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海风裹挟着南雁荡山的灵秀,掠过东海之滨的浪花,在临海市助联体的窗棂间轻轻流转。8月22日,一场跨越山海的"教育共富"实践在此悄然绽放——温州平阳赋能导师团队携非遗剪纸与奥尔夫音乐律动而来,为特殊儿童群体打开了一扇通向艺术与自信的窗。
这场跨越山海的相遇,源于临海与平阳共同绘就的共富新图景。作为"临海平阳·共富同行"试点项目的创新实践,两地民政部门以文化为媒、以服务为笔,在留守儿童、残障群体等特殊画布上,勾勒出物质帮扶向精神共富跃迁的生动轮廓。
"剪纸不仅是技艺,更是打开心门的钥匙。"徐玲玲抚摸着展柜里传承百年的太平钿剪纸,将红纸对折三次,剪刀如游龙般掠过纸面。随着纸屑纷飞,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在掌心成型,引得孩子们惊叹连连。在志愿者手把手的指导下,刻刀与红纸的私语声渐次响起,当数余幅稚嫩却真挚的作品贴满展板时,非遗文化的种子已悄然种进童心。
在乐贝儿童康复中心,另一场关于生命的律动正在奏响。奥尔夫音乐教师手持双响筒轻敲三下,孤独症儿童阳阳的眼中忽然亮起星光。他跟着节奏摇晃串铃,清脆的声响与同伴们的笑声交织成网,网住了每个曾被孤独禁锢的灵魂。"音乐是看不见的桥梁。"康复中心主任望着随着旋律舒展身体的孩子们,眼眶微湿,"今天,他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节拍。"
从非遗传承到音乐疗愈,从技能传授到心灵共鸣,这场持续整日的交流活动,恰似临海与平阳共富实践的微缩景观。当暮色染红天际,两地工作者仍在探讨"微心愿""圆梦助学"等七大子项目的深化路径。山海虽远,同心可赴,在共同富裕的征程上,每一份善意的共振,都在为更多生命谱写希望的乐章。(叶婉贞)
责任编辑:林煜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