中小学、幼儿园开了围棋课,近万名孩子跟着学棋,还冒出 11 所 "全国围棋特色学校"。学校里的普及,直接带火了校外培训 ---当地围棋机构从十来家涨到三十多家,大机构的学员数破了千人大关。更妙的是,"衢州・烂柯杯" 这样的世界级赛事落地,既打响了城市名气,又让家长们觉得 "学围棋有奔头",消费意愿自然水涨船高。衢州的例子正在被更多地方借鉴。当政策把围棋纳入素质教育体系,当政府出面搭建从校园到市场的桥梁,这个行业就不再是孤军奋战。政策创造的 "硬性需求",既让机构敢扩张、敢投入,也让家长更愿意为孩子的围棋教育买单,整个市场的蛋糕就这样越做越大。而中国政府对围棋产业的系统性扶持,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活力的认可与激活,更是以政策力量托举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这三重力量的交织,让围棋幼教从一项简单的兴趣培训,逐渐成长为兼具商业活力、文化内涵与政策背书的朝阳产业。黑白棋子间的市场破局,既是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化自信与制度优势共同作用的时代产物,为整个行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张瀚杰)
责任编辑:马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