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为高血压患者调整用药方案时,可曾想过社区新增的步道绿地能助血压自然下降?当为抑郁症患者疏导心理时,可曾发现窗外的绿树森林让他们重拾笑容?”这两个发人深省的问题,道出了绿水青山与人民健康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征程中,医者们以仁心守护生态家园,用实际行动探索生态健康发展新路径,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从“治病”到“治环境”:公共卫生视角下的生态觉醒
健康,从来都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指出,全球23%的死亡病例与环境风险紧密相连,其中空气污染每年导致650万人过早离世。这一数据背后,是生态环境对人类健康不容忽视的深刻影响。在我国,某三甲医院十年临床数据对比更具说服力:随着PM2.5浓度每下降10μg/m³,呼吸科门诊量减少8%,心血管急诊量下降5%,直观展现了生态改善与健康保障的正向关联。
苏州的十年治污实践,更是书写了生态惠民的生动篇章。曾经,太湖苏州水域水质仅为Ⅴ类,如今已提升至Ⅲ类,当地肝吸虫病发病率随之大幅下降67%;关停230家化工企业后,儿童哮喘门诊量连续三年呈两位数下降;重金属污染耕地改种生态林,周边村庄癌症死亡率较十年前降低41%。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印证了生态环境是人类健康的“天然屏障”。
世界银行的研究进一步证实,生态环境投资每增加1美元,医疗支出便可减少5美元。这一结论启示广大卫生工作者,目光不能只停留在病房里的生命体征,更要投向大地上的生态指标。守护每一片净土、每一缕清风,就是在为公众健康筑牢第一道防线,让“治环境”成为“治未病”的重要举措。
森林为“天然医院”:临床医学与生态康养的融合创新
“不砍一棵树也能致富”,在浙江安吉的森林康养基地,这句话有了全新的医学诠释。在这里,糖尿病患者每天在竹林中快走1小时,血糖波动幅度减少40%;术后康复患者通过“森林浴”,疼痛指数下降3个等级;焦虑症青少年在溪畔冥想3周后,皮质醇水平回归正常值。这些鲜活的案例,让“森林是天然医院”的理念落地生根。
《柳叶刀》的研究结论为此提供了科学支撑:自然暴露每增加1小时,全因死亡率降低6%。当森林成为“治疗室”,负氧离子化作“处方药”,一种全新的生态医学模式正在形成。把临床医学与生态康养深度融合,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更优质的康复体验,更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与健康效益双赢的新路子,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滋养生命的“健康源泉”。
绿色医疗蝶变:卫生系统践行生态责任的坚定步伐
医疗行业在守护健康的同时,也曾面临生态挑战。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我国医疗行业每年产生医疗废物超200万吨,使用一次性耗材价值超400亿元,医院能耗强度是普通公共建筑的1.6倍。面对这些现实,以创新实践推动卫生系统生态转型成为一个巧妙的解法。
在浙江某三甲医院,青年团队主导的“云上医院”项目成效显著:电子病历全覆盖,每年节约打印纸120吨,相当于保护3000棵成年冷杉;云端影像系统让CT胶片使用量下降85%,每年减少重金属废水排放15吨;智能处方系统用电子签名替代纸质处方,年节省碳足迹相当于种植2万株灌木。从可降解缝合线的推广,到电子病历的普及,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卫生工作者的绿色担当。
国家“双碳”目标明确提出,到2030年我国医疗行业碳排放强度要下降35%。为实现这一目标,医者们不断探索:为患者开具“每日森林漫步30分钟”的健康处方,把健康宣教课堂搬到湿地公园,让医疗服务从“消毒水气味”转向“森林草木香”,从“白色污染”走向“绿色循环”。
医者仁心,不仅要治愈疾病,更要守护孕育健康的绿水青山,实现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广大医者们行动起来,以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生态力量。相信在更多人的努力下,我们定能绘就一幅生态优美、人民健康的美好画卷,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守护人民幸福的“金山银山”。(宁波市鄞州区卫生健康局)
责任编辑:周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