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康养疗愈酒店基础理论与运营模式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5-10-11 10:53:19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亚健康群体扩大及消费升级驱动,康养疗愈需求从“单一健康保障”向“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全方位干预升级,康养疗愈酒店作为融合“住宿功能”与“疗愈服务”的新型业态应运而生。本文基于需求层次理论、服务设计理论与体验经济理论,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与行业调研,系统梳理康养疗愈酒店的核心学术内涵,剖析当前行业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服务同质化、盈利模式单一”等问题,并从“定制化疗愈服务体系、场景化疗愈空间设计、数字化技术融合、多元化盈利模式”四个维度构建康养疗愈酒店运营创新模型。研究发现,康养疗愈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以客户康养疗愈需求为核心,实现理论支撑与运营落地的深度耦合”,且需通过政策协同、人才培育与品牌差异化突破发展瓶颈。本研究可为康养酒店行业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助力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康养疗愈酒店;服务设计;运营模式创新;体验经济;数字化疗愈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据《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2024)》显示,我国18-44岁群体亚健康发生率达59.3%,60岁以上老年人口慢性病患病率超79%,健康需求从“疾病治疗”向“预防-康复-疗愈”前移。同时,《中国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白皮书(2025)》数据表明,2024年我国康养旅游市场规模突破1.8万亿元,其中“酒店+疗愈”业态增速达27.5%,远超传统酒店行业8.2%的平均增速。然而,当前康养疗愈酒店多停留在“住宿+温泉/瑜伽”的浅层叠加,缺乏对“疗愈”本质的理论认知与系统运营设计,行业面临“概念模糊、标准缺失、客户满意度低”的困境,亟需从学术理论层面厘清内涵,从运营实践层面探索创新路径。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填补现有研究中“康养酒店理论碎片化”的空白,构建“需求-理论-运营”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明确康养疗愈酒店与传统酒店、康养度假村的核心差异,为该业态的学术研究提供范式参考。

实践意义。针对行业同质化、盈利弱等痛点,提出可落地的运营创新方案,帮助酒店企业精准匹配客户需求,提升服务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同时为政府制定行业标准提供决策依据。

(三)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有①文献综述法:梳理国内外“康养旅游”“服务设计”“疗愈经济”相关研究,提炼核心理论;②案例分析法:选取日本虹夕诺雅·轻井泽、泰国Chiva-Som、中国上海阿纳迪等典型案例,对比分析运营模式差异;③行业调研法:对国内30家康养疗愈酒店(涵盖高端、中端、经济型)的管理者及200名客户进行问卷与访谈,获取实践数据。

二、康养疗愈酒店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康养疗愈酒店的定义。康养疗愈酒店是指“以‘促进客户生理机能修复、心理状态舒缓、社会关系调适’为核心目标,通过整合住宿设施、专业疗愈资源(生理、心理、社会等)与场景设计,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沉浸式、全周期’疗愈服务的住宿业态”。其核心特征区别于传统酒店:①目标差异:传统酒店以“住宿便利”为核心,康养疗愈酒店以“疗愈体验”为核心;②服务差异:传统酒店提供标准化服务,康养疗愈酒店提供“客户画像驱动的个性化方案”;③资源差异:传统酒店依赖硬件设施,康养疗愈酒店需整合医疗、心理等专业资源。

2.核心维度划分

根据疗愈目标的不同,康养疗愈酒店的服务可划分为三个核心维度:生理疗愈,通过膳食调理(如中医食疗)、运动康复(如普拉提、森林徒步)、物理干预(如温泉疗养、中医推拿)改善客户身体机能;心理疗愈,通过正念冥想、艺术治疗(绘画、音乐)、心理咨询等服务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社会疗愈,通过社群活动(如家庭疗愈工作坊、兴趣小组)帮助客户重建社交连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二)理论基础

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当前康养疗愈需求的升级,本质是客户从“生理需求(住宿、饮食)”向“安全需求(健康保障)”“自我实现需求(身心平衡)”的跃迁。这一理论为康养疗愈酒店的服务设计提供了逻辑起点——需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客户,设计差异化的疗愈方案(如亚健康白领侧重“心理+生理”双重干预,老年群体侧重“生理康复+社交”服务)。

2. 服务设计理论。服务设计理论强调“以客户旅程为核心,整合‘人、物、场、流程’等要素,实现服务体验的系统性优化”。对于康养疗愈酒店而言,服务设计需覆盖“客户预定时(健康评估)-入住中(疗愈服务执行)-离店后(效果追踪)”全周期:例如预定时通过线上问卷采集客户健康数据(如睡眠质量、过敏史),入住时匹配专属疗愈师,离店后通过APP推送后续康复建议,形成“闭环式疗愈体验”。

3. 体验经济理论。派恩与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中提出,“体验是继产品、商品、服务之后的第四种经济提供物,其核心是让客户获得‘难忘的、个性化的感受’”。康养疗愈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疗愈体验的不可复制性”——通过场景设计(如森林客房、水疗庭院)、感官刺激(精油香氛、自然白噪音)、互动参与(手工疗愈课),让客户沉浸在“疗愈氛围”中,而非单纯购买“疗愈服务”。

三、国内康养疗愈酒店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现状

1.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区域分布相对集中。2020-2024年,国内康养疗愈酒店数量从128家增至437家,年均增速36.2%,主要集中在“生态资源丰富”或“医疗资源密集”的区域:①生态型区域:如浙江莫干山、云南大理,依托森林、温泉等自然资源,主打“自然疗愈”;②医疗型区域:如海南博鳌、广东肇庆,依托三甲医院分院、中医馆,主打“医疗康养”;③都市近郊型:如北京密云、上海崇明,针对都市白领,主打“短途减压疗愈”。

2. 业态分层初步显现,高端市场成为主导。当前行业呈现“高端引领、中端跟进、低端萌芽”的格局:①高端市场:单价2000-5000元/晚,如上海养云安缦·疗愈馆,整合中医名医资源与非遗疗愈技艺,客户以高净值人群为主;②中端市场:单价800-2000元/晚,如开元名都·康养酒店,提供基础瑜伽、食疗服务,客户以中产家庭为主;③低端市场:单价500元以下/晚,多为传统酒店改造,仅增设简单温泉或冥想室,服务同质化严重。

(三)核心问题

1.理论认知模糊,缺乏统一标准。行业对“康养疗愈”的定义混乱,37.5%的酒店将“康养”等同于“温泉+体检”,未涉及心理与社会疗愈;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如疗愈师资质(仅18.3%的酒店要求疗愈师持有国家认证证书)、设施配置(如冥想室面积、温泉水质标准)、效果评估体系(仅9.2%的酒店会追踪客户离店后1个月的疗愈效果),导致客户体验参差不齐。

2. 服务同质化严重,缺乏定制化能力。调研显示,76.8%的客户认为“不同康养酒店的服务差异小”,核心问题在于:①服务内容单一:82.5%的酒店仅提供“瑜伽+温泉+食疗”老三样,缺乏针对特定人群(如产后妈妈、焦虑症患者)的专项方案;②客户需求挖掘不足:仅23.7%的酒店会在客户入住前进行详细健康评估,多数仍采用“标准化套餐”模式,无法匹配定制化个性需求。

3.专业人才短缺,运营效率低下。康养疗愈酒店需要“懂酒店运营+懂医疗/心理+懂服务设计”的复合型人才,但当前行业人才供给存在两大痛点:①高校专业缺失:全国仅5所高校开设“康养酒店管理”相关专业,年毕业生不足1000人;②现有员工培训不足:68.4%的酒店仅对员工进行“基础服务礼仪”培训,未涉及疗愈专业知识(如心理疏导技巧、食疗搭配原则),导致服务专业性不足,客户投诉率达21.3%(高于传统酒店12.5%的平均水平)。

4. 盈利模式单一,抗风险能力弱。当前康养疗愈酒店的收入结构中,“客房+餐饮”占比达78.6%,高附加值的“疗愈服务”(如私人疗愈师、定制方案)占比仅15.2%,其余为商品销售(6.2%)。这种“依赖客房”的盈利模式与传统酒店无异,无法体现“疗愈”的附加值,且受旅游淡旺季影响大——调研显示,淡季(如冬季非节假日)部分酒店入住率不足30%,现金流压力显著。

四、康养疗愈酒店运营模式创新路径

基于上述问题,结合理论基础与行业实践,本文从“服务、场景、技术、盈利”四个维度构建运营创新模型,核心逻辑为“以客户疗愈需求为核心,通过理论指导运营,通过技术提升效率,通过场景强化体验,通过盈利保障可持续”。

(一)定制化疗愈服务体系:从“标准化套餐”到“客户画像驱动定制化”。这是解决同质化的核心,需依托“客户画像-方案设计-服务执行-效果评估”闭环实现:

1. 精准客户画像构建。数据采集:客户预定时,通过“线上问卷+智能测评”采集多维度数据:①生理数据(年龄、体重、慢性病史、睡眠质量);②心理数据(焦虑/抑郁量表得分、压力源);③社会数据(家庭结构、社交需求);④偏好数据(疗愈方式偏好、饮食禁忌)。画像分类:基于数据将客户划分为“亚健康白领”“老年慢性病患者”“产后康复妈妈”“焦虑症群体”等典型客群,形成细分画像标签(如“28岁女性白领-中度焦虑-睡眠障碍-偏好冥想”)。

2. 个性化方案设计。针对不同客群设计“1+N”方案:①“1”为核心疗愈目标(如白领的“改善睡眠”、老人的“控制血压”);②“N”为配套服务:例如针对“睡眠障碍白领”,方案包含“睡前精油按摩(生理)+正念冥想课(心理)+无蓝光客房(场景)+助眠食疗(饮食)+离店后睡眠监测APP(追踪)”。

3. 专业服务执行。资源整合,与三甲医院(康复科、中医科)、心理咨询机构、运动康复工作室合作,引入兼职或全职专业人才(如持证心理咨询师、中医医师、普拉提教练),确保服务专业性;服务流程优化,设置“专属疗愈师”角色,全程跟进客户体验——入住时讲解方案,入住中调整服务细节(如客户对精油过敏则更换为草药包),离店时制定“后续康复计划”。

4.全周期效果评估。短期评估:客户离店时,通过问卷评估“服务满意度”“即时疗愈效果”(如焦虑量表得分变化);长期评估:离店后1个月、3个月,通过APP推送随访问卷,追踪“持续疗愈效果”(如睡眠质量改善情况),并根据反馈优化方案——例如某客户反馈“冥想效果不佳”,下次入住时调整为“音乐疗愈”。

(二)场景化疗愈空间设计:从“普通客房”到“疗愈氛围营造”

场景是强化体验的关键,需遵循“自然融合、感官刺激、功能适配”原则,将“生理-心理-社会”疗愈目标融入空间设计:

1.自然融合:打造“疗愈型生态环境”。外部环境,优先选址于森林、温泉、湖泊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如日本虹夕诺雅·轻井泽选址于海拔1000米的森林中,客户可直接参与“森林浴疗愈”(科学研究表明,森林中的负氧离子可降低皮质醇水平,缓解压力);内部环境,客房内引入自然元素——如“室内微型庭院”“天然木材家具”“可开启的全景天窗”,减少人工装饰(如避免强光、刺耳噪音),营造“回归自然”的放松氛围。

2. 感官设计:激活“五感疗愈”。视觉,采用柔和的暖色调(如米白、浅绿),避免高饱和度色彩;客房灯光可调节亮度与色温(睡前调为暖光、晨起调为自然光);听觉,公共区域播放自然白噪音(如流水声、鸟鸣声),客房配备“疗愈音乐库”(如冥想音乐、古典音乐);嗅觉,大堂、走廊使用定制精油香氛(如薰衣草助眠、柑橘提神),客房提供“香氛选择菜单”;触觉,客房床品采用纯棉材质,地板使用温润的实木,温泉池配备不同硬度的鹅卵石(按摩脚底);味觉,餐饮以“食疗”为核心,如针对“三高人群”提供低盐低脂的“药膳套餐”,针对“焦虑群体”提供富含镁元素的“香蕉燕麦粥”(镁元素可缓解神经紧张)。

3. 功能适配:划分“专属疗愈空间”。根据疗愈维度划分功能区,避免空间混用:生理疗愈区,设置温泉疗养池(分“高温池”“药浴池”)、运动康复室(配备普拉提器械)、中医理疗室;心理疗愈区,设置冥想室(隔音设计,配备蒲团、瑜伽垫)、艺术疗愈室(绘画、陶艺工具)、心理咨询室;社会疗愈区,设置开放式茶室(供客户交流)、家庭疗愈工坊(如亲子手工课)、户外社交庭院。

(三)数字化技术融合:从“人工运营”到“效率提升与体验优化”

数字化是解决“人才短缺、效率低下”的关键,可应用于“客户画像、服务执行、效果追踪”全流程:

1.AI辅助客户画像与方案设计。开发“康养疗愈AI系统”,客户输入基础数据后,AI通过算法匹配“相似客户案例”,自动生成初步疗愈方案,再由专业疗愈师进行微调——例如AI根据“28岁睡眠障碍白领”的画像,自动推荐“冥想+助眠食疗”组合,疗愈师仅需根据客户偏好调整冥想时长(如从30分钟改为20分钟),大幅降低人工成本,提升方案生成效率(从原2小时/份缩短至15分钟/份)。

 2. 物联网优化服务执行。智能客房,配备“睡眠监测床垫”(实时监测心率、呼吸频率,若发现客户失眠,自动调节房间温度、播放助眠音乐)、“智能灯光系统”(根据客户生物钟自动切换亮度);疗愈设备互联,运动康复室的“普拉提器械”可连接APP,实时反馈客户动作规范性,避免运动损伤;温泉池的“水质监测传感器”实时上传数据,确保水质达标。

3. 大数据驱动效果评估与迭代。建立“客户疗愈数据库”,整合“入住数据(服务选择、满意度)”“离店后数据(睡眠质量、焦虑得分)”,通过大数据分析:①不同疗愈方式的效果差异(如冥想对睡眠的改善率达68%,高于音乐疗愈的52%);②不同客群的偏好差异(如老年群体更偏好“中医理疗”,年轻群体更偏好“VR疗愈”),为服务优化提供数据支撑——例如发现“VR森林漫步”对焦虑群体效果显著,可增加该服务的供给。

(四)多元化盈利模式:从“客房驱动”到“服务+资产+生态驱动”

多元化盈利是解决“抗风险能力弱”的核心,需构建“三层盈利结构”:

1.核心层:高附加值疗愈服务(收入占比40%-50%)。私人定制服务,如“1对1私人疗愈师服务”(单价500-1000元/次)、“7天专属疗愈套餐”(包含住宿+全周期服务,单价1.5万-3万元);专项疗愈课程,如“睡眠改善训练营”(3天,单价3000元/人)、“中医康养课”(由名医授课,单价1500元/次)。

2. 增值层:资产与会员运营(收入占比30%-40%)

会员制,推出“年度疗愈会员”,权益包含“全年12次免费疗愈服务+客房8折+优先预约名医”,年费3万-5万元(针对高净值人群);资产盘活,将闲置空间(如淡季的疗愈室)出租给外部机构(如心理咨询工作室、运动康复机构),获取租金收入;衍生品销售,开发自有品牌的“疗愈产品”,如精油、药膳包、冥想音频,客户体验后可通过APP购买(毛利率可达50%以上)。

3. 生态层:跨界合作(收入占比10%-20%)

保险合作,与健康保险公司合作,推出“购买健康保险送酒店疗愈套餐”(如客户购买某重疾险,可获赠2天1晚的“术后康复套餐”),保险公司为酒店导流,酒店为保险提供“健康服务增值”;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员工疗愈福利包”(如某互联网公司为员工购买“压力缓解套餐”,作为团建或福利);医疗合作,与三甲医院合作,成为“术后康复指定机构”(如骨科术后患者可在酒店进行康复训练),医院为酒店提供客源,酒店为医院分担康复压力。

五、案例验证:国内外典型康养疗愈酒店运营模式分析

为验证上述创新路径的可行性,本节选取3个典型案例,从“服务、场景、技术、盈利”四个维度对比分析其运营特点与成效。

(一)日本虹夕诺雅·轻井泽:自然疗愈与场景设计的标杆

1. 运营特点

场景设计,选址于森林覆盖率90%的轻井泽,客房采用“原木+玻璃”设计,可直接观赏森林景观;公共区域设置“森林疗愈步道”(长度2公里,沿途设置冥想台),客户可参与“森林浴疗愈课”(由专业向导带领,讲解植物知识并引导深呼吸)。服务体系,主打“五感疗愈”,提供“季节定制方案”(如夏季“溪流疗愈”、冬季“温泉疗愈”);疗愈师需持有“自然疗愈师”认证,全程跟进客户体验;离店时赠送“森林精油”(客户可在家延续疗愈体验)。盈利模式,收入结构中“疗愈服务”占比45%(如森林浴课单价2000日元/次),“客房+餐饮”占比40%,“衍生品销售”(精油、手工皂)占比15%;会员制(年费50万日元)客户占比30%,复购率达65%。

2. 成效。单价约1.5万日元/晚(高于当地传统酒店3倍),年均入住率达85%(高于日本酒店行业平均入住率18个百分点);客户满意度达92%,核心原因是“场景与疗愈目标的深度融合”。

(二)泰国Chiva-Som:医疗级康养与定制服务的典范

1. 运营特点

服务体系,以“医疗康养”为核心,客户入住前需提交“全面体检报告”,由医生、营养师、运动教练组成“疗愈团队”,定制“7-14天专项方案”(如“体重管理方案”“糖尿病调理方案”);服务执行中,每日监测客户血压、血糖等指标,动态调整方案。技术应用,引入“健康监测APP”,客户可实时查看自身健康数据与方案进度;与泰国康民国际医院合作,可直接对接医院的诊疗资源(如客户需要进一步治疗,可快速转诊)。盈利模式,实施“定制疗愈方案”占比55%(如14天糖尿病调理方案单价1.2万美元),“医疗服务”(如体检、针灸)占比25%,“客房+餐饮”占比20%;主要客源为欧美高净值人群,年均营收超1亿美元。

2. 成效。客户平均停留时长10天(远超传统酒店2天的平均停留时长),复购率达70%;被《福布斯》评为“全球最佳康养酒店”,核心竞争力是“医疗专业性与定制化能力”。

(三)中国上海阿纳迪:都市奢华康养疗愈的探索

1. 运营特点。上海阿纳迪以“都市中的疗愈方舟”为定位,在国际化康养疗愈领域形成独特探索范式。运营特点凸显多维创新。场景设计,由 HBA 新加坡团队操刀,以“森林深处”为灵感,用自然材料与仿生造型营造氛围,大堂“能量呼吸墙”与客房智能调节系统实现五感沉浸体验。服务体系,融合全球资源,引入德国禾零体系,整合阿育吠陀、芳香疗法与中医疗法,通过“测评 - 干预 - 追踪” 闭环提供定制方案。盈利模式,以“住宿 + 增值服务” 为核心,推出高溢价疗愈套餐,联合医疗、艺术机构拓展基因检测、疗愈艺术展等增值服务,依托 370 万活跃会员实现精准营销。

2.成效。疗愈成效显著且具行业标杆意义。酒店通过 LHW 严苛考评,获“全球奢华酒店大奖”,疗愈套餐客单价达同行 3 倍,复购率 48%。牵头制定行业标准,在米兰时装周传递中国康养理念,其 “城市核心区康养”模式带动长三角同类项目发展,为行业提供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实践范本。

(四)案例启示

共性启示。成功的康养疗愈酒店均围绕“客户疗愈需求”构建核心竞争力,且实现了“场景、服务、盈利”的协同——场景为服务提供载体,服务为盈利提供支撑,盈利反哺场景与服务升级。

差异化启示。日本案例的“自然场景”、泰国案例的“医疗专业”、中国案例的“都市化疗愈”,表明康养疗愈酒店需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如区位、合作资源)选择创新重点,避免盲目复制。

六、国内康养疗愈酒店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一)核心挑战

1. 政策与标准缺失。当前国内尚无“康养疗愈酒店”的行业标准,涉及“医疗服务”的酒店需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审批流程复杂(平均审批时长6-12个月),部分酒店因资质问题无法引入专业医疗资源,只能提供“擦边球”式疗愈服务。

2. 消费者认知不足。调研显示,48.3%的客户认为“康养酒店价格高、效果不明确”,27.5%的客户将“康养酒店”等同于“高端度假酒店”,缺乏对“疗愈效果”的认知与信任,导致“尝试意愿低、复购率低”。

3. 复合型人才短缺。如前文所述,高校专业供给不足,且现有人才培养体系“重酒店运营、轻疗愈专业”——例如多数酒店管理专业仅开设“康养概论”1门选修课,未系统教授“心理疗愈、食疗搭配”等知识,导致人才无法满足行业需求。

(二)解决对策

1. 政策层面:完善标准与政策扶持

制定行业标准,由中国饭店业协会牵头,联合医疗、心理领域专家,制定《康养疗愈酒店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明确“服务内容、设施配置、人员资质”等要求(如疗愈师需持有国家认证的“健康管理师”或“心理咨询师”证书);简化审批流程,针对“酒店+康养”业态,推出“绿色通道”,缩短《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审批时长;对符合标准的康养疗愈酒店,给予税收优惠(如增值税减免)、专项补贴(如人才培训补贴)。

2. 市场层面:加强消费者教育与品牌建设

教育引导,通过“公益健康讲座”“KOL体验测评”“客户案例分享”(如某客户通过酒店疗愈改善睡眠的故事),向消费者传递“康养疗愈的价值”,降低认知门槛;品牌差异化,酒店需明确自身定位(如“自然疗愈”“医疗康养”“心理减压”),通过精准营销触达目标客群——例如针对“焦虑症群体”,可与心理咨询机构合作推广;针对“老年群体”,可与社区、养老机构合作。

3. 人才层面:构建“高校+企业+机构”协同培养体系

高校专业建设,鼓励高校(如旅游院校、医学院)开设“康养疗愈酒店管理”专业及相关产业学院,课程设置需涵盖“酒店运营、心理学、中医学、服务设计”等模块,且增加实践课时(如与酒店合作开展实习);企业内部培训,深化酒店与康养、心理机构合作,开展“定制化培训”——例如每月组织“心理疗愈技巧”“食疗搭配”培训,并对考核合格的员工给予“疗愈师资质补贴”;人才引进政策,针对复合型人才(如持有医疗资质的酒店管理者),提供“薪资溢价”“住房补贴”等福利,吸引外部人才加入。

七、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康养疗愈酒店的学术理论与运营模式研究,得出以下核心结论:

1.康养疗愈酒店的核心内涵是“以‘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疗愈为目标,整合住宿、专业资源与场景设计的新型业态”,其与传统酒店的本质差异在于“疗愈效果导向”而非“住宿便利导向”。

2.当前国内康养疗愈酒店面临“理论模糊、服务同质化、盈利单一、人才短缺”四大问题,需从“定制化服务、场景化设计、数字化融合、多元化盈利”四个维度进行运营创新,且创新需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如区位、合作资源)。

3.成功的康养疗愈酒店需实现“理论-运营-盈利”的闭环。需求层次理论指导服务设计,服务设计理论优化服务流程,体验经济理论强化场景体验,而多元化盈利则保障业态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1. 研究不足。本文的案例分析以国内外头部酒店为主,缺乏对中小规模康养疗愈酒店的研究,结论的普适性需进一步验证;由于数据获取限制,未对运营创新模式的“投入产出比”进行量化分析(如数字化技术投入对盈利的提升幅度),后续可通过长期跟踪调研补充数据。

2.未来展望。未来可聚焦“后疫情时代康养疗愈需求变化”(如疫情后客户对“免疫力提升”的需求增加)、“不同区域的差异化模式”(如一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的需求差异)、“AI技术在疗愈中的深度应用”(如AI心理疏导机器人)等方向;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与技术的发展,康养疗愈酒店将向“更精准(基于基因数据的定制方案)、更便捷(短途高频疗愈,如‘周末24小时疗愈’)、更普惠(中端市场扩容)”方向发展,成为文旅康养产业的核心业态之一。

【作者简介】张跃西 博士 教授。中国康养疗愈酒店研究院院长、九华黄精康养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浙江省发明协会发明研学专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