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的芬芳静静漫过建德古镇的街巷。时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我们心怀敬意,轻轻叩响寿昌镇溪边路一座老宅的木门。门扉开启,一位身着藏青中山装的老人含笑而立,胸前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在秋阳下熠熠生辉——那不仅是战火淬炼的荣光,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精神的永恒见证。
冰雪淬炼的钢铁之师
1950年,26岁的曹天眷毅然投笔从戎,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第27军特务团高机连的一员。在长津湖那片冰雪炼狱中,他与战友以血肉筑起钢铁防线。寒风凛冽,单薄的军装难抵零下40℃的酷寒,战士们雪地潜伏六昼夜,睫毛凝霜、耳廓冻伤,仍如冰雕般岿然不动。曹老轻抚耳际旧痕,缓缓道:“那时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尊冰塑,但眼中的火焰从未熄灭。”他们肩负押运重任,在没膝深雪中疾行,提前三天抵达前线。双脚早已冻疮遍布、血泡纵横,却仍以“昼守夜攻”的战术与装备精良之敌周旋。曹天眷所在的高机连击落击伤敌机数十架,荣立集体一等功,他个人也因英勇作战荣膺三等功。谈及荣誉,老人眼中泪光闪动:“胜利不是一个人的勋章,是全连战友用生命垒起的丰碑。”
深藏功名的平凡史诗
1955年,曹天眷带着满身伤痕解甲归田,任职于建德供销社。在那个匮乏的年代,他手握资源调配之权,却始终恪守“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绝不能忘本”的信念。面对亲朋请托,他总回应:“公家的东西,必须按规矩办!”即便妻子重病、儿子下岗,他也未曾向组织索取分毫,仅以微薄工资撑起整个家庭。2010年,家人偶然打开那只泛黄的军用铁皮箱——二等功奖章、集体一等功奖状、褪色的战地日记静默其中,如被岁月掩埋的明珠,直至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这段尘封半个世纪的功绩才为人所知。面对浙江电视台的镜头,老人只是谦逊地摆手:“我只是万千志愿军中普通一兵。”
精神传承的永恒灯塔
退休之后,曹天眷成为红色记忆的播种者。他走进校园,以冻伤的手指画出长津湖的地形;踏入社区,握紧孩子们的小手讲述“冰雕连”的壮烈。2024年,《雷锋》杂志以三个整版报道他的事迹,101岁的老人手持放大镜逐字读罢,颤声低语:“能为祖国而战,是我一生最大的光荣。”在子女心中,他是严父,更是精神的引路人。小女儿选择军人作为伴侣时,他欣慰慨叹:“军人的肩头是家国,心里是责任。”2023年百岁寿辰,他婉拒有关部门安排的庆典,却在观看家人制作的纪录片《光荣的岁月》时潸然泪下——那是穿越沧桑的释然,更是坚守信仰的无悔。
建德山水的精神图腾
站在新安江畔,粼粼波光映照他安详的面容。老人的目光仿佛能穿越时光,重回铁与火的岁月。长津湖的冰雪早已消融,但为国捐躯的英雄,永远凝固于民族的记忆。曹天眷正如江边那棵苍劲的老樟,历经风雨却愈加挺拔,将红色基因深植脚下的热土。
告别时刻,夕阳为他的身影镀上金边,那挺直的脊梁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巍然矗立于中华大地,也矗立于每一个后来者的心中。它无声,却震耳欲聋;它无言,却始终诉说——这是对抗美援朝精神最深切的诠释,也是一个民族最珍贵、最坚韧的精神图腾。(钱金生 苏礼彬)
责任编辑: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