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三扎"扎牢乡镇干部作风根基

发布时间:2025-08-31 08:03:2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乡镇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乡镇干部队伍的作风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把作风建设深植于干部队伍建设的土壤,需要以“扎实”为根、以“扎稳” 为基、以“扎深”为魂,在田间地头的实践中淬炼优良作风,在为民服务的点滴中彰显初心使命。​

以“扎实”为根,在躬身实干中筑牢作风基石。乡镇工作千头万绪,每一项任务都紧连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容不得糊弄更容不得掺假。扎实的工作作风,是基层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焦裕禄同志在兰考治理 “三害” 时,带领群众翻淤压沙、种泡桐,携群众实干调研,创新治碱方针及多种耐碱种植法,推动兰考土壤环境改善。焦裕禄同志在兰考的治理成果,不仅体现在生态环境的改善上,更体现在脚踏实地凝聚民心上。基层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庄稼地,走到农户家,才能找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民生问题是干部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悬浮看民情听民意最后只会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只有保证每一个环节都掷地有声才能觅得民心的真容。​​

以“扎稳”为基,在持久坚持中巩固作风成果。作风建设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场持久战。只有建立长效机制,让好作风成为干部队伍的“标配”,才能避免“雨过地皮湿”的尴尬。杨善洲同志退休后扎根大亮山,用22年时间种出万亩林海,修路植树看似是简单的行为,但日复一日的努力换来的是大亮山一片葱郁,是用汗水浇灌而成的绿水青山。他用一生的坚守告诉我们:作风建设贵在恒、难在恒,成也在恒。群众无小事,基层问题多有历史遗留、情况复杂的特点。乡镇干部需花时间、下功夫,从过往试错找堵点、从群众沟通中挖痛点、扎实推进解难点,方能破解民生难题。严格落实 “民情日记” 制度,积极解决群众诉求,以群众满意度作为工作标尺。在项目建设中推行“全程跟踪制”,从立项到竣工,每个环节都明确责任人,杜绝“半拉子工程”。当以杨善洲守护山林的韧劲,用制度的“栅栏”守护作风建设的成果,让务实、担当的作风在干部队伍中代代相传。​

以“扎深”为魂,在为民初心中标定作风方向。作风建设的本质是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干部队伍的根脉深扎在田间地头。乡镇基层干部离群众最近,更要把作风建设的“养分”深植于为民服务的实践中。要使作风建设持久深入,必须围绕干部队伍建设,建立长效可行的学习机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认真履行政治责任,勇于直面问题,督促整改到位,狠刹各种不正之风,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确保学习教育善始善终、取得实效。”作风建设不能止步于口号,而要落到具体行动。乡镇干部在任务完成后,要主动听取群众反馈,对新冒出的问题和高频出现的难点深挖根源,确保每一项决策都贴近实际、每一件实事都惠及民生,让作风建设经得住人民和时间的检验。将党章、党纪记心中,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指引,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第一位,摒弃政绩工作、面子工程此类腐朽思想,杜绝背离初心、偏离轨道的越界行为。只有将制度教育往深处学,将人民群众往心里记,培养出意志坚定真抓实干的干部队伍,才能在乡镇的土壤上种出乡村振兴的花,结出共同富裕之果。

乡镇干部的作风,是丈量党群关系的标尺。把作风建设扎实在行动上、扎稳在制度上、扎深在初心上,才能让干部队伍像田野里的庄稼一样,在基层的土壤中茁壮成长。(李广跃 梁昭)

(稿件来源: 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马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