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滚动播报

破"化工围江"立"生态滨江"——长江常州段的绿色转型答卷

发布时间:2025-08-19 11:22:42 推广 来源:交汇点新闻

8月17日一大早,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江畔绿道上,晨练完的白羽望着水波荡漾的长江,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5年前,这里还是他任职的常茂生物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机器轰鸣,管道纵横。如今,公司旧址已复绿,只有脚下平整的土地和远处新建的步道,无声诉说着变迁。

作为公司的环保科科长,白羽亲历了长江常州段江岸从“化工围江”到“水清岸绿”的蝶变。这里曾密布84家化工企业,而今45家沿江化工企业被安全拆除,3600多亩土地重披绿装,生态岸线占比高达80.6%,跃居江苏全省第一。生态“颜值”进一步催生产业“价值”: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下称“滨开区”)手握“东方碳谷”“创新药谷”两张闪亮名片,2024年,新材料、新医药产业产值分别突破566.6亿元和165.4亿元;园区连续7年跻身中国化工园区30强,2024年跃升至第11位,获得生态与效益“双丰收”。

岸线焕新:从“厂房密布”到“鸢飞鱼跃”

长江常州段,碧波奔流。岸边,一座由旧厂房改造的长江大保护展示馆静静矗立。这里原是被拆除的第一家化工企业——常隆化工的旧址。馆内“化工围江”的历史影像令人感慨,馆外绿廊蜿蜒,白鹭翩跹。强烈的对比,震撼了每一位访客。开馆至今,已接待超10万人次,成为传播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课堂。

白羽感触尤深,“2020年北厂区腾退,顺酐生产线彻底停了。公司改为外购原料,每年能减排VOCs(挥发性有机物)约20吨。”阵痛之后是新生。常茂生物果断放弃部分化工产能,聚焦绿色食品及饲料添加剂生产。

向绿色靠近,向高效益迈进。不到两年,企业年销售收入冲上6.57亿元,创下新高。

常茂生物的路径并非孤例。滨开区以“关停一批、转型一批、提升一批”的精准策略,淘汰落后产能,实现涅槃重生。5年来,园区的化工产业产值逆势增长45%,亩均税收从11.1万元提升到48万元,印证了绿色转型的强大生命力。

生态修复,更需匠心。滨开区摸索出“企业腾退—土壤修复—生态复绿”的全流程“常州路径”。水活了,绿通了。常州新龙生态林里,华东最大的中水回用工程默默运转,累计分流净化污水近2亿吨,减少直排40%,大大减轻长江的“负担”。漫步滨江十里生态绿廊,芦苇摇曳,鸟鸣啾啾,一幅“生态与生产共生”的和谐画卷,在长江之畔徐徐展开。

产业蝶变:从化工重镇到“创新磁场”

破茧之后,是振翅高飞。滨开区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闯出一条产业发展新路。

在新创碳谷公司宏大的生产车间里,一缕缕雪白的原丝正被转化为坚韧的碳纤维。

公司总经理谈源介绍:“2020年9月项目启动,总投资50亿元。那时滨开区刚经历区划调整,我们携手前行。”如今,这里已是全国单体最大的“原丝—碳纤维—复材部件”一体化基地。产品广泛应用于风电、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从设计、检测,到编织、成型、应用,我们要打造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完整产业链。”谈源信心满满。

同处滨开区,常州诚达新材料公司的蝶变堪称典范。公司曾是年产36万吨可发性聚苯乙烯的化工大户,腾退后,公司斥资20亿元异地新建轻量化新材料项目。走进新厂区,达到国际标准的环保设施、智能化产线令人耳目一新:单吨产品蒸汽消耗从0.24吨降到0.15吨,污水排放锐减60%以上。管道直供替代了罐车运输,年降物流成本1500万元,且更安全环保。

生物医药领域活力迸发。在腾退土地上建起的崭新研发楼里,齐晖药业公司的技术员正仔细检测宠物药品样品。公司董事长刘祥宜介绍:“我们原来以出口原料药为主。2020年,在园区引导下,瞄准大健康,果断转型。”思路是“转移一批、保留一批、提升一批”。近年来,齐晖药业抢抓国内宠物药蓝海,投入近2亿元。首批产品今年年初试制成功。

“今年上半年,销售总额同比增长40%。”刘祥宜笑容满满,“园区提供‘研发—中试—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像磁石一样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集,创新成果加速落地生‘金’。”

人水和谐:从生产岸线到幸福家园

傍晚时分,魏村街道新华村村民们沿着省庄河生态廊道散步至江边。“这里空气好,心情舒畅!”村民们的欢声笑语正是家园幸福变迁的缩影。

生态好了,“老朋友”也回来了。江豚逐浪,珍稀鱼类重现身影。“鸟中仙女”仙八色鸫、“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鸟类,纷纷安家落户。

生态“颜值”催热沿江农文旅产业。常州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如火如荼,昔日渔船云集的“渔港码头”,如今打造成春江八景之一“渔港夕照”。今年4月,一场“邀您做岛主”推介会,让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新北核心区规划中的“一岛”——德胜岛成为网红打卡点。

“以前周边就是菜地,环境不咋样。”新华村74岁村民陈翠娥是变迁的见证者,“现在环境变得可好看了!骑车露营的游客一拨接一拨!”

转型路上,“滨江温度”暖人心。针对腾退企业员工,滨开区组织专场招聘会加以吸纳;开展上岗培训的企业,可获得岗位和培训补贴。江苏盈天化学公司人事经理蔡志贤深有体会,“他们多是化工熟练工,实操经验正是我们需要的,解决了用人难题的同时还能享受政府补贴。”

常泰长江大桥计划今秋通车,飞虹即将跨越天堑。眺望江岸,新北区委常委、滨开区党工委书记巢彬心中蓝图清晰,“紧抓沿江万亩农文旅融合机遇,以高水平保护,把生态优势变成发展胜势,让‘高颜值’与‘高质量’完美交融。借常泰长江大桥通车东风,构筑双循环滨江枢纽,积极争创国家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在内外联动中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以创新驱动厚植新质生产力根基,以一流营商环境汇聚发展强劲势头,以创新平台、国际园区、长江岸线成就沿江创新创业高地!”

江岸,中瑞国际合作产业园二期即将投用,屋顶光伏年发电量能满足园区三成用电。更绿色低碳、更智慧的产业生态清晰可期。安赛乐米塔尔、比亚迪二期等重大项目接连落地,为区域经济注入澎湃动力,“以产立业、链动全局”的新滨江,雏形已现。

从化工重镇到生态新城,滨开区的实践掷地有声:长江大保护绝非发展的“减法”,而是高质量发展的“乘法”。这片土地正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笔触,为长江经济带书写着鲜活的“滨江样本”。

责任编辑:马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