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进程中,梧桐街道积极探索破解无物业小区垃圾分类难题的新模式。2025年初,街道创新推出“业委会自主抓分类”与“社区直管抓分类”双轨并行机制,作为物业小区管理的有力补充,并在先锋新村、河滨小区率先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先锋新村以“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共建共享”为核心的经验做法,为无物业小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梧桐样本”。
一、问题导向:做好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先锋新村是先锋机械厂的职工宿舍,是典型的熟人小区。但小区一度面临居民分类意识薄弱,垃圾分类参与率不高,“落地包”现场频发等突出问题。小区业委会深知只有解决了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才能提升环境品质,唤醒居民“主人翁”意识,才能让“老厂区互帮互助”的传统在新形势下延续,凝聚起小区共治的合力。庆丰社区和先锋新村业委会以“试点”为契机,拉开了这场业委会自主抓垃圾分类的攻坚行动。
二、多方聚力: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试点初期,梧桐街道明确了“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共建共享”的思路,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一是统一思想“聚合力”。社区工作者、业委会成员、小区业主代表围坐一堂,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要做就做彻底,让垃圾分类成为先锋新村的‘新名片’”。
二是组建队伍“强支撑”。2月中旬,由21位楼道长、党员、居民志愿者组成的“先锋分类自治小组”成立,平均年龄58岁,其中一半以上是党员。小组的宗旨是“用‘互助精神’解分类难题”。
三、精准施策:从“管得住”到“做得好”
队伍建起来了,如何让垃圾分类从“要求”变“习惯”,业委会抓住了三个关键点:
一是守好“主阵地”:定点值守+柔性引导
将3个垃圾投放驿站作为“前沿哨所”,自治小组的党员带头组成3支“劝导员小队”,每天早晚轮班值守。业委会骨干还把居民分类好的瞬间拍成小视频分享到业主群,引导更多的居民加入到垃圾分类中来。
二是织密“巡查网”:入户走访+精准服务
志愿者白天在楼道间走访,一边巡查“落地包”,一边和邻居唠家常;晚上带着宣传资料上门,用“拉家常”的方式讲分类知识。不到1个月志愿者们走遍了21栋楼、69个单元,不仅让“落地包”少了,更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是解决“真问题”:从“堵”到“疏”的智慧
试点中,业委会也遇到了“硬骨头”:比如靠近庆丰路的小门出入人流量大,设在小门边的投放驿站在非投放时间段“落地包”问题突出;部分老人腿脚不便只能把垃圾扔在楼道等等,小区业委会通过走访调查,推出了一系列“接地气”的举措,如错时开放:小门边投放驿站中午、晚上各延长1小时开放时间,方便“上班族”“买菜族”投放;动态巡查:志愿者从“早晚守”改成“上下午巡”,发现“落地包”当场清理,遇到不分类的居民现场劝导;暖心帮收:购置暖心收运车,为多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志愿者定时上门收垃圾。
四、成效初显:从“要我分”到“我要分”
如今的先锋新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垃圾投放点整洁有序,地面每日冲洗,垃圾桶洁净光亮,昔日“脏乱差”的景象一去不返。更可喜的是,居民的分类习惯已蔚然成风:分类准确率从最初的不足50%跃升至稳定的90%以上,连老年人都能熟练区分四类垃圾。垃圾分类悄然成为邻里互动的新纽带——居民们会互相提醒正确投放,孩子们放学路过会指着分类标识考问家长。尤为可贵的是,许多租户被这浓厚的自治氛围所感染,主动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共同守护家园的洁净与美好。
先锋新村的成功实践,是梧桐街道“业委会自治+社区直管”无物业小区垃圾分类新模式的有力印证。它生动展示了:通过党建引领激发自治活力,依靠精准服务解决实际问题,完全能够将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转化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美化人居环境、凝聚社区共识的“幸福大事”,为破解同类小区管理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梧桐经验”。(曹俊杰 张煜婷)
责任编辑: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