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与践行“小板凳社区周周进”活动,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梧桐街道杨家门社区将几张蓝色小板凳搬到了小区广场,围坐起一群手摇蒲扇的居民——这并非寻常的夏夜纳凉,而是社区推行垃圾分类宣传的常态场景。没有高台讲桌,不设话筒音响,只有贴近生活的对话与实实在在的交流。在这里,垃圾分类不再是宣传栏里冰冷的文字,而是成了左邻右舍可以随手触碰、开口商量、共同行动的日常。
9月初的傍晚,在辖区金盛花园小区的广场上,工作人员手持分类垃圾桶模型讲解垃圾投放要点。“药瓶子属于什么垃圾?”“玉米叶子算厨余吗?”居民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工作人员耐心解答。这场“小板凳社区周周进”活动,已经成了杨家门社区推进垃圾分类的新载体。这场宣传活动走进社区各个小区,用“接地气”的方式打破传统宣传壁垒,让垃圾分类知识真正融入居民生活。
便民服务搭台,分类知识“随用随学”
在杨家门社区,每周的便民服务日中,“垃圾分类便民服务站”都会如期“开张”。这一头,工作人员发放宣传册,认真讲解过期药品、废旧电池等特殊垃圾的正确处理方式;另一头,老师傅正低头磨剪刀、修雨伞。居民在排队等待便民服务的同时,也自然而然把垃圾分类的知识“装”进了心里。“以前一直搞不清旧灯泡该扔哪个桶,今天修伞时顺便问明白了!”刚取回修好雨伞的李阿姨扬了扬手中的宣传册,笑着说道。这种服务与宣传相结合的模式,让居民在真实的生活需求中接触、理解并记住分类规则,既不生硬,也更有效。
板凳边听民意,难题解决“立行立办”
“我们3号楼的李大爷,一个人住,这几天脚崴了,垃圾都拎不下楼。”在一次小板凳座谈会上,居民张大爷顺口一提,现场的工作人员立刻响应,第一时间联系物业,当天就为李大爷安排了上门回收服务。没有繁复的流程,没有推诿拖延,有的只是及时、暖心的响应。这种“拉家常”式的交流,成了社区收集民意的“快车道”,也让居民更愿意开口发声。“不光讲道理,还真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活动我们肯定支持!”不少居民表示,正因为看到了实效,大家从“被动听”转为了“主动说”。
青少年“唱主角”,分类理念“代代传”
周末的社区,常常因为一群“垃圾分类小卫士”而显得格外热闹。十多个孩子围坐成一圈,认真听讲之余,更是踊跃举手、争相发言。“我的火箭模型是用矿泉水瓶做的,属于可回收!”“我和妈妈一起把玩具车的锂电池投进了红色有害垃圾桶!”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分类实践。社区组建的“51叨道宣讲团”,通过培训小小志愿者,让孩子们也成为推动家庭分类的力量。很多家长反馈,自从孩子参加活动后,全家人的分类意识明显提高——“现在丢垃圾,小孩比大人还认真,非要破袋投放准确才罢休。”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居民成了分类行动的“主力军”
随着“小板凳”宣传模式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从观望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有人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协助督导分类;也有人在业主群里分享自家的分类心得和实用技巧。一个小小的板凳,不仅拉近了社区与居民的距离,更“坐”出了基层治理的新气象,实现了宣传到人、落实到户、进步到心。
“垃圾分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久久为功。”社区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他们将继续深化“小板凳”工作法,不断丰富宣传形式与服务内容,让这类“小载体”发挥出更大的能量,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真正让绿色生活的理念在社区扎根、生长。(曹俊杰 胡彬)
责任编辑: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