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拉面,不仅是承载兰州城市记忆与民俗文化的特色餐饮符号,更是链接甘肃“丝路康养”资源的重要载体。目前,其已从街头风味小吃发展为覆盖全国 5.8万余家门店、全产业链年收入超 600 亿元的支柱产业,更在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布局 696 家海外门店,成为展示兰州形象、传播丝路文化的“流动名片”。然而,产业仍面临“有分布无连锁、有影响无品牌、有规模无效益” 的瓶颈,尤其缺乏与康养旅游资源的深度联动,未能充分发挥 “一店一窗口” 的传播价值。结合全国特色餐饮连锁化经验与甘肃“丝路康养”战略目标,现就推动兰州拉面馆连锁经营、赋能 “丝路康养” 品牌提出如下建议。
一、规模优势显著但升级迫在眉睫
近年来,兰州拉面产业基础持续夯实。2024 年新增门店 8679 家,预包装企业达 39 家,树屏等六大产业园区协同发力;本地肉牛存栏量同比增长 30%,小麦、辣椒等核心原料种植面积达 15 万亩,构建起 “种养加” 一体化产业雏形。线上线下渠道同步拓展,2025 年 1-4 月预包装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 45%,“六进” 战略新增门店 1092 家,实现营收 165 亿元,规模效应初步显现。
但深入剖析,产业发展存在四大短板,尤其在“丝路康养” 赋能方面存在明显缺口:一是品牌碎片化严重。5.8 万家门店缺乏统一商标规范与视觉识别,消费者认知混乱,难以形成 “兰州拉面 + 丝路康养” 的品牌合力;二是标准化程度低。制作工艺参差不齐,部分门店存在卫生隐患,损害产业形象,更无法满足康养消费对 “安全、健康” 的核心需求;三是产业链协同不足。中小商户分散采购成本高,物流损耗率超 10%,未能整合枸杞、百合等甘肃道地康养食材资源,与沙县小吃 3900 家标准店的规模化效应差距显著;四是康养融合性薄弱。现有门店多局限于餐饮功能,未联动“丝路康养”预制菜、非遗疗愈文化等资源,既无法为消费者提供“餐饮 + 康养”的复合服务,也未能发挥门店作为“丝路康养”传播窗口的作用,流量变现与文化传播能力双弱。
二、实施三维驱动构建“拉面 + 康养”产业生态
锚定 “丝路康养” 赋能目标,以“统一品牌塑形象、连锁经营提效率、康养融合增价值”为核心,构建“品牌标准化、供应链智能化、效益多元化、康养一体化”的产业生态体系。坚持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协会协调、商户参与” 原则,用 3-5 年时间实现 “三个转变”:一是从分散经营向连锁聚合转变,形成 “千店一面” 的品牌辨识度与 “千店同源” 的康养服务力;二是从单一餐饮向 “餐饮 + 康养 + 文化” 多元服务转变,让门店成为 “丝路康养” 的微型服务站;三是从地方小吃向“国家级餐饮 IP + 丝路康养窗口”转变,让“兰州拉面馆,温暖进万家;丝路康养味,健康伴一生”的品牌理念深入人心。
三、实施五大工程破解瓶颈,深度融合“拉面”与“丝路康养”
(一)实施品牌整合工程,打造“丝路康养 + 兰州拉面”双IP 矩阵
借鉴禁运烧饼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经验,以“品牌为桥,链接康养”为核心,实施“双商标 + 双赋能”战略:一是注册“兰州牛肉拉面”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步嵌入“丝路康养”元素,制定《兰州拉面“丝路康养” 融合准入标准》,明确食材选用(如添加甘肃枸杞、百合等康养原料)、工艺规范(如低脂汤底熬制)、服务配套(如康养咨询角设置)三大类 18 项核心指标;二是统一门店视觉识别系统(SI 设计),将“丝路康养”符号(如黄河文化、丹霞元素、康养食材图案)融入门头标识、空间动线与产品陈列,例如在门店入口设置 “丝路康养文化墙”,展示甘肃康养资源地图;三是构建“区域公共品牌 + 企业品牌 + 康养子品牌”矩阵,鼓励龙头企业开发“丝路康养拉面”子品牌,推出“药膳汤底拉面”“低脂康养套餐” 等特色产品,形成“一提兰州拉面,便知丝路康养”的认知联想。
同时,强化“一店一窗口”传播功能:由行业协会编制《兰州拉面馆“丝路康养”传播指南》,要求连锁门店设置“康养文化角”—— 摆放甘肃康养景区宣传册(如崆峒山、扎尕那)、康养预制菜展示架(如即食百合拉面、当归牛肉酱),配备简易康养咨询卡(含中医食疗小贴士),让每个门店成为“丝路康养”的“移动宣传站”与“场境体验店”。
(二)实施连锁赋能工程,构建“三级康养型”连锁网络
建立“旗舰康养店 - 社区便民康养店 - 文旅体验康养店” 三级连锁体系。按照“示范引领、分类推进”原则,结合不同场景的康养需求,三年内实现标准化连锁门店占比从不足 10% 提升至 40%,其中 “康养融合型” 门店占比超 60%:一是旗舰康养店(核心商圈)。配备 “中央厨房 + 康养体验区”,提供“拉面 + 康养理疗”复合服务,例如与甘肃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发 “拉面后简易艾灸体验”“中医体质测试” 项目,目标客群为中高端康养消费者;二是社区便民康养店。聚焦银发群体与家庭消费,推出 “康养早餐套餐”(如杂粮拉面、枸杞豆浆)、“老年助餐服务”(软烂型拉面 + 营养配餐),并承接社区康养宣传(如定期发放康养手册);三是文旅体验康养店(景区、交通枢纽)。深度融合丝路文化与康养,打造“拉面 + 文旅 + 康养” 场景 —— 例如在敦煌门店推出“壁画主题康养拉面”,在张掖门店搭配 “丹霞研学 + 拉面体验”套餐,同步销售“丝路康养预制拉面礼盒”(含道地食材与景区门票优惠券)。着力创新连锁赋能模式。对现有门店推行 “三改一留一增” 改造(改标准、改形象、改服务,留地域特色,增康养功能),给予每户最高 8 万元改造补贴(其中 30% 专项用于康养设施配置);对新开门店实施“五个统一 + 一个附加”管理(统一商标、统一培训、统一配送、统一记账、统一营销,附加康养服务能力培训)。
(三)实施供应链升级工程,构建“康养食材 + 拉面”数智化供应链
整合华鼎冷链“仓网 + 运力” 经验与中粮规模化采购模式,以“保障康养食材品质”为核心,搭建“产地直供 + 中央加工 + 冷链配送 + 康养溯源”的四级供应链体系:一是建设康养食材直供基地。在榆中、皋兰等县区打造 “拉面 + 康养” 原料种植养殖基地,规模化种植枸杞、百合、黄芪(用于汤底调味),养殖低脂肉牛,确保核心康养食材自给率超 80%;二是升级六大产业园区为“康养中央厨房集群”。引入超临界萃取、低温锁鲜等技术,集中生产“药膳汤底包”“康养预制拉面”,实现“门店只需简单加热,即可提供标准康养产品”;三是搭建数智化溯源平台。嵌入雪豹数智大模型,开发“丝路康养拉面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可查看食材来源(如“岷县当归”“兰州百合”)、营养成分(如低脂含量、药膳功效),同时通过 AI 补货算法降低物流损耗率至 5% 以下,康养食材采购成本降低 8-12%。四是成立“兰州拉面 + 丝路康养”供应链联盟,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中小商户与康养食材供应商,统一采购、统一品控,确保每一碗拉面都“带着丝路康养的基因”。
(四)实施文旅康养融合工程,打造“拉面 + 康养”消费场景
立足 “一碗拉面承载千年丝路,一口汤品传递甘肃康养” 的定位,推动产业与文旅康养深度融合:一是开发“丝路康养拉面之旅”新产品。串联兰州拉面文化产业园、树屏预制菜基地、崆峒山康养景区、扎尕那生态康养村,设计“上午体验拉面制作,下午享森林疗愈,晚上品康养拉面”的一日游 / 多日游线路,将拉面门店作为旅游接待节点;二是创新“非遗 + 康养 + 拉面” 产品体系。将牛肉面制作技艺与陇绣、剪纸等非遗结合,开发 “拉面造型康养香囊”(内置黄芪、当归等药材);联合甘肃中医药大学研发 “非遗药膳汤底”,推出“皇甫谧针灸体验 + 拉面养生餐” 组合产品,客单价提升至 68-98 元;三是打造“拉面康养文化街区”。借鉴洛阳十字街夜市改造经验,在兰州核心地段建设街区,统一配备环保厨房车与 “丝路康养景观”,节假日举办 “拉面康养文化节”,开展“药膳拉面品鉴”“康养食材展销”等活动,目标年吸引文旅消费超 80 万人次,其中康养相关消费占比超 30%。
(五)实施数字转型工程,赋能“拉面 + 康养”流量变现
以数字化手段打通“门店流量 - 康养消费 - 品牌传播” 的闭环。一是建设“兰州拉面 + 丝路康养”大数据平台。整合门店消费数据(如康养套餐销量)、供应链数据(如康养食材库存)、文旅数据(如康养景区客流量),形成 “拉面康养指数”,为 “丝路康养” 战略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开发“拉面生活 + 康养”APP。集成“拉面门店导航、康养套餐预约、康养景区购票、康养食材购买”四大功能,推出“拉面消费积分兑换康养服务”活动(如 1000 积分兑换崆峒山康养体验券),目标 2027 年注册用户超 500 万人,带动康养相关消费超 20 亿元;三是推行“数字化康养服务”、在连锁门店配备“丝路康养智能查询机”,提供体质测试、中医食疗建议、甘肃康养资源推荐等服务,同步支持“康养预制拉面”线上下单、门店自提,实现“线下体验 + 线上复购”。
四、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确保“丝路康养”赋能落地
(一)强化政策扶持“拉面+康养”融合项目
设立 2 亿元 “兰州拉面 + 丝路康养” 产业升级基金,重点支持三大方向:对“康养融合型”连锁门店给予装修投资 50% 的补贴(单店最高 10 万元);对开发康养预制拉面、药膳汤底的企业给予研发补贴(最高 200 万元);三是对海外门店融入“丝路康养”元素的,一次性奖励提升至 30 万元。简化“拉面 + 康养”企业审批流程,推行“一照多址 + 康养服务备案” 模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二)完善服务体系,培育“拉面 + 康养”复合型人才
组建“兰州拉面 + 丝路康养”产业发展专班,由文旅、商务、农业、卫健等部门协同,建立“月调度、季评估”机制,解决康养食材供应、文旅线路对接等问题;升级兰州拉面学院为 “兰州拉面 + 丝路康养”学院:增设“康养拉面制作”“门店康养服务”“丝路康养传播”等课程,每年培训从业人员 1.5 万人次以上,确保连锁门店至少有 1 名“康养服务专员”;引入专业机构,为企业提供“SI 设计(含康养元素)”“康养产品研发”“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助力产业规范化发展。
(三)加强监督管理,维护“拉面 + 康养”品牌信誉
行业协会制定《兰州拉面康养服务自律公约》,规范康养产品定价(避免“天价康养拉面”),维护 “惠民美食 + 普惠康养” 的民生属性。建立“红黑榜 + 康养标准考核”制度。对合规经营、康养服务到位的示范门店,授予“丝路康养推荐店” 称号;对违规使用商标、降低康养食材品质、虚假宣传康养功效的门店,列入黑榜并暂停商标使用权;
五、实现“拉面产业升级”与“丝路康养赋能”共创双赢
通过实施上述措施,预计到 2027 年可实现以下目标:
产业规模大幅跃升。全产业链收入突破 1000 亿元,其中 “康养 + 拉面” 相关收入占比超 35%;连锁门店达 2 万家,海外门店超 1000 家,均实现 “丝路康养” 元素全覆盖;
品牌价值双提升。“兰州牛肉拉面”成为国家级餐饮 IP,“丝路康养”通过拉面门店实现 “全国传播、全球触达”,带动甘肃康养旅游接待量同比增长 25%;
社会效益凸显。新增就业岗位 10 万个,其中“康养服务专员”岗位 1.2 万个;标准化管理使食品安全投诉下降 60%,康养服务满意度超 90%;
文化传播成效显著。80% 以上连锁门店实现 “一店一窗口” 功能,年文化衍生品(含康养预制菜)销售额超 15 亿元,让兰州拉面成为 “丝路康养” 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 “第一触点”。
综上,兰州拉面,不仅是一碗承载民生温度的美食,更是传播“丝路康养”品牌的重要载体。推动其连锁经营提质增效,既是破解产业瓶颈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以兰州拉面为媒,让丝路康养温暖万家” 的关键路径。建议市政府将 “兰州拉面 + 丝路康养”产业作为“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核心抓手,举全市之力打造特色产业升级与康养品牌传播的“兰州样板”。(作者:中国康养疗愈酒店研究院院长九华黄精康养产业研究院院长,文旅部康养旅游标准项目组专家张跃西教授)
责任编辑: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