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下午,由杭州市科协主办,萧山区科协与浙江省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会共同承办的“新时代科普作品创作讲堂”在萧山区图书馆顺利举行,来自全区各镇街的科普员、场馆讲解员及区科普讲师团成员等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索科普创作的新方法与新路径。
本次活动紧扣全国科普月“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主题,特邀浙江省地震局王晓民与浙大二院眼科中心倪海龙两位专家进行专题授课。王晓民作为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大使,以“自然科普短视频的创作与实践”为题,结合自身运营防灾科普账号的实战经验,系统解析科普短视频创作的关键要素——从画面构图、声音处理到软硬件配合,层层拆解、娓娓道来。他通过生活化的类比和可操作性实验,将复杂科学原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更以作品《美成在久—探访浙里乡村的安居魅力》为例,强调科普创作需“厚植于平时,厚植于内容”,令现场学员深受启发。

作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浙江省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倪海龙医生则以其荣获全国优秀科普奖的漫画作品《孩子的护眼宝典》《倪海龙医生漫画谈近视防控》为案例,结合多年科普活动实践,生动阐释健康科普的创作要义。现场通过“20-20-20护眼法则”漫画的即兴创作,将抽象概念形象呈现,引来阵阵掌声。他指出,优秀的科普作品应兼具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通俗性与艺术性,真正做到有热度、有高度、有温度,才能走进公众内心。

本次讲堂也是萧山区科学传播专家队伍能力提升的第二期培训,不仅拓宽了科普创作的视野,也进一步激发了基层科普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参与者纷纷表示,通过培训不仅掌握了实用的创作技巧,更加深了对科普创作社会责任的理解。未来,萧山区科普工作者将持续通过漫画绘本、短视频、微短剧等多种形式,推动科学知识融入生活、服务大众,实现科普创作广度与深度的双提升。(苏礼彬 宋红岩)
责任编辑: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