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歌山画水孕英才:解码东阳千年人才密码

发布时间:2025-10-10 15:10:2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10月1日上午,当第五届东阳人发展大会的聚光灯照亮“歌山画水”间的会场,400余位来自五湖四海的科教巨擘、工商翘楚、金融精英共叙桑梓情谊时,这座素有“婺之望县”美誉的古城,再次向世人展现了其人才辈出的独特魅力。从南宋书院里的琅琅书声到当代实验室的创新突破,从木雕案头的精雕细琢到资本市场的运筹帷幄,东阳何以能孕育出如此多元的人才群体?答案藏在其千年积淀的历史纵深里,显于代代相传的人文基因中,见于薪火不熄的教育传统内,更融于务实图强的精神血脉间。

一、文脉溯源:衣冠南渡孕根基

浙中腹地的东阳,亿万年前曾有“中国东阳龙”在此栖息,上万年前已见稻浪翻涌的农耕文明。自东汉以降,数次衣冠南渡的浪潮中,中原士族带着经史典籍与礼乐文明在此扎根,为这片土地注入了崇文兴教的最初基因。“佳山水降灵于人,名贤辈出”,大自然的灵秀与人文的厚重在此交融,奠定了人才生长的沃土。

南宋是东阳文脉勃发的第一个高峰。彼时中原文化重心南移,东阳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与开放的文化态度,成为学术交流的重镇。书院作为古代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东阳呈现“星罗棋布”之势,数量高居全国第四、浙江第一,其中石洞书院更是名列《宋史》,吸引朱熹、吕祖谦、陆九渊、陈亮等大儒纷至沓来,讲学论道的余音穿越千年仍在回响。这些书院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更成为思想碰撞的平台,让东阳学子得以沐浴在最前沿的学术氛围中。

元代延续了学术盛景,著名学者许谦,“北山四先生”之一,其执教的八华书院声名远播,生源最远来自北京,俨然成为南方学术高地,及门弟子,见于著录者千余人,各有成就。到了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以“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的自述,生动刻画了东阳学子勤苦向学的形象,这篇传世名篇不仅是对后辈的劝勉,更成为东阳耕读文化的精神图腾。

历史的积淀化作人才的硕果。唐代东阳诞生22位进士,数量居浙江之冠;南宋更是以221名进士霸榜浙江;明代民妇贾光“挂灯教子”的佳话流传至今,雅溪卢氏一族便走出8位进士、29位举人。纵观古代史,东阳共涌现305位进士、6位宰辅、5位武状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文脉绵延的生动见证。从唐朝宰相舒元舆的文韬武略到南宋大臣乔行简的经世济民,从明末抗清名臣、水利专家张国维的忠肝义胆到“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邵飘萍的铁肩担道义,东阳人才的足迹早已镌刻在历史长河中。

二、教育兴邦:弦歌不辍育英才

“宁可欠饭食,不可不读书”,这句在东阳流传千年的俗语,道尽了当地人对教育的极致尊崇。读书被东阳人视为“天下第一等事”,这种执念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成为人才培育的核心密码。

古代108座书院义塾的文脉传承,在当代化作了璀璨的教育图景。以东阳中学为龙头的名校群落声名远扬,其高考成绩常年位居全省前列,每年上榜者多达“一火车”(80年代语),成为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而广厦大学、横店影视职业学院等民办高校的崛起,则填补了职业教育与特色教育的空白,形成了多层次、全覆盖的教育体系。更令人动容的是,东阳捐田募金养贤助学的传统从未中断,如今已发展成80个教育基金,总额逾6.6亿元,这些基金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教育之乡”的每一寸土壤。

在东阳教育的谱系中,“东阳马生”所代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穿土布衫、嚼霉干菜、点桐油灯的求学场景虽已远去,但“勤奋刻苦、扎实朴实”的“霉干菜精神”却代代相传,成为东阳学子的精神标识。这碗被戏称为“博士菜”的霉干菜,不仅见证了求学的艰辛,更孕育了勤勉向上的品格。在东阳古渊头村这样的“博士村”,即便没有物质奖励,勤勉好学的传统依然根深蒂固,老人爱劳动、小孩爱学习的家风,让人才成长成为自然之事。截止2023年底,新中国成立后,古渊头村906户人家走出了28名博士、202名高工、教授。2016年,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播出东阳专题片,花了大量篇幅介绍古渊头村的“文脉”。

教育的深耕换来了人才的井喷。1989年,《人民日报》便以“百名博士汇一市,千位教授同故乡”赞誉东阳,如今这一奇观更是迭代升级为“十百千万”的人才盛景:17位两院院士的数量高居全国县级市第一方阵,百余位高校校长、科研院所领导,1300多名博士、10000多名教授和教授级高工。从物理学家教育家严济慈到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从“大地之子”植物学家蔡希陶到各界领军人物,东阳籍人才在科技、教育等领域闪耀光芒。这种人才辈出的现象,绝非偶然,而是教育传统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更具特色的是,东阳教育始终兼顾“崇文”与“尚艺”。当地学校开设的“百工课程”,将木雕、竹编等传统技艺融入日常教学,让学子在书香中感受匠心,这种文理交融、技艺并重的培养模式,为人才的多元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三、匠心筑梦:精工善艺兴百业

如果说崇文重教培育了东阳人的智慧根基,那么精工善艺则塑造了他们的实践品格。作为“中国民间工艺之乡”,东阳的工匠精神穿越千年,不仅成就了璀璨的非遗文化,更孕育了各行各业的实干人才。

东阳木雕与东阳竹编是这份匠心最鲜活的载体。“一张纸雕成百种花,一根竹编出千般景”,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在代代工匠手中不断精进。如今,东阳拥有4位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3位亚太地区竹工艺大师、6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59位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201位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各级木雕领域现有传承人40人,以及6万多名能工巧匠,形成了金字塔式的技艺传承体系。陆光正、黄学敏等大师工作室的设立,“大师领航计划”的实施,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吴腾飞设计的“上汐·椅”,被众多专家誉为“中国最美的椅子”,曾获2019年中国椅子设计大奖赛第一名,还被第19届杭州亚运会主场馆内二十国元首馆选用为专用座椅,先后被法国国家家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永久收藏,便是传统匠心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的例证。

工匠精神早已超越了工艺美术的范畴,渗透到东阳经济的各个领域。在“建筑之乡”的光环下,东阳建筑工匠以“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态度,打造了无数精品工程,从国内的地标建筑到海外的标志性项目,都留下了东阳人的印记。而在影视产业领域,横店从一个小乡村发展为“中国影视梦工厂”,被誉为“东方好莱坞”,正是东阳人将匠心融入光影艺术的生动实践,这里诞生了《长津湖》《山海情》等主旋律佳作,更培育了一批影视制作、运营管理的专业人才。

非遗文化的活化传承,更让匠心成为带动共同富裕的引擎。三单乡林栖三十六院项目通过蓝印花布、东阳木雕、银器制作等非遗工坊,带动500余人就业,年人均增收2万元,实现了“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转化。蓝印花布传承人林栖投资1亿元打造的非遗文旅综合体,盘活300间闲置农房,带动村集体收入超100万元,彰显了匠心背后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这种将技艺转化为生产力、将文化转化为竞争力的能力,正是东阳人才务实品格的最佳体现。

四、精神铸魂:务实图强闯天下

“崇文重教、精工善艺、大气包容、创新图强”,这十六字东阳人文精神,是人才辈出的灵魂所在。它既是对历史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指引,塑造了东阳人独特的精神品格。

“勤勇韧能义”的精神内核,在东阳人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勤”是勤耕苦读的坚守,从古代学子的寒夜苦读到当代科研人员的攻坚克难,勤奋始终是东阳人的底色;“勇”是勇闯天下的魄力,许多东阳人跳出“一亩三分地”的局限,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开辟新天地,第五届东阳人发展大会上的400余位乡贤,便是“勇闯天下”的生动代表;“韧”是坚韧不拔的毅力,无论是创业路上的风雨兼程,还是科研途中的反复试验,东阳人总能百折不挠;“能”是能工巧匠的技艺,是跨界发展的智慧;“义”是义行天下的担当,是反哺家乡的情怀。

这种精神品格在商界尤为突出。东阳和东阳人控股的上市公司达63家,形成了独特的“东阳商帮”现象,并在全球有43家东阳人联谊会和商会。广东东阳光药业创始人张中能、力聚热能实际控制人何俊南、龙旗科技董事长杜军红、绿源集团创始人倪捷、巍华新材实际控制人吴江伟与吴顺华,这些在外东阳籍企业家凭借“务实图强”的精神,在医药、装备制造、消费电子、新能源等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他们的成功既是个人奋斗的结果,更是东阳精神的胜利。

更可贵的是,东阳人始终心怀桑梓。“东阳英才”基金的设立,吸引了大批乡贤回归创业;在教育、文化、公益等领域,东阳籍乡贤的捐赠与支持从未间断。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便是其中的典范,他不仅打造了全球最大的影视基地,更以“共创、共有、共富、共享”的理念反哺家乡,带动区域发展。这种“走出去”与“请回来”的良性互动,让东阳的人才资源不断循环增值,形成了“人才兴乡、乡兴人才”的生动闭环。

在东阳,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给全市大学新生授“第一课”。“送一份乡礼,赠一席箴言”的活动已延续多年。乡礼中有:一个印有“东阳”二字的行李箱、一杯历史底蕴深厚的东白山土、一瓶养育无数东阳人的横锦水等。“赓续崇文重教优良传统,激励广大东阳学子厚植乡情、奋发进取、逐梦未来,为东阳发展、国家强盛贡献青春力量”的用意,不在言语中。东阳父老乡亲对游子的用心真是让人动容。

从南宋书院的杏坛春雨到当代大会的群贤毕至,从案头木雕的精雕细琢到实验室的科技突破,从“东阳马生”的苦读身影到两院院士的科研成就,东阳的人才故事跨越千年仍在续写。这片土地用厚重的历史涵养根基,用兴盛的教育培育沃土,用精湛的匠心锤炼品格,用不屈的精神照亮前路。当“歌山画水”的灵秀与“崇文重教”的底蕴相遇,当“精工善艺”的务实与“创新图强”的魄力交融,东阳注定会成为人才生长的沃土、梦想启航的摇篮,在新时代续写更多人才传奇。

东阳的人才故事,从来不是孤立的“偶然迸发”,而是千年文脉浸润与当代产业沃土共同孕育的“必然生长”。从耕读传家的祖训里,长出了崇文重教的基因;从木雕红木的榫卯中,拼接出精工细作的底色;从影视产业的聚光灯下,映照出敢为人先的胆识——这三重力量交织成东阳人才辈出的“密码”,让“人杰地灵”不再是抽象的赞誉,而是可感、可触、可续的生动实践。

当传统文脉与现代产业同频共振,当乡土情怀与时代机遇双向奔赴,东阳的人才故事便有了持续书写的底气。未来,这片土地或许仍会因新的人才故事而惊艳,但不变的,永远是那份刻在骨子里的“崇文尚实”,以及对“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笃定追求。而这,正是东阳之于“人才培育”最珍贵的启示。(葛建纲)

(本文作者:葛建纲系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基地研究员、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馆长)

责任编辑:马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