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的临海城尚未苏醒,临海市中医院住院部走廊却亮起一盏暖黄的台灯。肛肠科主任陈爱萍轻轻推开病房门,白大褂衣角沾着夜露,却掩不住她眼底温润的光。"别怕,让我看看。"她俯身检查患者出血点时,发丝垂落在患者手背,像一缕拂过心尖的春风。这个被患者称为"24小时生命热线"的肛肠科专家,刚刚结束了一场跨越深夜的守护。
在肛肠科这个常被误解的领域,陈爱萍用25年光阴重塑了医者的温度。白水洋镇的王阿婆因粪便嵌顿多年,连家人都避之不及。陈爱萍俯身清理时,没有丝毫迟疑:“医者的手,本就该为患者驱散病痛。”术后换药,她坚持亲力亲为,直至阿婆痊愈。如今,阿婆总变着法儿送来自家种的蔬菜——几颗土豆、一把青菜,菜篮里装满的不仅是感激,更是一个普通人对“好医生”最朴素的定义。
"在陈医生眼里,没有脏臭的器官,只有等待治愈的生命。"护士长翻开泛黄的病历本,泛黄纸页间夹着张褪色收据——某位肠癌患者家属硬塞的红包,被陈医生悄悄存入住院账户。这样的"存根"在她从医生涯中已有数十张,每张都见证着医者最纯粹的坚守。“所有患者在我眼中都是平等的,红包只会让这份信任变味。”她笑着说。这份坚守,让医患关系褪去功利,回归纯粹——患者因她的专业而来,更因她的赤诚而留。
陈爱萍的脚步从未局限于医院。她走进电视台直播间,用通俗语言讲解肛肠保健;在基层卫生院义诊,手把手教村民识别早期症状;个人公众号里,一篇篇科普文章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求医无门的角落。“医者不仅要治病,更要防病。”她常说。这份担当,让健康知识跨越城乡鸿沟,惠及更多普通家庭。
25年,从青丝到白发,陈爱萍用双手缝合了数万患者的伤痛,更用仁心温暖了整座城市。当被问及为何坚守如此“脏累”的岗位时,她目光澄澈:“每当患者康复后紧紧握住我的手,说‘谢谢’,我就知道,这一切都值得。”
在临海,陈爱萍的名字早已成为“好医生”的代名词。而她,依然在深夜的铃声中奔赴,在清晨的菜篮里微笑,用24小时的坚守,诠释着“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叶婉贞)
责任编辑:林煜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