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的吴女士(化名)十分注重保养,多年来一直通过吃保健品来调理身体。
焕肤美白的、润肠排便的、补充维生素的,还有熬夜护肝的……家里瓶瓶罐罐的保健品加在一起,多达10余种!
然而,令吴女士万万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些她每月豪掷数千元购买的养生保健品,将她“亲手”推进了肝病的“深渊”!
前阵子,吴女士觉得全身乏力不适,食欲降低,还以为是体质太虚了,需要调理,便没当回事,只是又网购了几种“增强免疫”的保健品进行服用。
没想到,症状越来越严重,饭也吃不下了,于是赶紧前往天台县人民医院就医。
经过系列检查,随之而出的报告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吴女士的谷丙转氨酶居然达到846U/L,超过正常值的20倍!
天台县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陈英俊详细排查后,确诊为“药物性肝损伤”,立刻将吴女士收治入院并给予对症治疗。
后续,经过积极的护肝治疗,吴女士的转氨酶逐渐恢复正常。面对这场无妄之灾,她心有余悸地感叹道:“我以后再也不买这些乱七八糟的保健品了!”
感染科健康小贴士药物性肝损伤(DILI)
吴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在我国,每10万人中约有24人饱受药物性肝损伤(DILI)之苦。药物性肝损伤,已悄然成为仅次于乙肝、酒精肝和脂肪肝的第四大肝病诱因。
更值得警惕的是,其中近30%的案例都与保健品或中药相关。我们日常接触的3万多种药物和保健品中,就有超过1100种明确具有潜在肝毒性。
那么,保健品到底该不该吃?怎么吃?如何防治药物性肝损伤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感染科主任陈英俊的介绍,去好好了解一下吧。
一、什么是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DILI)指由药物、保健品等产品或其代谢产物直接或间接引起的肝脏损害。
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作为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承担着对摄入物质的聚集、转化和代谢功能。
当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中药、天然药、保健品及膳食补充剂等进入人体后,其代谢产物可能对肝脏产生直接或间接毒性作用。此时,药物性肝损伤(DILI)便发生了。
二、保健品的隐秘风险
“纯天然成分”“草本配方”“无副作用”——这些诱人的宣传标语背后,潜藏着不容忽视的肝损伤风险!
1、中草药并非绝对安全
何首乌(乌发)、土三七(活血化瘀)等常见中药均存在明确肝毒性。土三七甚至可诱发病死率极高的“肝窦阻塞综合征”。
2、成分隐患重重
减肥产品中常含有干扰脂肪代谢的成分,其化学成分在肝脏代谢过程中会对肝细胞产生破坏作用;某些进口“美白丸”则可能含有不明剂量的激素或金属成分,长期服用加重肝脏负担;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过量摄入可引起肝硬化等。
3、混用风险倍增
更令人担忧的是,多种保健品混用会产生不可预知的协同肝毒性,引发灾难性后果。
三、肝损伤的“警报”!
药物性肝损伤的症状,初期表现隐匿且缺乏特异性,通常在用药数日至数月后出现。
初期警讯: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腻、恶心、肝区胀痛、上腹不适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
进展表现:随着损伤加重,可能出现皮肤巩膜黄染(黄疸)、尿色深如浓茶、大便颜色变浅、皮肤顽固瘙痒等表现。
关键指标:血清转氨酶(如谷丙转氨酶)升高是最早最常见的指标,同时可伴有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和谷氨酰转肽酶等指标异常。
四、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
治疗药物性肝炎的关键是及时停用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多数患者在停药后1-3个月内肝功能可逐渐恢复。
积极保肝治疗,常用药物包括N-乙酰半胱氨酸、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等。
对于严重肝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出现肝衰竭者,需考虑人工肝支持甚至肝移植。
五、科学养生,预防更重要!
面对琳琅满目的保健品,科学防范至关重要!特别是服用易致肝损伤的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孕妇、慢性肝病患者等。
不轻信电视、网络及营销人员对保健品的夸大宣传,不私自服用祖传秘方、偏方。
选择正规产品与渠道,认准“国药准字”或“健字号”标识,拒绝来源不明的散装药材或网购三无产品,并查看检测报告。
服用期间可定期监测肝功能,警惕药物相互作用,尤其在使用慢性病治疗药物期间,避免多种保健品混用、滥用。
出现异常要及时就医:服药期间若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皮肤黄染等症状,立即停止使用并至医院就诊。
责任编辑: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