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嘉兴市区穆湖溪的水生植物长势喜人,降浊活水场站正不停地将过滤后的清水排入河里。前不久,嘉兴历时两年的九水水环境生态修复一期工程全部通过完工验收。这是全国首个城市尺度的平原河网水生态修复项目,完成了穆湖溪在内的109条河网水系治理。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20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嘉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放大绿色发展优势,水环境和空气质量均达到有记录以来或新标准实行以来的最好水平,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实现“十三年连升”,捧得“大禹鼎”金鼎,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获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
生态建设,就要“哪壶不开提哪壶”。水乡嘉兴有1.23万公里河道,但80%左右的水源是过境水,加之复杂污染源,水一度被视作嘉兴“生态之殇”。2012年,嘉兴成立治水办,全面打响治水攻坚战。如今,南湖水质透明度维持在0.8米以上,国控、省控、市控地表水断面Ⅲ类及以上水体比例均达到100%,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垃圾围城”,也曾是一道限时“必答题”。2020年11月,平湖市临港能源项目投运,“吃”进垃圾“吐”出电,这也标志着嘉兴历时3年、总投入80亿元建设的46个固废处置项目全部完成,在全省率先实现生活垃圾“零增长、零填埋、不出县”。
负重前行中,嘉兴还自加压力。2014年,我国首台燃煤电厂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装置在浙能嘉兴电厂成功投运,完成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燃煤发电机组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低于天然气机组排放标准。该超低排放技术,也因此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从后进生到模范生,嘉兴举全市之力,打赢了一场场漂亮的翻身仗。
群众满意,是生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7年,嘉兴港区组建了一支270人的“民间闻臭师”队伍,他们来自周边社区、学校、机关等领域,不定期跟随环保工作人员进园区“闻臭”,废气治理到不到位,老百姓的鼻子说了算。嘉兴港区空气优良率从2017年的73.2%提升至去年的90.4%。去年,嘉兴生态环境公众参与度全省第一。
以经济手段引导全社会自愿节能减排。2007年,全国首个地市级排污权交易中心在嘉兴挂牌成立。近年来,嘉兴又建立碳普惠市场,将企业与公众的减排行为进行量化、记录,并通过交易变现等渠道消纳。目前,全市已备案28个碳普惠方法学,居全省第一。
这些年,守护绿水青山有了更多民间力量。70岁的嘉善县姚庄镇银水庙村村民潘根龙,打小生活在太浦河边,也是太浦河的“民间河长”,每周雷打不动要巡两次河。太浦河流经苏浙沪两省一市,前些年因为“三家”分治而问题频发。2019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跨界水体共保联治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共识,还建立“联合河长制”,联合巡河、联合管护、联合监测等。如今,太浦河的跨省界断面水质连续三年均值达Ⅱ类以上,每年吸引上万只候鸟在此越冬。
打通生态与经济之间的转化通道,嘉兴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康养产业等绿色业态,激活“美丽经济”。在海宁市袁花镇神仙湖,近2000亩的湖水与秀山、蓝天合为一体,昔日尘土飞扬的矿坑摇身变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在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养猪村成为旅游景区,农事体验、高台观景、特色民宿等旅游项目风生水起,去年接待游客14.2万人次……
村民尝到了“生态甜头”。去年,嘉兴乡村休闲游共接待游客485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53.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4.0%、32.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249元,绝对值连续21年保持浙江全省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1.51:1,连续6年保持全省差距最小。
筑巢引凤,嘉兴还围绕湖泊打造科创带。桐乡市凤凰湖畔,桐昆、巨石、新凤鸣等15家头部企业构成了“城市封面”。目前,嘉兴已建成凤凰湖科技城、湘家荡科创湖区、祥符荡科创绿谷等9个科创湖区,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年间,鱼翔浅底、繁星闪烁的梦里水乡已重回眼前,嘉兴正用创新实践书写着生态环境与经济协同共生的时代答卷。
责任编辑:马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