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台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多起因误服药物或误食有毒植物导致的中毒病例,再次为家庭用药和食品安全管理敲响警钟!
尤其,在误服事件中,老人与幼儿成为高危人群!
天台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谭明明呼吁:家有老人和幼儿的家庭应加强药品分类与管理,重视情绪状态对服药行为的影响,避免因误服引发严重健康风险!
不久前,天台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一名误服降压药的幼儿。该患儿由家中老人照顾,因将降压药与儿童感冒药混淆而误服,幸被家人及时发现,经洗胃等抢救措施后脱险。
后在另一起病例中,一名老人误将滴水观音当作食用芋头食用,随后出现口角麻木、全身不适等症状,紧急送医后才得以缓解。
误服药物在中老年和婴幼儿群体中并不少见。
数据显示,1至4岁幼儿误服药物中,感冒药、精神类及心血管药物占比达70%–80%。
老年人则多因患有基础疾病,需长期服药,误服心血管药、精神类药和抗炎药等情况较为常见。
急诊科主任谭明明指出:“家庭日常药品管理疏漏是误服发生的主因。老年人往往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易出现漏服、重复服或混淆服用;幼儿则因好奇心强、辨别能力弱,易被颜色鲜艳、形状似糖果的药品吸引而导致误服。”
此外,谭主任还特别强调,情绪状态也是影响服药行为的重要因素。
在天气阴沉、情绪低落或精神疲惫时,老年人容易出现思维混乱、反应迟缓,进而导致误服或过量服药,引发严重后果。
面对误服事件频发,如何实现有效防范?安全管理是关键!
针对老年人,建议由家人协助管理药品,做到定时定量发放;尽量简化用药方案,避免多种药物混杂存放。一旦服药后出现头晕、胸闷、异常出汗、发抖或出血等不适,应立即就医。
针对婴幼儿,父母应作为用药监管第一责任人,将儿童药品与成人药品分区存放、明确标识,老人在协助喂药时须反复核对药品名称与剂量。(苏礼彬)
责任编辑: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