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至25日,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润泽同新”实践团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开展“卫国戍边兵团行”专项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入选兵团团委和自治区团委项目,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队员们以“石榴籽祖国行”的赤子情怀,在军垦新城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答卷。
踏入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泛黄的军垦日记与斑驳的坎土曼共同诉说着"献了青春献终身"的壮阔史诗。在博物馆里,一件缀满296块补丁的军大衣格外醒目。团员们驻足凝望,指尖轻抚岁月的针脚,仿佛看见第一代军垦战士在戈壁滩上“种地就是种江山”的豪情。一件件饱经沧桑的文物,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生动展现了老一辈兵团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新时代青年应该传承和弘扬的。

带队老师阳琴带领实践团队员在石河子军垦博物馆参观,感受兵团精神。
在"青春对话"环节,21级研支团志愿者王睿歆分享了跨越四千公里的支教情缘。2021年她首次来疆支教,与学生们建立深厚感情,毕业后毅然放弃四川工作重返石河子,用实际行动诠释"哪里需要就到哪去"的青春誓言。作为"兵三代"的赵怡涵“兵三代”赵怡涵称,爷爷作为第一代兵团人用坎土曼开荒,自己如今以西部计划志愿者身份用知识服务基层,这都是兵团精神的体现。实践团成员也表示,从此读懂兵团精神不是口号,而是需接力的责任。两位青年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兵团精神"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时代内涵。

“青春对话”环节分享支教与志愿服务经历,诠释兵团精神传承。
在"守护童年"活动中,实践团创新开展"漆扇里的中国"非遗体验。维吾尔族小姑娘阿依夏木在团员指导下,将艾德莱斯绸纹样与漆艺技法融合,创作出象征民族团结的"同心扇"。当孩子们随着《我和我的祖国》旋律齐声歌唱时,现场家长热泪盈眶:"这歌声里,我听见了团结的种子在发芽,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活动还通过"萝卜蹲""反着说"等游戏迅速拉近距离,问题抢答环节送出的书包、画笔等礼品,更让传统文化在童真创意中焕发新生。

8月23日,石河子市,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互动非遗体验活动。
结业仪式上,实践团队长钱梓睿代表全体成员作出承诺:“我们愿做新时代的‘胡杨守卫者’,既要像老军垦那样把根扎进边疆热土,更要以青春热血浇灌民族团结之花。未来,我们将持续开展‘石榴籽一家亲’系列活动,通过‘青春讲师团’走进社区、‘红领巾小课堂’走进校园,让兵团精神在各族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不少队员在交流中谈到,要把此次实践的收获转化为今后的行动。有的计划报考西部计划志愿者,继续扎根边疆支教;有的正在筹备“兵团精神青年说”巡回宣讲;还有的希望把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兼具民族特色与时代审美的文创产品。正如一位队员所说:“老军垦用坎土曼开垦绿洲,我们这一代要用知识和创新守护精神家园。”

实践团与孩子们在非遗体验活动中合影留念。
从军垦博物馆到儿童活动中心,从老一辈创业故事到青年创新实践,西南科大学子用脚步丈量兵团精神的时代厚度。此次实践,不仅加深了队员们对“把小我融入大我”的理解,也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强国征程中的责任担当。西南科技大学将继续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引导青年在实践中,用行动诠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邵东 钱梓睿 邵祺)
责任编辑:马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