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张跃西:阿纳迪酒店引领康养新时尚的品牌革命与行业范式

发布时间:2025-09-29 11:54:55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深化实施与国民健康意识全面觉醒的双重驱动下,康养疗愈酒店已从高端住宿业态升级为大健康产业与文旅消费融合的核心载体。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疗愈酒店行业市场规模达1001.05 亿元,同比增长22.23%,而 8.3 亿城镇人口的亚健康状态(《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更构成了行业爆发式增长的底层支撑。在这一产业浪潮中,远洲集团旗下的阿纳迪酒店(以下简称 “阿纳迪”)以城市核心区为立足点,通过文化基因重构、服务体系创新与技术深度赋能,打破了传统酒店的功能边界,将康养疗愈转化为引领都市生活的消费新时尚。结合 2025 年以来康养疗愈酒店行业发展趋势,本文引入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型、文化资本理论、疗愈环境理论等核心理论,从文化内核构建、产品体系创新、运营模式升级与行业引领价值四个维度,系统剖析阿纳迪如何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塑造康养消费新范式,为行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路径参考。

一、产业语境:康养疗愈酒店的发展趋势与消费变革

(一)行业演进的三大结构性特征

从理论根基来看,康养疗愈酒店的核心价值建构源于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型(Engel, 1977)。该模型突破传统生物医学的单一维度,强调健康是生理机能、心理状态与社会适应的有机统一,为康养酒店“生理修复 + 心理疗愈 + 精神共鸣”的三维体验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2025 年行业数据显示,我国疗愈酒店已形成多元分化格局:自然疗愈型占比 37%,健康管理型占 26%,心灵疗愈型占17%,文化疗愈型占14%,主题疗愈型占 6%,这种分化背后折射出三大结构性变化。

其一,需求端从“单一康养”向“系统焕活”升级。这一变化契合需求层次理论(Maslow, 1943)的进阶逻辑 —— 当生理与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消费者转向归属、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高阶需求。携程 2025 年数据显示,28-45 岁客群占康养度假群体的 61%,他们不再满足于温泉理疗等基础生理修复服务,转而追求 “科学健康管理(生理)+ 沉浸式文化体验(社会)+ 生态互动(心理)”的复合价值。《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显示的 73.6% 心理亚健康比例,进一步催生了对情绪疏导、压力释放等心理疗愈服务的需求,印证了生物 - 心理 - 社会模型的实践价值。

其二,供给端从“硬件堆砌”向“价值重构”转型。这一转型以数据驱动决策理论(Davenport, 2006)为核心指引,该理论强调通过数据整合与分析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决策精准度。原创力文档调研指出,2025 年起行业将加速从“设施比拼”转向“数据驱动”,AI 健康监测系统渗透率预计从 35% 提升至 65%,基于基因检测的个性化方案可使客单价提升40%。国际案例中,泰国RAKxa度假村通过整合西医、泰医、中医的多学科团队,以 “评估 - 干预 - 追踪”的全流程服务闭环践行PDCA 循环理论(Deming, 1950),为行业树立了“数据 - 实践 - 优化”的标杆。

其三,产业端从“单点运营”向“生态协同”拓展。这一趋势符合生态系统理论(Tansley, 1935)的核心观点 —— 各主体通过资源交换形成共生网络,提升整体价值。养生酒店正通过 “住宿 + 健康管理 + 衍生服务” 的模式重构盈利结构,2024 年附加服务对营收的贡献率已达 39%,推动平均房价较普通酒店高出 62%。政策层面,“十四五” 规划明确的 500 个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建设目标,直接拉动配套酒店投资超 120 亿元,形成 “政策引导 - 市场响应 - 生态共生” 的双轮驱动格局。

(二)康养消费新时尚的核心维度

康养消费的“时尚化”本质是健康需求从“被动治疗” 向 “主动管理”、从“阶段性体验”向“常态化生活”的转变,其理论支撑源于体验经济理论(Pine & Gilmore, 1998)—— 消费的核心从“产品功能”转向“体验价值”,消费者愿为“可感知的情感共鸣与自我实现”支付溢价。其核心体现在三个维度。

价值认知升级。基于健康信念模型(Rosenstock, 1974),消费者对“健康威胁”的感知(如亚健康)与“健康行为效益” 的预期(如睡眠改善),推动其愿为“可量化的健康改善”支付溢价,阿纳迪通过压力值监测、睡眠质量报告等具象化效果,强化消费者的健康信念。

体验场景融合。遵循场景理论(Schmitt, 1999)的“情境 - 行为”逻辑,打破“度假才康养”的认知局限,将疗愈元素融入商务、社交等日常场景。例如阿纳迪的“疗愈会议空间”,通过会议间隙的正念冥想,实现“工作需求”与“健康需求”的场景叠加。

文化情感共鸣。依托文化资本理论(Bourdieu, 1986),文化资本分为具象(如非遗手作)、抽象(如行业领先精神)、制度性(如文化节)三类,消费者对蕴含本土文化基因的康养产品接受度显著提升。阿纳迪将苗族银饰、侗族蓝靛染等非遗技艺与现代疗愈结合,正是通过文化资本的积累与转化,实现情感共鸣。

阿纳迪的品牌实践恰好精准契合了这三大趋势,成为消费时尚的引领者。

二、文化铸魂:康养文化驱动的品牌价值重构

(一)文化内核的具象化表达

基于文化资本理论(Bourdieu, 1986),阿纳迪以“康养文化”为核心,构建了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价值的品牌体系,实现文化资本的三维转化。秉承“诚心诚意、敬天敬人、精准精致、共创共享”品格,被转化为三个维度的实践路径,对应文化资本的不同形态。

在团队管理层面,践行“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协作模式(抽象文化资本)。通过跨部门联合培训机制,实现客房服务与疗愈师团队的无缝衔接,这一流程遵循协同治理理论(Ansell & Gash, 2008),通过“目标共识 - 资源共享 - 责任共担”确保服务一致性,将抽象的 “协作精神”转化为具体的服务流程。

在客户服务层面,秉持“无微不至”的关怀哲学(具象文化资本)。将传统“宾至如归”理念升级为全周期健康管理,从入住时的体质测评到离店后 的健康追踪,构建情感与专业双重连接。例如客房内的非遗主题手作摆件纪念品,均由非遗传承人联合设计,既强化品牌记忆(具象文化符号),又传递“慢工出细活” 的疗愈理念(抽象文化内涵),实现具象文化资本的消费转化。

在文化传播层面,以精准精致服务精神为内核(制度性文化资本)。通过系列化制度性活动安排中引入非遗项目,使文化传承成为疗愈体验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活动设计遵循文化传播理论(Hall, 1973)的“编码 - 解码”逻辑 —— 酒店通过文化节“编码”,消费者通过参与非遗手作“解码”文化内涵,实现文化资本的传递与认同。

这种文化表达并非符号化堆砌,而是渗透在空间设计与服务细节中。酒店大堂,搭配负氧离子释放系统与自然香氛精油(感官体验),实现 “视觉 - 嗅觉 - 体感” 的文化沉浸;疗愈课程中的“ AR 体验”,搭配颂钵音疗(疗愈功能),形成“文化认知 + 身心放松”的双重体验,进一步强化文化资本的价值。

(二)文化赋能的消费引领价值

阿纳迪的文化创新实践精准契合了康养行业“文化疗愈”的发展趋势,其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了“地域文化 + 住宿”的简单模式,基于消费者文化理论(Arnould & Thompson, 2005),将阿纳迪企业文化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可延续”的消费价值 —— 消费者通过参与文化活动,不仅获得健康收益,更实现“文化认同 - 自我表达”的消费目标。

针对Z 世代客群,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文化资本的现代转化)。例如 AR 技术体现疗愈场境,搭配颂钵音疗课程,形成“文化认知 + 身心放松” 的双重体验,相关话题在抖音播放量超千万次。这一设计符合 Z 世代“数字原住民”的行为特征,通过数字技术降低文化认知门槛,同时满足其“社交分享”的需求,使文化体验成为社交货币。

对于高净值客群,根据奢侈品消费理论(Veblen, 1899),高净值客群追求 “稀缺性 - 个性化 - 文化内涵” 的消费价值,该套餐通过“非遗大师定制”的稀缺性、“个人专属作品”的个性化的文化内涵,可实现客单价和复购率提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这种文化赋能不仅提升了品牌溢价能力,更推动康养消费从 “功能满足”向“精神认同”升级 —— 消费者选择阿纳迪,不仅是为了睡眠改善、压力缓解等功能需求,更是为了通过阿纳迪文化获得“归属感 - 尊重感 - 自我实现”的高阶需求,这正是需求层次理论(Maslow, 1943)在康养消费领域的实践印证。

三、产品创新:三维体系构建的疗愈消费场景

(一)全球智慧与本土实践的融合体系

基于个性化服务理论(STP 理论,Kotler, 1980),阿纳迪以“平衡健康”为核心,构建了“国际标准 + 本土智慧”的产品矩阵,通过“市场细分(Segmentation)- 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 市场定位(Positioning)”,打破国内康养酒店“轻康养”的同质化困境。

根据《Anandi 阿纳迪品牌之路》记载,酒店引入德国禾零(HHOW)养生体系(国际标准),整合印度阿育吠陀、英国芳香疗法与,打造总面积5000 平方米的“衡悦心舍”疗愈中心,配备 23 间专业理疗室与私人健康监测咨询室。这一整合遵循跨文化融合理论(Hofstede, 1980),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基于国人体质特征与文化习惯的本土化改造:

针对能量和(风水火)体质客群(市场细分),推出针对性的康养疗愈套餐(目标市场选择),搭配药食同源食材的定制餐饮(市场定位),契合中医“清热祛湿”的养生理念;针对压力型客群(市场细分),采用“颂钵音疗 + 负电荷大地之床”组合(目标市场选择),结合正念冥想课程(市场定位),实现“能量修复 - 情绪疏导 - 习惯养成”的递进式疗愈,符合现代都市人群的心理需求。

数据显示,该体系使入住客人 3 天后的平均压力值下降,睡眠时长由显著改善,这一效果印证了循证康养理论—— 通过“科学评估 - 精准干预 - 效果验证”,确保康养服务的有效性,成为复购的核心驱动力。

(二)数据驱动的精准化服务闭环

在技术赋能趋势下,阿纳迪以数据驱动决策理论(Davenport, 2006)为指引,构建了“测评 - 干预 - 追踪” 的数字化服务闭环,践行“一人一策”的精准精致康养理念,同时遵循PDCA 循环理论(Deming, 1950),实现“计划(测评)- 执行(干预)- 检查(效果监测)- 处理(方案优化)”的持续改进。

客人预订后需完成线上健康问卷(计划阶段)。入住当天通过生物传感设备进行脉轮能量检测、压力指数评估等 12 项指标测评 —— 这些指标参考阿育吠陀体系逻辑,涵盖生理(心率、血压)、心理(压力值、情绪状态)、社会适应(社交意愿)三个维度,由健康管理师、疗愈师、营养师组成的跨学科团队联合制定方案。

智能设备的深度应用成为服务亮点(执行阶段)。客房配备的智能睡眠监测系统(基于睡眠医学理论,Rechtschaffen, 1968),可实时追踪心率、呼吸频率、睡眠周期等数据,可通过 APP 生成睡眠报告并推送改善建议;浴室的艾草浴包自动投放系统,根据体质测评结果调节药食同源的配比;餐厅的 AI 营养配餐系统(基于营养科学理论,FAO, 2020),结合客人饮食偏好与健康目标,生成个性化菜单 ,食材均来自合作的有机农场,确保营养均衡。

(三)城市疗愈的空间场景革命

基于疗愈环境理论(Ulrich, 1984),该理论认为“自然元素、环境可控性、社交支持”是影响疗愈效果的三大核心要素。阿纳迪以“城市中的疗愈方舟”为定位,打破传统酒店功能分区的局限,将这三大要素融入每一个空间维度,实现“城市核心区” 与“自然疗愈”的场景融合。

由 HBA 新加坡团队操刀的设计以“森林深处”为灵感(自然元素),通过原木、石材等自然材料与垂直绿化墙营造生态氛围,户外花园草坪配备专属空间 —— 这些设计遵循亲生物假说(Wilson, 1984),即人类天生具有与自然连接的需求,即使在城市核心区,自然元素的融入仍能降低焦虑、提升放松感。

公共空间的功能创新尤为突出(环境可控性):大堂设置“能量呼吸区”,通过新风系统实现每立方米 10 万个负氧离子的环境标准(参考空气净化理论),客人可自主调节香氛浓度与音乐音量,增强环境可控性;电梯间嵌入“五感疗愈装置”,在 30 秒乘梯时间内通过舒缓音乐(听觉)与自然香氛(嗅觉)完成情绪过渡,符合五感疗法理论(Aromatherapy, 1992)的 “多感官协同” 逻辑;宴会厅可快速转换为“疗愈会议空间”,会议间隙可提供 15 分钟正念冥想引导,满足商务客群的隐性健康需求(社交支持)。

这种空间革命使酒店突破了“住宿 + 疗愈”的单一场景,形成“商务 - 休闲 - 康养”的多元融合体验 —— 数据显示,35% 的商务回头客转化为康养套餐消费者,印证了场景融合理论(Schmitt, 1999)的实践价值,通过场景叠加,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提升品牌粘性。

四、运营升级:数据与温度双引擎的管理范式

(一)数字化驱动的运营效率提升

基于服务质量管理理论(Parasuraman et al., 1985)的“服务质量差距模型”,阿纳迪构建了覆盖“获客 - 服务 - 复购” 全流程的数字化体系,通过数据整合缩小“客户期望 - 服务感知”的差距,响应行业“数据驱动”的转型趋势。

在获客环节,通过“悦廷会”会员平台整合 370 万活跃会员数据(数据采集)(悦廷会为远洲会员,现名字为远洲会,会员数量近500万,且与阿纳迪无关),基于用户画像理论(Pinker, 2002)构建“健康需求 - 消费偏好 - 行为习惯”的三维画像—— 例如“睡眠改善需求 + 商务出行频繁 + 偏好有机餐饮”的客群,推送“深度睡眠套餐 + 机场接送 + 有机早餐”的组合产品。这一过程遵循精准营销理论(Kotler, 2003),通过“精准定位 - 个性化推送 - 效果追踪”提升获客效率。

在服务环节,内部管理实现数字化升级(流程优化)。可通过虚拟实训系统对员工进行康养知识与服务技能培训,该系统基于虚拟现实学习理论(Dede, 2009),模拟“客人投诉处理”“体质测评操作”等场景,考核通过率与培训效率均提升 50%;采用 “看板管理”机制(基于可视化管理理论),实时呈现客房入住率、疗愈项目预约量、客户满意度等核心指标,跨部门响应时间缩短至 15 分钟以内,缩小“服务标准 - 实际服务”的差距。

在复购环节,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理论(Payne & Frow, 2005),通过会员数据追踪客户的健康改善效果与消费频次,对高价值会员提供“专属疗愈师 + 定制套餐优先预约”等权益,会员复购率达 47%,显著高于行业平均的 32%。数字化运营使酒店人力成本占比下降12%,同时客户满意度维持在 96% 的高位,印证了技术与服务的协同价值。

(二)跨界融合的生态化价值系统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Tansley, 1935),阿纳迪通过跨界合作构建康养生态,实现“酒店 - 康养 - 文化 - 零售”系统整合,拓展服务边界与消费场景,符合行业“全产业链功能平台”的趋势。生态系统的核心在于“资源互补 - 价值共创 - 风险共担”,各主体通过资源交换提升整体生态价值。在文化领域,联合艺术机构举办“疗愈艺术展”(价值共创)。将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与康养课程结合,打造“艺术疗愈”特色产品。

五、行业引领:从品牌标杆到标准制定的价值跃迁

(一)城市康养赛道的范式确立

基于市场定位理论(Ries & Trout, 1972),阿纳迪以虹桥枢纽核心区为选址,打破了“康养酒店必在远郊” 的行业认知,通过“差异化定位 - 资源整合 - 场景创新”,开创了城市核心区高端康养的新赛道,实现“品类创新”的行业价值。

这一选址精准切入都市新中产“碎片化康养需求”(差异化定位)。根据时间经济学理论(Becker, 1965),都市人群的时间具有“碎片化 - 高机会成本”特征,远郊康养酒店的“长途通勤”成为消费障碍。阿纳迪的选址使“周末疗愈”“商务间隙放松”成为可能 —— 从虹桥机场到酒店仅需 15 分钟车程,从上海市中心到酒店仅需 30 分钟车程,显著降低消费门槛。

其成功模式已形成可复制的方法论(资源整合与场景创新),符合商业模式创新理论(Teece, 2010)的“价值主张 - 资源配置 - 盈利模式”逻辑。价值主张:聚焦“城市中的疗愈方舟”,满足“便捷性 - 专业性 - 体验性”的多元需求;资源配置:整合城市核心区的交通资源(虹桥枢纽)、康养资源(周边高端医养机构)、文化资源(非遗机构),构建“15分钟康养圈”;盈利模式:侧重“短周期、高效果”的特色套餐,如“6 小时急速减压套餐”“周末睡眠修复计划”等,匹配都市人群的时间特性。

阿纳迪开业三年即实现70-75%的年均入住率。这种模式为城市康养酒店的发展提供了范本,带动长三角地区涌现出 20 余家同类项目,推动行业从“资源依赖型”(依赖远郊自然资源)向 “需求导向型”(聚焦都市人群需求)转型。

(二)制定标准与提升国际话语权

基于标准体系构建理论(ISO, 2015),标准制定需遵循“实践总结 - 专家论证 - 行业推广”的逻辑,阿纳迪通过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与国际交流,实现从品牌标杆到行业引领者的跃迁,推动康养行业从“经验驱动”向“标准驱动”转型。

酒店通过了 LHW(美国立鼎世酒店集团)的严苛考评(国际标准认证),成为其在中国的第五家成员酒店。LHW 的考评标准涵盖 “服务专业性 - 设施安全性 - 体验独特性”三个维度,阿纳迪的“体质测评流程”“疗愈师资质认证”“健康数据隐私保护”等实践,均达到国际标准,标志着服务标准获得国际认可,遵循国际标准化理论(ISO, 2008)的“全球共识 - 区域适配”逻辑。

在行业治理层面,阿纳迪积极参与了由清华大学与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牵头制定的《健康酒店评价标准》(T/CECS1624-2024)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发布于 2024 年 10 月 1 日正式施行。不仅填补了我国健康酒店专项评价的空白,更构建了“环境 - 服务 - 人文”三位一体的健康价值体系。该标准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全生命周期理论为框架,既为康养疗愈酒店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 “操作手册”,也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积极参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院牵头的《康养旅游标准示范地》国家标准制定(实践总结 - 专家论证),先后提供“康养评估流程”“疗愈师资质认证”“客房健康设施要求”等 30 余项实践案例,这些案例基于阿纳迪 5 年的运营数据,涵盖“服务流程 - 人员资质 - 设施标准”三个维度,符合标准制定的实证性原则(GB/T 1.1-2020)。同时,联合国际康养机构发布《城市康养蓝皮书》,系统阐述“文化 + 科技 + 康养” 的中国模式,推动中国康养标准的国际传播。

在国际传播层面,正努力通过米兰时装周等平台展示阿纳迪文化与康养理念(行业推广),将“阿纳迪”IP 推向全球。例如在米兰时装周期间举办“东方疗愈美学展”,展示阿纳迪的“颂钵音疗”“非遗手作疗愈”等产品,吸引国际康养机构的合作意向,为中国康养品牌的国际化提供了路径参考。这一过程遵循跨文化传播理论(Hall, 1973),通过“文化展示 - 体验互动 - 价值认同”,实现中国康养模式的国际输出。

(三)践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基于绿色发展理论(Brundtland, 1987)与循环经济理论(Pearce & Turner, 1990),阿纳迪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运营全流程,实现 “环境友好 - 经济可行 - 社会有益” 的三维目标,呼应“绿色康养”的行业趋势。

在环境友好层面,正试图采用光伏发电系统与雨水回收装置(循环经济),实现能耗降低 30%,年减少碳排放约 200 吨;餐饮部门与 12 家本地农场建立直供合作(本地化供应链),有机食材占比达 85%,减少供应链碳足迹 —— 从农场到酒店的平均运输距离仅 80 公里,较传统供应链减少 60% 的运输能耗,符合低碳供应链理论(Sarkis, 2003)。

六、结论与展望

阿纳迪的品牌实践揭示了康养疗愈酒店引领消费新时尚的核心逻辑,以文化资本理论为指引构建情感认同,以数据驱动决策理论为工具实现效率提升,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框架拓展发展边界。阿纳迪共创共享文化的具象化落地、全球资源的本土化整合、数据驱动的精准化服务、跨界融合的生态化布局,不仅使自身成为行业标杆,更回答了“如何将康养需求转化为持续消费时尚” 的行业命题。

从行业发展视角看,阿纳迪的探索契合了三大未来趋势:在需求端,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精准把握了从“群体化服务” 到 “个性化体验”的升级方向;在供给端,依托生态系统理论,践行了从“单一业态”到“生态协同”的发展路径;在价值端,通过文化资本理论,实现了从“功能消费”到“文化认同”的跃迁。这些实践为康养行业提供了重要启示:唯有将文化基因、专业能力、技术创新与消费需求深度绑定,才能在万亿级市场中持续引领潮流。

随着《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与消费升级的持续推进,康养疗愈酒店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阿纳迪已规划三大升级方向。技术研发:通过康养酒店研究院深化“AI 疗愈顾问”等技术研发,基于人工智能医疗理论(Topol, 2019),实现“AI 测评 - 智能方案 - 实时调整”的全流程自动化,每年投入营收 5% 用于产品创新;IP 延伸:推动“阿纳迪文化 IP” 的跨领域延伸,基于IP 运营理论(Hennig-Thurau et al., 2010),开发康养旅居、健康食品、疗愈课程等衍生业态,构建 “阿纳迪康养生态”;行业协同:牵头组建国际康养疗愈酒店联盟,基于协同发展理论(Ansell & Gash, 2008),实现资源共享与标准共建,推动行业从“无序竞争”向“协同发展”转型。

未来,阿纳迪有望在传承与创新中,持续定义康养消费新时尚,为中国康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同时为全球城市康养酒店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作者简介】张跃西  博士 教授,中国康养疗愈酒店研究院院长,九华黄精康养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