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中盘鏖战:中国幼教围棋的市场格局与实战样本

围棋专栏”——弈定中国:幼教围棋产业的经济棋局三部曲(二)
发布时间:2025-08-13 15:58:1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当围棋幼教行业从起步期的 “落子有声” 进入竞争更激烈的 “中盘阶段”,市场的真实生态往往藏在具体机构的生存轨迹里。以上海 “弈道” 青少年围棋俱乐部为观察窗口,这家成立于 2020 年、扎根一线城市的机构,五年间经历的盈亏起伏、模式创新与危机应对,恰似一面镜子,照见整个行业在扩张期的活力与挑战。而在其发展背后,政府政策的隐形推力与市场机制的显性作用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行业的中盘格局。

翻开 “弈道” 的财务数据,一条曲折向上的曲线勾勒出行业的典型成长路径。2020 年成立即实现 400 万元盈利,随后 2021 年至 2022 年连续亏损,分别亏损 200 万元、150 万元,几乎抹平前期利润;2023 年迅速反弹至盈利 150 万元,2024 年利润飙升至 450 万元,2025 年预估突破 550 万元。这组数据背后,是行业共同经历的外部冲击与政策托底的双重影响。2021-2022 年的亏损并非个例,同期多家线下围棋培训机构因疫情陷入困境,部分纯线下机构甚至倒闭。但 “弈道” 能挺过难关,除了自身调整,还得益于上海市政府当时推出的 “文旅企业纾困政策”—— 针对教育培训机构的场地租金减免、社保缓缴等措施,使其在 2022 年减少了近 80 万元支出。创始人赵永亮回忆:“当时区里文旅局的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帮我们对接政策,光租金就减免了三个月,这对我们来说就是救命钱。”

这种 “政策护航 + 市场自救” 的模式,成为行业复苏的关键。2023 年起,随着全国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各地政府陆续出台 “促消费” 措施,上海市将少儿素质培训纳入 “亲子消费券” 使用范围,“弈道” 借此推出 “消费券 + 课程折扣” 组合,当年春季招生人数同比增长 60%。数据变化率也印证了这一点:2021 年亏损幅度同比扩大 150%,2022 年在政策纾困下亏损收窄 25%,2023 年随着市场复苏盈利同比激增 200%。这种剧烈波动既反映了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暴露了行业 “轻资产、快周转” 的特性,而政策的及时介入,则为脆弱期的市场筑起了一道缓冲墙。

在 “弈道” 1800 名学员的构成中,隐藏着行业竞争的核心逻辑:级位学员 1500 人(占 83%)、段位学员 300 人(占 17%),年龄跨度从 4 岁到 13 岁。这种 “金字塔式” 的结构,倒逼机构形成精细化运营策略 -- 6-10 人的小班化教学,按水平分组授课,既保证低级别学员的启蒙效果,又满足高级别学员的竞技需求。​

师资配置同样暗藏玄机,教师薪资按水平分级:业余 5 段以下的实习老师月薪约 7000 元,业余 5-6 段的资深教师约 1.2 万元,职业棋手或赛事获奖者则能拿到 4 万元左右。这种 “按能取酬” 的机制,既降低了人力成本,又激励教师提升专业水平,形成良性竞争。而这种模式能顺利推行,离不开政府对 “技能人才评价” 的改革 ——2023 年起,上海将围棋教练员纳入 “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认定” 范围,“弈道” 中的教师通过该渠道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仅提升了师资含金量,还享受到了政府发放的 “技能提升补贴”

为打破同质化竞争,“弈道” 的课程延伸策略更具行业代表性。每年寒暑假,机构组织学员前往衢州烂柯山、甘肃平凉等围棋发源地研学,将棋盘上的黑白子与实地文化体验结合。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研学活动能顺利开展,得益于国家文旅部 “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政策的支持 —— 衢州、平凉等地将围棋文化研学纳入政府补贴项目,“弈道” 组织的研学团因此能享受当地景区门票减免、研学基地合作优惠等福利,人均成本降低。

平日开设的书法国画附课,内容围绕围棋谚语展开,既强化文化属性,又提高学员粘性。这种 “围棋 + 传统文化” 的课程设计,恰好契合了教育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 的要求,“弈道” 因此被闵行区教育局评为 “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获得了一定的课程研发补贴。这些 “围棋 +” 的创新,也让机构在同类竞品中形成独特标签。

面对饱和的本地市场,“弈道” 的产品创新路径颇具借鉴意义。除了常规课程,机构开发的围棋主题周边(校服、文具等)年销售额;公众号上的研学游记、学员对局解析等内容,,成为低成本获客的重要渠道。这种 “内容 + 产品 + 服务” 的组合拳,让机构在上海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学员复购率稳步上升。更值得关注的是,“弈道” 正在尝试对接政府主导的 “智慧教育平台”。2024 年上海市推出 “校外培训优质课程共享平台”,鼓励优质机构上传课程资源,“弈道” 的围棋启蒙课通过审核上线,虽然免费向公众开放,但由此获得的 “优质课程” 认证,使其在后续政府采购项目中中标概率提升。

不过,扩张的边界也随之显现。当被问及是否考虑进军外地市场时,创始人赵永亮坦言:“试过在周边城市开分店,但各地政策差异大,比如苏州对培训机构的消防要求比上海严,光改造场地就多花了 20 万,最后还是撤回来了。” 这种谨慎,恰恰反映了行业的共性 —— 区域性强、依赖地方政策,全国性连锁品牌尚未形成,中盘阶段的竞争仍以 “地头蛇” 之间的角力为主,而地方政府的政策细则,往往成为影响机构扩张的关键变量。​

从 “弈道” 的实践来看,当下的围棋幼教市场正处于 “洗牌期”:疫情淘汰了抗风险能力弱的小机构,存活下来的机构通过差异化、精细化运营扩大份额;同时,家长对课程附加值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机构从 “单纯教棋” 向 “文化育人” 转型。而政府的角色,已从最初的 “政策扶持” 转向 “规则制定者” 与 “资源链接者”—— 通过规范市场秩序、搭建对接平台,引导行业从无序竞争走向有序发展。这场中盘鏖战,考验的不仅是机构的盈利能力,更是对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洞察。(张瀚杰)

责任编辑:马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