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张跃西:以“好运鸟”为核将红嘴鸥打造成“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生态文化新IP

发布时间:2025-09-26 08:31:36 推广 来源:养正环艺

一、“好运鸟”与云南的生态人文之约

自1985年首批红嘴鸥振翅飞抵滇池,这一跨越39载的“人鸥之约”,早已超越单纯的候鸟迁徙现象——在云南百姓心中,每年如期归来的红嘴鸥,是“岁岁送吉祥”的“好运鸟”,是生态向好的“吉兆”,更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最生动的“吉祥注脚”。从海埂大坝老人手中的鸥粮,到孩童追逐的鸥影,“好运鸟”承载着云南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成为连接生态保护与人文情感的核心纽带。

当前,云南正全力建设“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品牌已成为展示云南形象的重要窗口。红嘴鸥,为兼具生态价值与“好运”文化符号的独特载体,其“好运鸟”的文化内涵尚未充分激活,生态、经济、文化的协同价值仍有巨大挖掘空间。立足“好运鸟”这一核心定位,系统提出“以鸥为媒、以‘好运’塑魂、以文旅赋能”的发展路径,为将红嘴鸥打造成具有全球辨识度的“云南吉祥IP”提供决策参考。

二、“好运鸟”生态基石、经济引擎与文化图腾的三重赋能

(一)生态价值:“好运鸟”背后的生物多样性答卷

红嘴鸥的“如约而至”,是云南生态保护成效的“活体认证”,更是“好运”的生态根基。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关键物种,每年约4万只红嘴鸥选择云南越冬,其种群数量稳定、栖息范围扩大,直接反映滇池湿地植被覆盖率从2007年13.1%提升至81%、鸟类物种增至303种的生态蜕变。此外,红嘴鸥的迁徙廊道覆盖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国等区域,云南作为“好运鸟”越冬核心区,可借势构建跨国生态合作网络,提升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话语权。

(二)经济价值:“好运鸟”带动的“吉祥经济”新增长极

“好运鸟”的“萌宠属性”与“吉祥寓意”,正成为云南文旅消费的新“流量密码”。2024年昆明“观鸥季”期间,海埂大坝片区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与‘好运鸟’同框”成为游客必体验项目,直接拉动餐饮、住宿、摄影等消费链增长30%以上。从青岛“鸥啦”IP、成都熊猫“吉祥经济”经验看,“好运鸟”可进一步延伸出“吉祥文创”“祈福体验”“生态研学”等多元业态——如开发“鸥运当头”主题旅游线路、“好运鸥粮”认养项目,既能激活旅游消费,更能带动滇池周边村落发展“湿地民宿”“鸥粮工坊”,实现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三)文化价值:“好运鸟”作为云南生活的“吉祥符号”

红嘴鸥的“好运”寓意,早已融入云南的文化肌理。民间视“好运鸟”归来为“平安顺遂”的兆头,“人鸥共舞”的场景成为云南“温情生活”的缩影;“海鸥老人”吴庆恒的故事、红嘴鸥主题歌曲《海鸥老人》等,进一步强化了“好运鸟”的情感联结。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张跃西教授红嘴鸥(“好运鸟”)创作的五言诗《好运鸟》,更是精准凝练了其文化内核:朱啄映天蓝,迁飞逐梦想。相约交好运,情怀呈吉祥。诗作以“朱啄映天蓝”绘就红嘴鸥与蓝天相映的灵动画卷,“迁飞逐梦想”赋予候鸟动态气韵与精神追求,“相约交好运”凸显人鸥互动的温情联结,“情怀呈吉祥”直击“好运鸟”的文化内核,将生态之美、精神之韵与吉祥之意融为一体,成为云南“人鸥共生”文化最凝练的文学表达,为“好运鸟”IP开发提供了核心文化支撑。

三、“好运鸟”IP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好运”符号契合时代需求

1.政策红利叠加。《云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加强候鸟保护”,《昆明市文明观赏红嘴鸥规定》为规范管理提供保障,“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品牌建设更需“好运鸟”这类具象化的文化符号。

2.消费需求升级。当前“吉祥经济”“治愈经济”兴起,全国观鸟爱好者超34万人,“与‘好运鸟’同框祈福”“带走‘鸥运’文创”的需求持续增长,为“好运鸟”产业开发提供广阔空间。

3.文化传播契机。COP15后续效应持续释放,云南“生态大省”形象深入人心,“好运鸟”作为“生态+吉祥+梦想”的三重符号,极易引发国内外情感共鸣。

(二)“好运鸟”IP潜力远未充分释放

1.“好运”内涵挖掘不足。现有宣传多聚焦“生态保护”,未系统激活“好运鸟”“逐梦”“呈祥”的深层寓意,文创产品多为“鸥形摆件”等同质化商品,缺乏“鸥运当头”“逐梦呈祥”等主题性设计。

2. IP协同性不强。“好运鸟”与云南民族文化、康养产业的结合度低,未形成“观‘好运鸟’—享吉祥礼—品云南生活”的全链条体验,“迁飞逐梦想”的精神内核未与云南“追梦生活”理念深度融合。

3.国际传播力薄弱。“好运鸟”的“吉祥符号”仅在国内局部传播,未借助迁徙特性打造“跨国逐梦吉祥使者”形象,国际影响力与云南开放形象不匹配。

四、构建“以‘好运鸟’为核,三翼联动”发展体系

(一)打造“中国首个吉祥候鸟IP——云南‘好运鸟’”

以“相约交好运,情怀呈吉祥”为核心内涵,以“迁飞逐梦想”为精神延展,将红嘴鸥从“生态候鸟”升级为“文化吉祥符号+精神载体”,联动滇池、洱海、拉市海等栖息地,构建“昆明核心—滇西联动—全省辐射”的“好运鸟”生态文化圈,让“来云南,与‘好运鸟’共逐梦、遇吉祥”成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标志性体验。

(二)筑牢“好运鸟”的生态栖息根基

1.打造“好运栖息地”:实施滇池湿地“提质扩容工程”,划定“好运鸟核心保护区”“生态补给区”,恢复原生植被,建立“天然鸥粮培育基地”,减少人工投喂依赖,确保“好运鸟”年年平安归来、逐梦迁徙。

2.智慧化保护管理:升级“AI‘好运鸟’观测系统”,实时监测种群动态、栖息地水质;推行“观鸥预约制”,通过“线上预约—错峰观鸥—环保承诺”机制,平衡生态保护与游客“与鸥相约”的体验需求。

3.跨国“护运联盟”:牵头联合俄罗斯、蒙古国等“好运鸟”繁殖地国家,成立“东亚‘好运鸟’保护联盟”,签署《迁徙廊道保护公约》,开展跨境科研合作,让“逐梦迁徙、共享吉祥”的理念随“好运鸟”传播至沿线各国。

(三)激活“好运鸟”的经济价值

1. “好运体验”产品升级

推出“‘鸥’遇好运·逐梦云南”主题游。串联海埂大坝“逐梦观鸥台”(呼应“迁飞逐梦想”)、斗南花市“好运花束搭配”、古滇名城“人鸥共舞实景秀”,打造“观‘好运鸟’—拍逐梦吉祥照—带好运礼”的全流程体验。

培育“好运乡村业态”。在晋宁、呈贡周边村落,发展“好运民宿”(推出“鸥鸣逐梦唤醒服务”)、“鸥粮工坊”(可DIY“逐梦好运鸥粮”)、“鸟导服务”(培训村民讲解“好运鸟”迁徙逐梦故事),带动乡村增收。

举办“云南‘好运鸟’国际文化节”。将张跃西《好运鸟》诗作作为文化节“核心符号”,开展“诗画‘好运鸟’”艺术展、“‘鸥’歌逐梦”民族歌舞汇演、“全球‘好运’故事分享会”,打造年度文化IP盛事。

2. “好运文创”产业突破

IP孵化。设计“好运鸥”卡通形象(融合云南民族纹样与“逐梦”元素),开发“鸥运当头”盲盒、“逐梦呈祥”首饰、印有《好运鸟》诗句的茶礼、丝巾等文创产品,与云南白药、普洱茶等本土品牌推出“跨界好运礼盒”。

数字文创。发行“‘好运鸟’迁徙逐梦数字藏品”,搭建“元宇宙观鸥平台”,用户可通过VR“云投喂”“云祈福”,生成专属“逐梦好运证书”,抢占文化科技融合先机。

(四)塑造“好运鸟”世界级符号

1. 提炼“好运”文化内核。以张跃西《好运鸟》诗作为核心,创作《“好运鸟”的逐梦之旅》纪录片、音乐剧,挖掘“海鸥老人”“民族与‘好运鸟’逐梦故事”等内容,制作系列短视频,讲好“云南人守护好运、共逐梦想”的人文故事。

2. “好运”符号国际传播。借助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中国—南亚博览会等平台,举办“‘好运鸟’逐梦艺术展”,展示《好运鸟》诗作书法、“民族‘好运鸥’逐梦”雕塑;在纽约、巴黎等国际城市投放“‘好运鸟’——来自云南的逐梦吉祥问候”公益广告,让“逐梦”“吉祥”成为云南的国际名片。

3. 全民“护运”行动。发起“‘好运鸟’逐梦守护人”计划,招募志愿者开展“护鸥保洁”“生态宣讲”;在中小学推行“‘好运鸟’逐梦研学课程”,通过“认养一只鸥、学一首诗、画一幅逐梦画”,培育“爱鸥护运、共逐梦想”的社会风尚。

五、强化保障,为“好运鸟”IP发展保驾护航

(一)政策保障,做好“好运鸟”顶层设计

1.立法护航。推动《云南省“好运鸟”(红嘴鸥)保护与发展条例》立法,明确栖息地保护、“好运”文化传播、“逐梦”IP开发等内容,为IP建设提供法治支撑。

2.统筹协同。成立“云南省‘好运鸟’IP发展领导小组”,由省委宣传部、省生态环境厅、省文旅厅等部门组成,建立“每月调度、季度研判”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3.纳入规划。将“好运鸟”IP纳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品牌建设实施方案”“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逐梦吉祥”的发展目标与路径。

(二)资金保障,多元投入激活“好运”经济

1.设立专项基金。统筹省级财政资金,设立“‘好运鸟’生态文化发展基金”,用于栖息地修复、IP孵化、文化节举办等。

2.引导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吸引企业参与“好运鸟”主题景区、文创园区建设;推出“‘好运鸟’逐梦公益信托”,鼓励企业、个人捐赠,支持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

3.争取上级支持。申报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专项、文旅融合示范项目,获取政策与资金倾斜。

(三)人才保障,培育“好运”IP专业力量

1.定向培养:与云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合作开设“生态文旅”“文化IP设计”专业方向,定向培养“好运鸟”科研监测、文创设计、国际传播人才。

2.智库支撑。邀请国际候鸟保护专家、文化IP策划大师、民俗学者组成“‘好运鸟’发展智库”,提供战略咨询与技术指导。

3.激活本土人才。开展“‘好运鸟’文化传承人”评选,培育本土生态艺术家、乡村旅游经营者,让“逐梦吉祥”的“好运”文化扎根基层。

发挥云南综合优势,做大“好运鸟”文章,让“好运鸟”成为云南递给世界的“吉祥请柬”。张跃西《好运鸟》诗中“相约交好运,情怀呈吉祥”的期许,“迁飞逐梦想”的气韵,正是云南对自然、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追求。“好运鸟”不仅是滇池上空的候鸟,更是云南生态之美、文化之暖、生活之甜的浓缩——它承载着“生态向好”的“自然好运”,传递着“人鸥共生”的“人文好运”,更能激活“文旅融合”的“发展好运”,彰显“逐梦前行”的云南精神。

建议云南省委、省政府将“好运鸟”纳入“云南十大文化标识”培育工程,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产业为脉”,推动“好运鸟”从“城市符号”升级为“世界IP”。让这只带着云南温度的“好运鸟”,既守护滇池的碧波,也点亮云南的发展,更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好运”与“梦想”,传递给每一个到来的人、每一个向往的远方。

作者简介 张跃西 博士 教授,中国康养疗愈酒店研究院院长,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民进浙江省委会文化旅游专委会副主任。浙江外国语学院原“重要窗口”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