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黑白棋子在幼儿指间流转,围棋幼教市场已悄然走完从萌芽到扩张的 “中盘” 阶段。站在行业升级的关键节点,如何突破 “存量竞争” 的围城,从价格战、同质化的泥潭中突围,成为决定这个万亿级市场未来走向的核心命题。透过政策红利的窗口、科技赋能的契机与文化输出的潜力,一个更广阔的 “收官” 图景正在展开 -- 这不仅关乎一家机构的生死,更是中国智力教育产业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突围” 转型的缩影。
随着 “弈道” 这样的机构不断涌入,市场渐渐显露出 “僧多粥少” 的紧张。行业入门门槛不高,新玩家能快速立足,与老牌机构展开贴身肉搏。短期看,这种竞争确实激活了市场活力,倒逼企业提升教学质量与服务水平,形成良性循环。可放长远看,循环往复的过度竞争终将引发市场过载 -- 这便是传统经济学中所说的 “存量市场竞争”。当潜在客户增长放缓甚至停滞,市场规模趋于稳定,企业数量却持续增加,竞争就会从 “增量共享” 转向 “存量绞杀”。为争夺有限份额,一些企业会抛弃常规手段,祭出价格战、恶意垄断、窃取商业机密等极端招数。这些行为不仅会让机构自身利益受损,更会打破整个市场的经济平衡,给行业发展埋下巨大隐患。可见,如何破解 “存量困局”,是中国围棋幼教市场未来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要避免市场走向异化,就得从根源上打破 “存量竞争” 的桎梏。这一困局的核心在于:幼儿客户资源相对稳定,可幼教围棋机构却越开越多,需求跟不上供应,才造成了供大于求的失衡。解法其实很清晰:要么扩大幼儿客户的需求总量,让需求增长能匹配新增机构的供应,消化过剩资源,回归市场平衡;要么通过政府干预或调整市场机制提高准入壁垒,减少机构数量,从供应端推动平衡。我们不妨用 “SWOT 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维度,拆解市场破局的可能性。
闵行区青少年围棋比赛现场
先看优势,中国围棋幼教市场最突出的长板,在于 “新产品开发” 的积极性与独特性。机构们推出的新课程、新项目,总能巧妙融合围棋的文化属性与传统标签,成功点燃潜在学员的兴趣,让原本接近饱和的需求再度升温,尽可能扩充市场总量。更妙的是,这些创新还能借老学员的口碑传播,让原本对围棋陌生的孩子和家长,从文化角度重新认识这项智力运动,无形中扩大了潜在客群,推高了整体需求。
但短板也很明显,尽管创新能提振需求,缓解竞争压力,但从宏观视角看,市场容量并未发生质变,目标用户群体也没有急剧扩大。即便需求有所增长,与供应端的庞大增量相比,仍显杯水车薪。何况用户的注意力、购买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再高的热情也难以为继,重复的创新套路还容易被同行模仿。在存量市场里,大家都在做产品迭代,无非是在原有竞争循环里打转。即便有机构做出独一无二的产品,可行业 “低门槛进出” 的特性,也会让这种优势迅速被稀释,难以形成差异化壁垒。所以,单靠市场内部调整,很难彻底解决 “存量竞争” 的隐患。当下的关键,是要借外部之力,将自身优势与外部机遇结合,要么推动需求发生质变,要么调控供应结构,才能稳住市场平衡。
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当市场自身难以调节供求时,政府政策与媒体宣传往往能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偏好。衢州的实践就是最好的例子,当地通过围棋立法,将这项运动纳入幼儿必修课,让围棋从 “兴趣班” 变成 “必需品”,给原本疲软的市场注入强心剂。借助 “围棋 + 城市文化” 的绑定,市场规模实现质变,还带动了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城市借鉴衢州经验,通过政策推力激发全民参与热情,为市场带来海量潜在客户。如果机构能紧跟政府导向,开发适配的 “新课程”,比如与学校合作共享师资、共用资源,就能将政策带来的新客群纳入囊中,大大缓解供求失衡的压力。
教育体制的特点也暗藏机遇,不少文化课成绩平平的学生,希望借围棋特长为升学铺路。目前,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顶尖高校已开设围棋特长生通道,获国家运动健将认证者可直接入学;山东、浙江等地还出台了围棋特长生高考加分政策。这些利好会促使更多家长让孩子学棋。机构若能抓住这一需求,开设 “冲段特训班”,聘请高段位棋手或有特长生培养经验的教练授课,既能帮学生快速拿证,又能通过高端课程提高溢价,增加利润。
成为职业棋手、获得“运动健将”称号
供应端同样能借外部机遇破局。科技发展正在重塑教学模式,AI 与智能辅助系统的应用,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 不仅要懂围棋,还得会用工具,能给学生讲清技术背后的逻辑,甚至要懂点 IT 和数理知识。这种对专业性的高要求,无形中抬高了行业门槛,能筛掉一批实力不足的新玩家,减少供应端的无序增长。同时,线上课堂在技术加持下日趋成熟,效果不断逼近线下,给机构和学员都提供了新选择。聂卫平围棋道场、清一围棋等机构已探索出 “线上 + 线下” 融合模式,凭借线上资源的灵活性提升客户忠诚度,也让新入局者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和专业积累才能立足,进一步遏制供应过剩的势头。
综上,从追溯中国围棋幼教市场的起源,到以 “弈道” 为样本剖析现状,再到推导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通过 “SWOT 分析”,我们能清晰看到破局路径,唯有借外部政策与科技之力,结合自身优势,才能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只要能有效规避 “存量市场竞争” 的陷阱,中国围棋幼教市场就能在现有模式上稳步前行,通过提升行业壁垒与综合竞争力,打开更广阔的空间。这一发展路径,或许也能为其他东亚国家的围棋幼教市场提供参考,只是具体实践还需结合当地政策、行业发展阶段与围棋的市场定位来调整。
这条扎根中国土壤的围棋幼教之路,不仅承载着传承千年智慧、培育未来力量的本土使命,更藏着 “讲好中国故事” 的世界机遇。当 AI 教学系统输出标准化课程,当 “围棋 + 文化” 的研学模式走向海外,当中国制定的少儿围棋教学标准获得国际认可,黑白棋子便成了跨越语言的文化使者。从衢州校园里的启蒙课到纽约课堂上的兴趣班,从 “弈道” 的本土化实践到面向全球的经验输出,中国围棋幼教的探索,正在将 “以棋育人” 的东方智慧转化为可复制、可共享的世界方案 —— 这既是中国故事的生动注脚,也是文明互鉴的温暖桥梁。(张瀚杰)
责任编辑:马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