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算力平台建设迎来新阶段。
在刚落幕的2025中国算力大会上,中国算力平台正式完成山西、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10个省区市分平台接入工作,实现“平台、主体、资源、生态、场景”全面贯通。
作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之一,算力通常指计算机实现特定计算功能,并满足特定计算性能需求的能力。发展人工智能,算力更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能源”。
虽然算力看不见、摸不着,却时刻影响着日常生活。如电子支付实时清算、在线购物个性化推荐、电影特效处理等,背后都有算力支撑。但随着算力产业蓬勃发展,其瓶颈和堵点也逐渐显露。算力监测效率不高、供需信息不全、分配缺乏全局规划、生态协同不足等一系列挑战,制约着算力进一步发展。各地算力有多少,怎样加强统筹、如何更高效地利用算力,成为共性课题。
建设全国一体化的算力平台,是重要的解决方案。
“全国平台的贯通,朝着算力跨区域高效配置并产生规模效应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刚参加完中国算力大会的浙江省经信厅数据算力与基础设施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产业各界自2017年起稳步推进中国算力平台的建设工作。作为国家级综合性算力服务平台,中国算力平台集“供、需、服”于一体,可实现不同系统、平台和工具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让算力服务真正实现普惠化、便捷化、易用化。
截至7月底,中国算力平台运营层注册企业用户超1000家,入驻算力服务商逾100家,为1000余名开发者提供了多源多元的在线调用服务,累计沉淀数十亿条算力监测大数据。
全国算力平台实现贯通,对企业有哪些利好?“平台的贯通能在提升算力监测效率和完善全局规划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企业用算的供需匹配。算力背后是电力。打个比方,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的用电成本,较浙江可能便宜将近一半。”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可以为许多企业使用更低成本的算力服务提供渠道。
这显然是浙江大批需要算力支撑的科技型企业的共同需求。杭州一家科技企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企业需要低延迟、高并发的算力资源,随着机器人数量从百台级向千台级、万台级发展,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既要保证性能,又要控制成本。”
有了实惠可靠的算力支撑,许多有待“打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才更有机会缩短训练周期,成为可以进入市场的成熟产品,最终服务于普通用户。
更值得期待的是国家层面以及浙江、上海等数字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都在对智能算力加快布局。
算力,分为超算算力、通用算力和智能算力等类型。其中,智能算力是人工智能技术持续迭代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人工智能产业增长匹配的算力需求,更是呈十倍乃至百倍增长的趋势。
从全国来看,工信部日前印发的《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提出,到2026年,建立完备的算力互联互通标准、标识和规则体系;到2028年,基本实现全国公共算力标准化互联,形成具备智能感知、实时发现、随需获取能力的算力互联网。
目光拉回浙江。今年5月,浙江出台的《关于促进智算云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5—2027年)》中明确提出,浙江要构建技术创新引领、服务体系完备、应用赋能多元、产业生态繁荣的智算云体系;培育全球领先的智算云服务战略型企业,成为全球智算云技术、服务、应用和生态高地。
所谓智算云,是以智能计算为核心、融合人工智能与云计算技术,为用户提供智能算力服务及解决方案的一种服务模式。有人形容,智算云平台是大模型竞争的“命门”。与一般算力服务不同,智算云借助云端服务器实现算力的“集群效应”,同时具备高资源利用率、高能效、低服务成本三大优势。微软、谷歌、阿里云等,都是智算云领域的翘楚。
“浙江发展算力成本较高,但同时又存在企业多、模型多、应用多的特点,并拥有阿里云等一批智算云领域的佼佼者,发展智算云产业具有先发优势。”该负责人解释道,“大力发展智算云,是符合浙江现实方向的。”
在智算云支持下,一些企业可以选择智算云代替实体算力设备,从而免去高昂的算力建设或租赁费用。智算云还可凭借其软件生态上的优势,在打通算力区域边界的过程中抢占先机。
放眼全球,算力江湖的竞争方兴未艾。而在接入全国“算力网”后,浙江面临的机遇,除了降本增效,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在不远的将来,是否会有更多如DeepSeek这样的浙企AI产品惊艳世界?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马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