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邓唐良:从“笔杆”到“猪倌”,一位跨界者的共富情怀与人生启示

发布时间:2025-10-11 10:54:58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题记:在时代洪流中锚定方向,于跨界求索中践行初心——个人的人生规划,唯有与国家发展同频,方能书写更厚重的意义。

2025年10月4日,浙南缙云大洋镇的山峦间,一场特殊的会面正在进行。当我们一行人沿着蜿蜒山路抵达“云上牧场”时,一位精神矍铄的中年人正笑着迎上来——他就是邓唐良,从丽水最年轻副处级干部、《浙江工人日报》总编辑,到如今坐拥万亩生态牧场的“养猪状元”。在共同富裕的时代浪潮中,他以三次人生跨界,书写了一段关于选择、奋斗与价值重构的传奇。

一、仕途与笔耕:体制内的价值积淀

1963年生于缙云大洋镇农家的邓唐良,骨子里带着山民的坚韧与知识分子的敏锐。1984年大学毕业后,他踏入体制,32岁任丽水体改委副主任,成为当地最年轻的副处级干部之一;2000年执掌松阳,提出“接轨上海”战略,斥资百万推动茶叶产业登上国际舞台;后任丽水市安监局“一把手”,又通过公开竞聘成为《浙江工人日报》总编辑……在正处级岗位深耕14年,他在仕途与媒体领域都留下了扎实印记。

这段经历,是他人生的“筑基期”。从政时,他学会了战略规划与资源协调——松阳茶叶的崛起,为乡村产业振兴埋下伏笔;执掌媒体后,他练就了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捕捉力,更看清了“职业天花板”背后的精神困境。“体制内的经历教会我规则与担当,但我始终觉得,人生该有更辽阔的试验场。”邓唐良坦言。

二、鹰之重生:51岁跨界养猪的勇气与坚守

2014年,51岁的邓唐良做出了震惊旁人的决定:辞去公职,回到家乡创办大央泱牧业,当起了“猪倌”。这一选择,源于他对《鹰的重生》故事的深刻共鸣——“鹰活到40岁要拔羽断喙,才能再活30年。人也一样,要敢于打破舒适区,才能获得新生。”

创业之路布满荆棘:引入西藏藏香猪时,因气候差异导致种猪大量死亡,他“躲在猪圈旁痛彻心扉地哭过”;为筹启动资金,他取出40余万元住房公积金,与家人约定“绝不动用家庭存款”;面对“县长养猪不体面”的舆论质疑,甚至父亲的反对,他默默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十年磨一剑。如今的大央泱牧业已成长为行业标杆:缙云“云上牧场”占地2735亩,是浙江海拔最高的大型牧场,拥有全国最大藏香猪扩繁基地(1.2万头)和现代化大白猪养殖区(规划12.6万头),年出栏量超10万头。他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养殖智能化,打造“喝矿泉水长大”的高端生猪品牌;延伸产业链开发深加工产品,探索“养殖+文旅”融合模式,更成为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为浙南猪肉市场保供稳价贡献力量。

三、共富时代的价值坐标:个人选择与社会意义的同频共振

在共同富裕成为时代命题的今天,邓唐良的人生选择具有特殊启示意义。从政界到商界,他的转型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对“为人民服务”初心的另一种践行——通过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发展,让“共富”从政策话语落地为农民的增收账本。

他的“云上牧场”不仅是养殖基地,更是乡村振兴的“引擎”: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山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这种“乡贤回归+产业造血”的模式,正是浙江“两进两回”政策的生动实践,为更多体制内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提供了范本。

“有人问我,放弃‘金饭碗’亏不亏?”邓唐良笑道,“当我看到藏香猪在山林间奔跑,看到村民因牧场增收,看到‘养猪’这个传统行业因科技和理念创新而焕发新生,就觉得所有选择都有了答案——人生的价值,从来不是用‘身份’衡量,而是看你为时代留下了什么。”

四、人生启示:在选择中锚定价值,在奋斗中实现成长

邓唐良的经历,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多重思考维度:

打破认知偏见:职业无高低,“养猪”亦可成事业,关键在于是否能注入创新与情怀,将传统行业做出时代高度。

 勇于自我革新:不必畏惧“转型成本”,如邓唐良般51岁仍敢“重启人生”,年轻一代更应拥有试错的勇气和重塑自我的魄力。

扎根基层沃土:乡村振兴是时代蓝海,青年应像邓唐良那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人生价值。

践行社会责任:个人奋斗应与社会需求同频,在推动产业发展、带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才能让人生更具厚度。

站在“云上牧场”的观景台,远山如黛,猪群在山林间若隐若现。邓唐良指着规划图上的文旅项目说:“下一步,要让更多人看到乡村的美、农业的魅。”从仕途到笔耕,从“笔杆”到“猪倌”,他以跨界人生证明:真正的人生价值,在于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对理想的执着,更在于将个人选择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为社会留下一抹亮色。这,或许就是邓唐良给这个时代最生动的哲学注解。(苏礼彬  朱德飞)

责任编辑: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