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省的能源稳定供应,不仅关乎民生冷暖,更是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要基石。
今年夏季,浙江全社会用电负荷四度刷新历史纪录,峰值突破1.31亿千瓦,增速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
在这场高温“烤”验中,国家能源集团浙江公司(以下简称国能浙江公司)迎峰度夏期间累计发电139.93亿千瓦时,以历史同期最优成绩扛起能源保供“压舱石”重任。

不久前,中国报道与10余家央级、省级主流媒体组成的“能源高质量发展看‘浙’里”采风团队一起,深入国能浙江公司六大项目一线,探寻其五年转型之路背后的绿色动能、创新引擎与共富担当。
五年,是时间标尺,更是战略跃迁。从2020年重组时火电装机占比100%,到如今构建“火风光储”多能互补格局,国能浙江公司以“一体两翼三提升”战略为牵引,实现了从传统火电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商的华丽转身。
含绿量:“传统火电”到“多能互补”的战略跃迁
如何在这场转型中勇立潮头,是能源企业必须答好的时代命题。
时间轴拨回2020年,彼时刚刚完成重组的国能浙江公司火电装机量为945万千瓦,火力发电,是其唯一的“老本”。
而在这次媒体行途中,我们看到如今的浙江大地,国能浙江公司已构建起“火风光储”多能融合局面。

为什么要变?
聚焦全面绿色转型,是我国的发展目标,对于刚完成重组的国能浙江公司而言,这也是一声动员令。
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革的大环境下,重组后的国能浙江公司提出“一体两翼三提升”战略,即做优做强火电主体,新能源和综合能源“两翼”规模质量发展,提升本部管理效能,提升基层企业治理效能,提升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五年来,在能源变革的浪潮中,国能浙江公司如一艘巨轮,扬起绿色转型的风帆,破浪前行。

如今,走进北仑电厂,新近亮相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已成为业内“绿色标杆”。预计每年可增发60亿千瓦时电量的同时,新机组还将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平均排放浓度较行业标准降低了60%以上,它和厂区内连片起伏的光伏矩阵、矗立高悬的风机扇叶共同勾勒出一幅“火风光储”多能互补的现代能源图景,驱动着该厂“千万千瓦能源基地+千万吨级供热基地”的宏伟蓝图逐步迈向现实。这里正以即将三度问鼎“全国最大火电厂”的磅礴姿态彰显“守护万家灯火”的保供底气。

向南眺望,宁海电厂在一期工程荣膺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二期工程摘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2号机组成为“中国电力装机突破5亿千瓦标志性机组”等一系列卓越成就的加持下,牢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再接再厉,勇于进取”的嘱托,将发展视野从单一的发电业务投向更广阔的能源综合服务领域。时至今日,宁海电厂积极探索构建了供电、供蒸气、供热水、供原水、供压缩空气、供石膏、供灰渣的“多联供”新模式,将工业固废点化为“绿色财富”,以实际行动回应了总书记“为浙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的殷切期望。

东海之滨,舟山电厂宛若一颗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能源明珠”,其三期2×660MW高效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作为全国首个采用国产BIM技术建设的煤电项目,从开工到全面建成投产仅用时约2年,其中最后两台机组(5号、6号)在2个月内完成“双投”,创造了行业纪录。国产BIM技术的应用,也实现了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有效控制了建设成本。另外,机组采用11级回热系统、海水脱硫等技术,煤耗较常规机组降低13%,创下同类机组新低。今年6月,由舟山电厂推进的舟山定海环岛工业集中供热项目,顺利通过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评审会,该项目建成后,年产300万吨热源将覆盖海岛各个角落。

安吉电厂的高效9H级燃气机组、东屿电厂的“储能+虚拟电厂”创新探索、遂昌新能源项目的“无人机+古法工艺”茶光互补模式……这些实践不仅回应了“双碳”目标,也是国能浙江公司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转型战略的生动体现,展现了企业在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方面的先行姿态。

含新量:“科技策源”与“人才强企”的双轮驱动
2025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宣布中国新一轮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30%,风电光伏装机达36亿千瓦以上。

面对这一宏伟蓝图,国能浙江公司是否做好了迎接挑战与机遇的准备?
数据显示,近两年国能浙江公司研发投入达3.12亿元,强度1.23%,位居国家能源集团前列。在“1+3+N”科技创新体系加持下,公司获授权发明专利91项,并建成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科技示范工程:

北仑电厂“脱硫废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获中电联电力创新奖二等奖;宁海电厂“3、4号圆形煤场智能管控系统研究与应用”获节中国能协会减排创新奖二等奖;舟山电厂“基于国产BIM的发电工程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获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梅屿储能虚拟电厂实现137.10MW分布式电源和102.80MW储能及弹性负荷资源接入,达成资源全维度管控,鉴定国际先进……
一周的媒体行,记者们透过宏大的工程与硬核的数据见证了国能浙江公司以科技创新回应更高转型目标担当与底气。更让人动容的,还有那些坚守平凡岗位成就非凡事业的技能人才队伍,他们,也是回答“是否准备好?”的发言人。
国能浙江公司党委书记表示,“我们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扎实开展‘领雁、墩苗、领军’三大工程,培育了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队伍,他们立足平凡岗位,将责任化作动能、将实干转为实效,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生机和无穷活力。”
以国能浙江公司在搭建技能成长平台的经验做法为例,多年来,国能浙江公司积极承办各级别职业技能竞赛,在集控值班员、电气二次、热控、电力交易等专业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形成了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良好氛围,培养了一支又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精湛、勇于创新的技术尖兵队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构筑起坚实的人才梯队。
前不久,2025年全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职业技能竞赛(人工智能专业)在广东深圳落下帷幕。该赛事不仅是一次电力行业人工智能竞赛,更是观察电力行业智能化跃迁的重要窗口。
令人振奋的是,代表国家能源集团参赛浙江公司不仅荣获发电组团体一等奖。选手贺道道还凭借个人总分第一的成绩摘得发电组个人一等奖。这充分展现了国能浙江公司在AI与电力融合应用方面的领先实力和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效与实力。

人才强企战略下,国能浙江公司加快大国工匠、优秀专家、青年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拓宽各类人才发展空间,有效激活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目前已有2人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5人获评国能工匠,8人获浙江公司工匠。
站在“十四五”和“十五五”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期待国能浙江公司继续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信心和勇气,加快实施科创+人才双轮驱动强企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增添强劲动能。
含金量:“赋能经济”到“共富先行”的格局升华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面对记者提出“如何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问题,每一位“国能人”眼中满是自豪,他们习惯用一项项创新成果、一组组节能数据、一个个共富案例佐证自己如何将生态保护、民生保障与共同富裕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北仑电厂作为浙江省能源行业首家 “三生融合” 试点单位,厂区绿化面积将近 50 万平方米,覆盖率达到 45%。自 2024 年以来,先后组织 7 次增殖放流活动,投放 1.04 亿尾(只)经济苗种,助力近岸渔场修复与海洋生态平衡。还常态化开展 “企业开放日” 等活动,累计接待游客超过 17 万人次,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舟山电厂作为舟山本岛唯一的综合能源供应商,始终将 “保供电、稳民生” 放在首位。今年 5 月,舟山电网遭遇严峻考验,进入 “孤岛” 运行状态,舟山电厂各部门通力协作,守住了电网生命线,保障了舟山电网的安全稳定。舟山电厂还发起东海生态补偿项目,主动守护海洋生态。
安吉电厂在规划设计时,通过 “生态化” 手法,使工业设施与安吉的山水肌理完美融合,创造出 “人在画中游” 的现代工业园林格局。施工过程中,采取设置隔板降噪、湿法作业等措施,将施工影响降至最低。

能源发展公司作为国能浙江公司在省内唯一的新能源管理实体,开发、建设并投产的遂昌茶光互补项目更是一个共富项目。它创新 “三级水土保持体系”,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项目投产后,带动了当地就业,高峰期 500 多人的用工中,70% 是本地村民。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以商引商,该项目也推动了遂昌本地产业结构转型,未来 5 年内,引荐落地的产业链项目预计将为当地带来超 6 亿元的投资。我们看到,国能浙江公司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牢记央企的社会责任,积极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诠释了新时代央企的责任担当。

五年来,国能浙江公司以能源革命推动绿色转型,以科技赋能夯实发展根基,以社会责任践行共富使命,在之江大地上刻下“勇立潮头”的深深印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绿色低碳转型是时代潮流”。国能浙江公司的实践表明:唯有干在实处,方能走在前列;唯有拥抱变革,方能点亮未来!
专家点评:
徐帅玺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能源与环境研究所 博士、高级工程师
东海的潮声里,北仑、宁海、舟山三家电厂用三十余载时光,充分贯彻总书记“电等发展”重要指示和“两山”理念,秉持着点亮万家灯火的信念,写就了浙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鲜活答卷。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无论是北仑电厂从改革开放起步到三度问鼎“国内最大火电厂”,还是宁海电厂始建于新世纪电荒期间到单日发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或是舟山电厂从12.5万千瓦小机组起步到装机接近200万千瓦,打破海岛能源困境,都是浙江从“缺电大省”蜕变为“电力强省”的见证者、亲历者、守护者。
“两山”理念要求火电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无论是北仑电厂以“三生融合”理念建设“千万千瓦”能源基地、“千万吨级”供热基地,还是宁海电厂打造能源循环场景“七联供”,或是舟山电厂建成全国首台“近零排放”机组,都为建设美丽浙江镌刻下浓墨重彩的能源印记。
煤电不仅是我省能源安全保供的“压舱石”,更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先行者”,三家电厂兼顾保供和转型,向“新”而行、向“绿”而进,为我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可靠、高效节能”新型能源体系贡献了重要的火电力量。
徐展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规划研究办公室高级工程师、主任助理
安吉燃气发电厂落点浙北控煤地区,是精准契合国家大气环境改善政策、锚定浙江能源需求的关键布局。项目配置的2台9H级燃气机组,单机容量84.3万千瓦、效率超64%,较燃煤机组效率提升17个百分点,能从源头上减污降碳,完美适配长三角生态屏障的环境定位,为区域大气质量改善提供能源支撑;机组启停灵活,能承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间歇性波动,推动清洁能源均衡发展,助力浙江能源结构优化。安吉燃气可有效破题“控煤”与“保供”矛盾,更以技术优势为浙江新型能源体系先行省建设注入动能,是政策落地与能源转型的典型样本。
梅屿储能电站以关停火电厂旧址为基底,建成浙江首个百兆瓦级电网侧储能站,不仅盘活工业闲置资源,更为全国退役火电机组转型新型储能提供了可落地的“浙江方案”。从技术创新看,电站研发的“全氟己酮喷射+可燃气体检测” 模组级消防系统,实现PACK级精准灭火,3秒响应、效率超传统干粉8倍;“储能+虚拟电厂”模式聚合了全省11地市226个资源站点,毫秒级响应调度,迎峰度夏时最大放电40万千瓦时,有力保障温州电网电力供应安全。项目实施精准契合浙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更为区域能源转型持续赋能。
遂昌“茶光互补”项目,以“板上发电、板下种茶”模式,实现能源开发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耦合,是“光伏+农业”领域兼具技术价值与民生效益的标杆实践。从电力技术维度,项目一期95兆瓦装机,年供电达1.27亿千瓦时,可满足1.1万户家庭年需求;施工中“无人机+古法工艺”“滑轮法布线”等创新,兼顾工程效率与茶园生态保护,彰显智慧电力建设水平。从产业协同维度,光伏板遮阴适配茶叶“喜阴、忌极端”特性,助力品质提升,同时为2000余户茶农带来租金、收购金双重收益,将推动遂昌从传统茶产业向“能源+农业”融合转型,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为浙西南乃至全国乡村能源革命提供可复制样本。(陆群安 徐文罡 杨伟民)
责任编辑:马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