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张跃西:开拓国际连锁康养茶馆,引领推进“浙茶出海”工程

发布时间:2025-09-26 08:27:26 推广 来源:九华黄精康养研究院

当前,浙江依托《支持“浙茶出海”十条意见》(以下简称《十条意见》),已在标准茶园建设、出口规模提升、国际品牌培育等领域筑牢基础,但浙茶出海仍面临“重原料轻价值、重产品轻体验、重输出轻共鸣”的三重瓶颈,且康养场景协同不足、产品精准度欠缺两大新痛点凸显,与全球康养消费升级趋势严重脱节。这些问题亟待研究破解。

一、“浙茶出海”需破“三重瓶颈”,康养酒店与体质适配产品成关键缺口

(一)体质适配产品空白,康养酒店协同缺位。出口以散装原料茶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占比仅目标10%,且未结合人体体质开发精准化康养产品 —— 如日本抹茶衍生品因融入“体质适配”概念,溢价达浙江抹茶的 3-5 倍,核心差距在于缺乏“体质定制产品 + 康养酒店场景”的价值闭环。当前浙江康养酒店(年接待超 900 万人次)茶服务多为通用品类,未与客群体质(如亚健康、老年慢性病群体)适配,服务匹配度仅 32%,既未落实《十条意见》“推动茶出口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 要求,也未能充分实现康养酒店的场景流量价值。

(二)酒店场景未联动,文化体验碎片化。国际市场仅通过贸易渠道接触浙茶,国内康养酒店作为“浙茶康养体验前置窗口” 的作用未激活 —— 消费者无法在酒店场景中完成 “体质检测 - 茶品体验 - 文化感知” 全流程,导致 “浙茶品质优但认知弱”。即便部分酒店提供茶服务,也未融入龙井茶炒制、径山茶宴等非遗元素,与《十条意见》“深入挖掘浙江千年茶史和‘海上茶路’资源”“推动文化传播” 的要求未能形成闭环。

(三)本地化服务缺载体,酒店-茶馆协同断层。《十条意见》明确拓展RCEP、北非等重点市场,但海外仓仅承担仓储功能,未与国内康养酒店形成 “国内体验 - 海外复购” 链条。全球消费者对 “即时康养体验” 的需求日益迫切,而浙江康养酒店尚未成为 “国际连锁茶馆的国内试点基地”,既无法为海外茶馆输送验证成熟的体质适配产品,也不能承接海外消费者 “浙江茶园研学 + 酒店康养” 的跨境需求,《十条意见》“拓展全球市场”“优化产业生态” 的政策红利面临流失风险。

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依托全球孔子学院开拓“国际连锁康养茶馆”,需同步强化“康养酒店协同”与“体质适配产品”两大核心抓手 —— 通过康养酒店实现“体质产品国内验证 + 场景体验前置”,依托体质适配产品打造“精准康养服务品质”,将浙茶从“大宗商品”升级为“个性化定制康养服务载体”,既是对《十条意见》“高附加值转型”“国际品牌打造”要求的深化,更是浙茶从“产品出海”迈向“品牌出海、服务出海” 的关键突破口。

二、以“三锚定 + 双强化”构建康养茶馆出海体系

紧扣《十条意见》2027 年目标节点,以“康养主题为核心、连锁模式为骨架、政策资源为支撑”,在原有“三锚定”基础上,新增“康养酒店协同”与“体质适配产品”两大强化方向,形成“五维支撑”体系。

(一)锚定“原料 - 产品 - 场景”全链康养,强化体质适配产品开发

依托8 万亩国际认证标准茶园,联合中茶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新增产学研主体,呼应《十条意见》“产学研协同” 要求),构建“中医体质- 浙茶品类”适配体系。

原料筛选。从出口示范基地、有机茶园中,筛选20 个核心基地作为 “体质适配原料专属供应源”,针对不同体质设定原料标准 —— 如 “气虚体质” 适配茶多酚≥18% 的西湖龙井原料,“湿热体质” 适配茶多糖≥2% 的径山茶原料,建立 “茶园编号 - 体质产品” 二维码溯源系统。

产品研发。开发9 类体质适配康养茶品(覆盖中医九种体质),如“气虚型” 配“龙井 + 黄芪”复方茶、“阴虚型”配“白茶 + 麦冬”复方茶,同步延伸茶疗衍生品(如抹茶体质面膜、茶籽精油按摩膏)。

场景转化。在康养酒店设置“体质检测 - 产品体验区”,消费者通过 3 分钟快速体质检测卡,获取专属茶品推荐,实现“从茶园生态认知到体质适配体验”的全流程落地。

(二)锚定“重点市场 - 海外仓 - 跨境电商”渠道协同,强化康养酒店国内试点

优先在RCEP(日韩、东南亚)、北非、西欧布局,联动《十条意见》“海外仓建设”“跨境电商业务发展”资源,将康养酒店纳入渠道体系。

国内试点。选取杭州远洲旅居、宁波开元名都等10 家头部康养酒店作为 “国际连锁茶馆国内体验基地”,设置 “浙茶康养专区”,提供 “体质检测 + 茶疗体验 + 跨境预订” 服务 —— 消费者在酒店体验后,可直接预订海外茶馆服务或下单体质茶品,由海外仓直发。

渠道联动。将康养酒店作为“海外茶馆客群培育入口”,针对酒店住客推出 “‘浙茶康养’跨境体验套餐”(含海外茶馆体验 + 浙江茶园研学),实现“国内体验 - 海外消费”闭环。

供应链优化:康养酒店与海外仓共享库存数据,酒店热销的体质茶品优先在对应海外市场茶馆备货,物流成本降低25%,配送时效提升至 24 小时内。

(三)锚定“区域品牌-非遗 IP-康养服务”价值叠加,强化酒店-茶馆文化协同

整合“品字标浙江农产”与龙井茶炒制、径山茶宴等非遗资源,推动康养酒店与国际茶馆形成“文化体验共振”。

酒店文化植入。在康养酒店非遗体验区,摆放微型龙井茶炒制锅、径山茶宴茶具,邀请非遗传承人定期驻店,消费者可亲手体验简易炒制,同步观看“海上茶路” 历史纪录片,形成 “文化认知前置”。

茶馆文化延伸。海外茶馆设置“康养酒店微景观”(仿真酒店茶疗区、茶园研学场景),播放酒店茶疗服务视频,让海外消费者直观感知浙茶“国内体验 - 海外延续”的文化一致性。

品牌协同传播。统一“浙江康养茶馆”与康养酒店的 PM 的品牌视觉体系(如 LOGO、装修风格),使用“品字标浙江农产”标识,强化“浙茶康养”整体品牌认知。

(四)核心目标升级

到2027 年,实现“160 家海外标准化康养茶馆 + 10 家国内康养酒店体验基地” 联动布局:带动浙茶精深加工产品出口占比提升至 48%(超《十条意见》10% 目标 38 个百分点),其中体质适配产品占比超 60%;培育 2 个纳入 “国际影响力品牌” 清单的康养茶馆连锁品牌,同步打造“浙茶体质康养”产品子品牌;康养酒店体验基地年接待超 50 万人次,带动海外茶馆客群复购率提升至 40%,单店年带动浙茶出口额 1500 万元以上,助力《十条意见》“茶叶出口额达 5 亿美元”目标超额完成。

三、依托康养酒店协同与体质适配产品落地,实施五大举措推进浙茶出海

(一)建设“康养原料专属基地”,夯实体质适配产品源头基础

紧扣《十条意见》“统筹项目资金支持标准茶园建设”要求,在原有“品质溯源”基础上,新增“原产地定制”维度。

专属基地筛选。从《十条意见》支持的“出口示范基地”“有机茶园”中,筛选 20 个核心基地作为“体质适配原料专属供应源”,签订 “直供协议”,明确“生态低碳、农残零超标”标准(对接欧盟 EC 396/2005、日本JAS等国际标准),针对 9 类体质茶品设定原料理化指标(如茶多酚、茶多糖含量)。

溯源系统升级。建立“茶园编号 - 体质产品 - 消费者体质”三维溯源二维码,消费者扫码不仅可查看茶园管理、采摘加工流程,还能获取该原料适配的体质类型、康养功效,强化“浙茶体质康养”的品质信任。

检测机制完善。联合中茶院制定《康养茶馆体质适配原料检测规范》,每季度开展原料抽检,不合格原料直接剔除专属基地供应清单,确保体质产品品质稳定。

2025年底前完成专属基地布局,2026 年实现体质适配产品原料 100% 溯源,消费者对浙茶“体质康养品质”的认知度提升 30%,为《十条意见》“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 提供实践样本。

(二)研发“市场 - 体质双定制化康养产品”,释放浙茶创新优势

在《十条意见》“多元产品开发” 基础上,新增“体质维度”,形成“市场需求+ 体质适配”双驱动研发模式:

——细分市场精准开发

日韩市场。推出“茶疗体质套餐”(如晨间绿茶抗氧化饮 < 适配气虚体质 >、晚间乌龙茶助眠饮 < 适配肝郁体质 >),搭配抹茶体质面膜、茶籽精油等衍生品,包装融入龙井茶炒制非遗图案,契合当地“精致康养”消费习惯。

西欧市场。开发“体质茶食组合”(如抹茶代餐棒 < 适配痰湿体质 >、红茶益生菌酸奶 < 适配脾虚体质 >),采用可降解包装并标注“碳足迹 + 体质适配标签”,适配当地“天然健康 + 可持续消费”趋势。

北非市场。推出“便携装草本体质茶包”(如绿茶 + 薄荷 < 适配湿热体质 >、红茶 + 玫瑰 < 适配血瘀体质 >),结合当地口味偏好,强调“清热解暑、理气活血” 功效,满足“高性价比 + 便捷性”需求。

——“产品 - 服务”转化延伸

将体质茶品转化为康养酒店与茶馆的“核心服务耗材”—— 在康养酒店推出 “茶疗康养课程”(教消费者按体质冲泡茶品),在海外茶馆提供 “体质茶疗咨询”(专业茶疗师根据体质推荐茶品),实现 “产品销售 + 服务收费”双增收。

——标准体系构建

联合浙江中医药大学制定《浙茶体质适配产品开发标准》,明确原料配比、加工工艺、康养功效宣称规范,避免“概念炒作”,确保产品科学性。2026 年体质适配产品占茶馆与康养酒店营收 60% 以上,带动浙茶精深加工产品出口额年增 25%,助力《十条意见》“深加工产品出口额占茶叶出口总额比重达10%”目标提前超额完成。

(三)营造“酒店 - 茶馆联动沉浸式康养场景”,彰显浙茶文化优势

在《十条意见》“创新‘茶园 + 创意加工’‘茶园 + 主题民宿’体验模式” 基础上,新增 “康养酒店 - 海外茶馆” 场景联动,让文化 “可感知、可消费、可延续”。

——康养酒店场景设计

体质体验区。配置快速体质检测卡、智能推荐终端,消费者检测后可获取专属茶品试饮券。

非遗茶技区。摆放微型龙井茶炒制锅,每周开展两场“非遗炒茶体验课”,由酒店驻店非遗传承人指导。

茶疗服务区。配备专业茶疗师(由茶企联合医学院、中医药大学培训,对接《十条意见》“产学研协同”),提供 “茶熏护眼”“茶浴包定制”等服务,形成“检测 - 体验 - 消费”闭环。
——海外茶馆场景呼应。复制酒店“非遗茶技区”,摆放同款炒茶设备,播放酒店非遗体验视频,让海外消费者感受“国内 - 海外”一致的文化体验;设置 “康养酒店研学预订区”,海外消费者可通过茶馆预订 “浙江茶园研学 + 康养酒店住宿”套餐,实现“海外体验 - 国内深度消费”。

——场景流量转化。在酒店与茶馆同步推出“浙茶康养会员体系”,会员可享受“体质茶品折扣、茶疗服务优先预约、跨境消费积分互通”,提升客户粘性。

2026 年酒店与茶馆“体验类消费”占比超 40%,单店年均接待消费者1.5万人次,带动浙江茶文旅海外报名量年增 50%,落实《十条意见》“提升浙茶文化国际传播效能”要求。

(四)搭建“渠道协同网络”,强化康养酒店出海渠道作用

在《十条意见》“重点开拓 RCEP 市场”“布局海外仓” 基础上,将康养酒店纳入出海渠道体系,构建“国内试点- 海外落地 - 跨境复购”全链条。

RCEP 市场“酒店 - 茶馆”快速破局。2025-2026 年优先在东京、首尔、新加坡等 RCEP 核心城市布局 30 家茶馆,同步联动当地华人商会、茶文化协会,在浙江康养酒店举办 “RCEP 浙茶康养推介会”(纳入《十条意见》“境外推介活动” 范畴),邀请 RCEP 客商体验体质茶品与酒店茶疗服务,首月实现 “进店人数超 1000 人、会员注册超 300 人” 的起步规模;

海外仓与酒店库存协同。将《十条意见》支持的“北非、西欧海外仓” 作为茶馆区域配送中心,同时与国内康养酒店共享库存数据 —— 酒店热销的体质茶品优先在对应海外市场茶馆备货,消费者在酒店体验后,可通过跨境电商平台下单,由海外仓当日发货,物流成本降低 25%,配送时效提升至 24 小时内;

“康养酒店+ 康养茶馆+ 跨境电商”闭环打通。在康养酒店与海外茶馆均设置“跨境电商自提点”,消费者线下体验后,扫码在浙茶跨境电商平台下单,享受“到店自提享 9 折、跨境配送免运费” 优惠,实现 “线下体验 - 线上复购” 无缝衔接,落实《十条意见》“发展跨境电商业务”要求。

2027 年 RCEP 市场“酒店 - 茶馆”协同体系实现盈利,单店年均带动浙茶出口额 600 万元,海外仓利用率提升 40%,助力《十条意见》“拓展全球市场”目标落地。

(五)塑造“康养连锁品牌”,强化“酒店 - 茶馆”品牌协同

在《十条意见》“构建品牌体系” 基础上,新增 “体质适配” 品牌标签与 “酒店 - 茶馆” 协同传播,提升国际辨识度。

品牌矩阵整合。以《十条意见》“品牌体系” 为基础,打造统一连锁品牌 “浙江康养茶馆”,同步推出子品牌 “浙茶体质康养”,在康养酒店与茶馆内设立 “浙茶精品展区”,集中展示体质茶品、非遗衍生品,形成 “母品牌 + 子品牌” 的品牌矩阵。

“链主”主体培育。从《十条意见》重点培育的“出口额超亿元龙头茶企”“专精特新茶企” 中,筛选 3-5 家企业组建 “康养茶馆 - 酒店联盟”,牵头负责连锁运营与体质产品研发,引导金融机构(《十条意见》“加大融资支持力度” 方向)提供 “连锁扩张专项贷款”,年利率下调 1-2 个百分点,同时对联盟内企业给予 “体质产品研发补贴”(单款产品最高补贴 50 万元)。

特色化品牌传播。在海外主流社交平台(如Instagram、TikTok)发布“‘浙茶体质康养’系列短视频”,内容聚焦 “茶园原料 - 体质检测(酒店场景)- 茶馆体验” 全流程,如拍摄 “日本消费者在杭州康养酒店检测体质→在东京茶馆体验同款茶品” 的故事线,强化 “浙茶 = 体质定制 + 场景协同” 的品牌认知。

阶段目标。2027 年“浙江康养茶馆”与“浙茶体质康养”共同进入《十条意见》“国际影响力品牌”候选清单,海外消费者对浙茶品牌的记忆度提升 50%,助力《十条意见》“培育 5 个具有国际影响力品牌”目标达成。

四、强化保障措施,新增康养酒店与体质产品专项支持

(一)政策资金“精准滴灌”,新增酒店 - 产品协同补贴

专项基金扩容。统筹《十条意见》“相关项目资金”,设立 “康养茶馆 - 酒店协同专项基金”,对参与协同的康养酒店给予 “浙茶康养专区装修补贴”(单店最高补贴 100 万元),对体质适配产品研发给予 “研发费用 50% 报销”(单款产品最高补贴 50 万元)。

资质认定倾斜。将参与协同的康养酒店纳入《十条意见》“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优质主体” 培育范畴,对年带动海外茶馆客流超 1 万人次的酒店,优先授予 “浙茶出海示范单位” 称号,享受出口退税提速、海关通关便利等政策。

(二)风险防控“前置兜底”,强化体质产品合规管理

标准动态适配。依托《十条意见》“茶叶出口监测预警机制”,每月发布《体质适配产品海外合规报告》,重点提示目标市场对“药食同源”产品的监管要求(如欧盟 EFSA 对黄芪、麦冬的使用规范),提前 3 个月指导企业调整原料配比或产品宣称。

知识产权保护。为“浙茶体质康养”品牌、体质茶品配方注册海外商标与专利,联合知识产权部门建立 “侵权快速响应机制”,尤其针对 RCEP 市场的仿冒产品,实现 “72 小时内启动维权程序”。

(三)人才队伍“靶向培育”,新增复合型茶疗人才培养

“茶疗 + 体质” 人才特训。联合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新增合作院校)开设“康养茶馆 - 酒店茶疗师特训班”,课程涵盖 “茶文化 + 体质辨识 + 茶疗服务 + 外语沟通”,每年培养 200 名专业人才,定向输送至海外茶馆与国内康养酒店。

国际人才引进。对国际康养茶馆与国内康养酒店引进的“海外体质康养专家”“茶疗服务设计人才”,按《十条意见》“人才支持” 相关政策,给予最高 50 万元的安家补贴,提升“体质适配服务”的国际化水平。

综上,开拓国际连锁康养茶馆,需以“康养酒店协同”为国内体验入口,以“体质适配产品”为核心竞争力,方能实现浙茶出海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通过上述“靶向破局、实效导向”的举措,既能充分承接《十条意见》的政策红利,将浙茶的生态优势(标准茶园)、创新优势(体质产品)、文化优势(非遗 IP)、场景优势(康养酒店)转化为国际竞争力,又能精准解决浙茶出海“价值低、体验碎、传播弱” 的核心痛点,最终形成 “酒店培育客群、茶馆承接消费、产品带动出口” 的良性循环,为浙江推动《十条意见》目标全面落地、打造茶康养产业 “重要窗口” 国际标杆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简介】张跃西博士教授,浙江省151人才。中国康养疗愈酒店研究院院长,九华黄精康养产业研究院院长。民进浙江省委会文旅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浙江外国语学院原“重要窗口”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