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清晨的桐峙里书苑里,学生们握着毛笔,在宣纸上缓缓写下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句。近日,这场由文化特派员宋彦供发起的"古诗里的书法"公益课,正以独特的文化密码,悄然叩开乡村美育的新篇章。
近年来,小芝村这座被青山环抱的村落面临着文化传承断层的隐忧。村民们守着祖辈留下的笔墨纸砚,却难觅传承的火种。这位来自市书法家协会的特派员,以桐峙里书苑为起点,用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实践,在乡野间播撒艺术的种子。
"书法不是冰冷的笔画堆砌,而是有温度的文化对话。"在宋彦供设计的"古诗书法课"上,孩子们发现原来每个汉字都藏着故事:《悯农》的"禾"字要写得舒展,像饱满的稻穗;《登鹳雀楼》的"山"字需挺拔如峰,方显"更上一层楼"的豪情。这种将文学意境与书法美学相融合的创新教学,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村民何大叔感慨:"过去觉得书法是文人的雅趣,现在连我家孙子都主动要练字了。"
在宋彦供的推动下,桐峙里书苑与真如书法研习社已成为乡村文化地标。这里不仅定期举办书画展览,更开创了书法公益课等特色项目,参与人数多达1000余人。当城市里的艺术培训动辄千元课时费时,小芝村的村民们却在家门口享受着公益文化盛宴。镇宣传委员评价:"宋老师带来的不仅是技艺传授,更是文化自信的重建。"
如今的小芝村,墨香已渗入每个角落。村口的老槐树下,老人们用树枝在地上练字;文化礼堂的展墙上,村民们的作品与名家真迹交相辉映。
"文化特派员不是过客,而是种树人。"宋彦供深知,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当毛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与山间的鸟鸣应和,一幅以文化为底色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浙东大地徐徐展开。(叶婉贞)
责任编辑:王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