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桐乡市屠甸镇海星村,一项名为“网格前站”的创新模式,正悄然改变着村庄的面貌,将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做成了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样本。
一、责任入网,治理更精准
针对新村集聚、人口分布集中的特点,海星村以主要道路为界,将全村农户科学划分为13个管理网格,每格覆盖50至90户。每个网格均配备专职网格长、网格员和包联村干部,真正实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事有人管”。这一架构使垃圾分类责任明确到人,巡查、指导和纠错全程无盲区,极大提升了管理效率与响应速度。
二、智慧赋能,响应更迅捷
海星村将网格化管理与“垃圾分类智慧化收运”系统深度融合。网格人员在日常巡查中实时发现问题,村民也可随时通过系统反馈混投、满溢、乱堆放等现象。村委平台迅速响应,平均1小时内即可完成处理。2025年数据显示,该系统推动问题处置效率提升60%,全年精准处理事件超百起,村民分类投放准确率稳步提高至90%,智慧治理成效显著。
三、入户交心,意识更牢固
网格长不仅是管理者,更是分类政策的宣传者和村民信任的沟通者。自2025年起,海星村推行“一户一档”精准入户机制,通过面对面讲解、现场示范和耐心交流,有效提升村民对分类方法的理解与认同。该项工作带来分类准确率20%的显著提升,显示出情感化、日常化宣传在行为改变中的关键作用。
从外力到内力,自治之树常青。海星村“网格前站”模式的精髓,在于成功将政策推行的“外部推力”,转化为村民自觉行动的“内生自治力”。展望未来,海星村将继续深化村民共治,推动垃圾分类从初期的“约束”与“激励”阶段,稳步迈向自然而然的“习惯养成”新境界。我们有理由相信,当精细化治理在海星村持续扎根十年、数十年,垃圾分类行为终将内化为全体村民的文明基因——而网格化治理,正是加速这一文明进程的强劲引擎。
责任编辑: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