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杭州,气候宜人、阳光明媚、充满生机,浙江省企业权益保护协会迎来了成立十周年的重要时刻。笔者专访了协会驻会首席法律专家胡虎林,听他回顾协会十年发展历程,讲述浙江民营企业权益保护从薄弱走向健全的时代故事。

中国报道: 胡老师您好。在协会成立十周年之际回望过去,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胡虎林: 感慨非常深。十年在历史中不过一瞬,但对浙江民营企业来说,这是权益保障机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关键十年。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早早就呈现“千家万户”的繁荣局面,但在十年前,企业在权益保障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政策执行存在落差、纠纷求助无门、维权渠道不畅……正是这样的背景,催生了浙江省企业权益保护协会的诞生。
中国报道: 协会从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依法维权有作为,牵线搭桥助发展”的宗旨。这十四个字是如何落地实践的?
胡虎林: 这十四个字看似简单,实则是协会的根本使命。在“依法维权”方面,我们并不是被动地做事后救济,而是努力构建“事前预防、事中介入、事后跟进”的全链条保护机制。
我举个例子。曾经有一家企业发生重大火灾,企业法人因涉嫌“消防责任事故罪”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企业濒临倒闭。我们接到求助后,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对火灾原因、责任认定等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专业法律意见,最终被相关领导重视和司法机关采纳,企业得以继续经营。
还有一家企业因涉嫌“污染环境罪”,法人被追责,企业陷入停滞。协会一方面帮助企业进行合规整改,另一方面积极与地方政府、司法机关沟通协调,最终法人获得从轻处罚,企业恢复正常运转。
这样的案例不少。我们不仅仅解决个案,更希望实现“解决一个案例、规范一个行业”的效应。据不完全统计,十年间协会共处理各类维权案件760多起,举办三十余场论坛和讲座,走访企业超过300家。
中国报道: 那“牵线搭桥”这方面,协会有哪些具体做法?
胡虎林: 我们搭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三座桥梁”:一是连接企业与政府的政策桥梁,二是连接企业与法律的服务桥梁,三是连接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桥梁。
比如我们通过座谈、调研、专家研讨等多种形式,把企业的真实声音传递到决策层。不少建议被吸收到《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等地方法规中。我们还组建了专家智库,为企业提供精准专业的咨询服务。十年来,协助企业解决项目审批、融资、经营等实际困难400多项。
更重要的是,我们推动建立了企业间的互助机制,形成“大帮小、强扶弱”的良好生态。企业不仅要独善其身,更要共建共赢。
中国报道: 这十年也正是浙江大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数字化改革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协会在这些进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胡虎林: 协会既是改革的推动者,也是实践者;既是企业的代言人,也是政府的智囊团;既是矛盾的化解者,也是共识的凝聚者。浙江民营经济环境的持续优化,企业获得感不断增强,背后离不开法治环境的支撑和权益保护体系的完善。
中国报道: 十年间,协会本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胡虎林: 确实。从最初只有几个人的秘书处,发展成如今组织架构完整、专业团队高效运作的服务型组织。我们陆续成立了6家专业委员会,包括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分会、数字大健康专业委员会等,还在永康、萧山等地建立了工作站,指导台州、宁波、舟山等地成立了地方企业权益保护协会。会员单位从最初的几十家,到现在覆盖全省各行业的龙头和高成长性企业。服务内容也从最初的法律咨询扩展至综合性权益保护合作。
中国报道: 展望未来,您觉得协会应在哪些方面继续发力?
胡虎林: 当前世界处于大变局之中,中国经济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企业权益保护也面临新挑战与新机遇。协会要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尤其在数字化时代进一步创新维权机制,在“双循环”格局中优化服务模式。
我们还要在知识产权保护、数字经济规则、国际商事纠纷解决等新兴领域加强探索,为浙江企业走向全国、走向全球保驾护航。
中国报道: 在十周年这个特殊节点,您有什么寄语?
胡虎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协会的成长得益于浙江这片创业创新的热土,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更得益于每一位工作人员的付出和会员企业的信任。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写就了浙江企业权益保护的精彩篇章,也为中国市场经济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浙江经验”。

希望协会如钱江潮水,奔涌向前、势不可挡;如西湖美景,绚丽多彩、美名远扬。继续做浙江企业的坚强后盾,为“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贡献更大力量!(黄勇 王菁菁)
责任编辑:马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