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巍峨群峰脚下的坎底村,是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当时的衢县下村公社坎底大队现(柯城区石梁镇坎底村)如一柄刺破苍穹的利剑,他们以"战天斗地"的豪情,在黄土丘陵上镌刻出属于奋斗者的史诗,成为矗立在浙西大地上的一面旗帜 。
劈山填壑造梯田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全村有220多户, 900多口人,耕地498亩,山林7400多亩。因为田少、土薄,山光、水恶、十年九旱,亩产三四百斤的粮食让村民过着"吃粮靠统销,用钱靠贷款"的清苦日子,最多时年粮食缺口达十多万斤,它像沉重的枷锁压弯了村民的脊梁。
怎样才能甩掉“双靠”的贫穷帽子?当时的坎底大队响亮提出;战天斗地学大寨,誓叫黄土丘陵变粮仓。他们以改造山河的雄心壮志,从1967年冬季开始,向大自然进军,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劈山围溪造田行动。当第一声开山炮响彻山谷,坎底人便开始以蚂蚁啃骨头的韧劲,向命运发起冲锋。男劳力肩扛铁钎、铁镐和螂头,干得是开山凿石放炮的重活,他们先将开炮炸开的山石一钎一钎撬起,然后,用毛竹杠、铁丝绳,一块一块抬往低洼处,石匠们用这些山石砌起一道道高高的石坎,女劳力和半劳力则挑着畚箕,像蚂蚁搬家一样,一担一担往沟壑里填泥石。山风呼啸,吹皱了他们的脸庞,烈日当空,晒黑了他们的脊背。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最朴素的智慧,在陡峭的山坡上,在乱石堆的溪滩上开垦垒起一片片希望的田野。
开山造田的艰难日子只有村民知道,“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爬上山顶,全村的男女老少就已经在山间劳作,傍晚,最后一抹晚霞早已消失在天际,锄头与石头的碰撞声,仍在寂静的山谷中回荡。有人磨破了手掌,有人累弯了腰,但没有人退缩。”年届古稀的王雨清回忆起当年造田的那些日子仍感慨不已。村民们坚信,每天挖山不止,只要坚持下去,荒山终会变成良田。那场连续多年声势浩大的造田行动,村里投放了18万工,搬动土石12万方,砌石坎7200多米,在山坡上和溪滩边造起梯田120亩。
石壁上凿出引水渠
多少年来,石梁溪如一条碧色绸带穿村而过,却始终与两岸的庄稼隔着一道无形的屏障。丰盈的溪水在谷底欢唱,而山腰的农田却因缺水干裂着嘴唇。河南林县劈开太行山,开挖“红旗渠”的壮举给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王云古以深深触动,他与党支部一班人商量决定坎底村也要创造石梁溪畔的造渠史诗,开凿出一条属于坎底人的“红旗渠”来。
坎底人这场创造造渠史诗的新战斗始于1967年冬,他们要用双手在群峰间架一座盘山的"人工天河"。经测量,这条从石梁溪引水的渠道始于村庄上游千余米的毛家后,经过国垄、油麻坪,到杨日山,全长10多华里。说开凿是因为渠首的几里经过的都是陡峭的石壁。当第一声开山炮响彻溪谷,"每天天不亮就上山,月亮升起来才收工。"参与当年修渠的许多村民回忆道:“那时山风像刀子割脸,但没有人退缩,村民王大呆子用麻绳系在腰间,在绝壁上凿出一个个炮眼,用竹篓装着炸药,像蜘蛛人般悬在半空。” 村民彩姣说。那个冬天开始,全村投放了15000多个劳动日,凿开了18座山岗,填平了九个山岙。1968年夏,当渠道的闸门轰然开启,十多华里盘山渠道沿线的300多亩原靠天下雨、缺乏水库和水渠灌溉的“靠天田”天天喝饱了溪水,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1968年粮食总产量由原来35万斤跃升到50万斤,亩产较往年暴增四成。这条被乡亲们称为"红太阳引水渠 "的水利工程,让村里世袭的"靠天吃饭"成了历史。
从那以后,村里每年继续兴修水利,筑坝防洪,造田砌坎等大搞农田基本设施建设,使百分之九十的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据统计,那十年间,干部与群众同心同德,团结战斗,全村总共投入525000工,每个劳力平均1458工,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还彻底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全村粮食产量迅速上升,1978年的平均亩产比10年前增加了1300斤,总产增加二点八倍,人均口粮达到700多斤,集体储备粮达到24万多斤。不仅不再吃国家供应粮,还向国家提供商品粮,当时群众编了几句顺口溜: 清清溪水绕山转,溪边山脚造梯田,不怕涝来不怕旱,熟熟丰收创高产。
荒山变成“万宝山”
勤劳、勇敢、智慧的坎底人,在与大自然十年的抗争中,激发起“让高山低头,让溪水绕路”的豪迈斗志,被《浙江日报》记者誉为当代新愚公,1975年,“每天挖山不止的坎底人”又开始举起那双不倦、结满老茧的手继续挖山,他们这次是要把不能造田的东山挖平建成“百亩柑橘基地。”用他们的话说“肚子填饱了,还要让集体和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要开发的五百多亩柑橘基地分布在十多座山岗上。这些山岗不仅坡陡,且岩石坚硬,荆棘丛生,杂草蓬长,树根盘错,开垦成层层梯地,困难很多。然面,村民顶风冒雪不畏严寒,连续大干了五个冬春。那些年,东山的大小山坡上,天天红旗猎猎,“青年突击队”在悬崖边抡起大锤开炮破石,铁钎与山石的碰撞声惊醒了沉睡的山谷,妇女们用扁担挑起两畚箕土石奔跑似的,真不愧为“半边天”。十多座山岗在镐头下颤动,一个个山岙被箩筐里的泥土填平。五个冬春共投放了11万个劳动日,521亩“癩头山”终被开发成如巨龙盘旋的一条条水平带,种下温州蜜橘、衢橘2.65万株。四年后,原来的荒山变成柑橘的乐园,满山遍野的橘树枝头挂满金果,1978年产橘27万斤,集体总收入23万元,次年,村公共积累达38万多元。有了钱,村集体建起仓库、猪场、学校、加工厂、合作医疗站等房屋230多间,购置了汽车、拖拉机、抽水机,以及脱粒、碾术、磨粉、饲料粉碎、切草等机电设备共40多台。农户全部还清信用社的贷款,有的还买了缝纫机和手表。为此,村民又编起了顺口溜:“绿水青山好地方,猪满栏,粮满仓,柑桔、茶叶满山岗。电灯雪雪亮,机器降隆响,耳听北京音(广播),眼看天安门(电视) ,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坎底人学大寨精神,开山劈地建造大寨田脱贫致富的壮举,曾在金衢大地传遍。《浙江日报》以头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讯《喜看坎底新飞跃》,全面介绍其“开荒造田、柑桔上山”的实践,称其“实现了传统衢江两岸沙地种植的突破”。报道配发社论,号召全省山区学习坎底“战天斗地”的精神,推动了浙江丘陵地区农业开发的热潮。那些年,学习坎底大队艰苦创业的精神,全县迅速兴起开发黄土丘陵造田造地的热潮,1973年5月,《浙江日报》曾用整版篇幅报道了衢县开发黄土丘陵的事迹。那些年出了名的坎底村,除了络绎不绝前来参观的人群,开现场会的,搞创作的,也有来采写新闻报道的,还有来培训的。在这些人群中其中有我,那是1975年深秋,石梁区在坎底村举办新闻报道骨干培训班,刚高中毕业的我有幸参加了那次培训。三天的培训时间虽短,但让我受益匪浅,次年,我走上了从军路,从此,在新闻道路上一走就是几十年,因为新闻,我三次荣立三等功,因为新闻,我提了干部,新闻伴随了我50年,因此,可以说,坎底是我梦想起飞的地方。
坎底村的事迹凝结着"每天挖山不止"的信念,更见证着"人定胜天"的誓言。50多年过去了,坎底的梯田依然在春风中泛起绿浪,那条盘山的小巨龙仍坚守在山间地头,那两万余株橘树被一次又一次的冰冻雨雪摧残仍枝繁叶茂,唯有那些开山凿石的身影早已化作精神图腾。前些日子,遇到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延生,说起坎底村的往事,他仍记忆犹新,这位“衢州通”打开话匣,便娓娓道来……。让我惊讶的是王主任居然还能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浙江日报》刊登坎底村的那篇长篇通讯的题目。
时过境迁,当年红极一时的坎底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今天,重新拾起那段已渐渐被淡忘的历史,是希望用坎底精神告诉我们:只要信念如磐,便没有翻不过的山;只要脚步铿锵,自会走出通天的坦途。
愿当年浙江日报记者写下的那句“每天挖山不止的坎底人,” 能化作如今乡村振兴路上的新寓言。(吴渭明)
责任编辑:黄开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