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浙江嘉善凭啥吸引高材生 来看硕士们的小城生活

发布时间:2019-03-13 15:44:44 来源:浙江在线

久雨放晴,江南小城柳芽初吐。

嘉善县干窑镇,工业园区一片繁忙景象。宣吉鑫腋下夹着登记表,兜里放着几支笔,一大早就出现在园区门口。这是他的例行踏访日。登记表上,罗列着他已到访过的企业名单,看起来密密麻麻的。园区开门后,他一路小跑到一间数百平方米的厂房门口,摸出手机,给事先约过的企业负责人打电话。

走访企业,招商推介,组织举办科技论坛,夜访联挂村村民……自去年4月离开上海,“跳”进小城嘉善,选择到干窑镇挂职后,忙碌就成了宣吉鑫的工作常态,手机平均每10分钟就要响一次。“来嘉善前,我就做好了吃苦的心理准备。”小伙子语气坚定。

2011年以来,借助毗邻人才高地上海的优势,嘉善实施“菁英汇善计划”,先后5次公开面向社会招聘,选拔高校优秀硕博士研究生进入事业单位工作。8年间,有近500名像宣吉鑫这样的硕博士踏足这座小城。其间,有人离开,有一些人最终选择留下来。目前,有52名硕士研究生留任,进入嘉善各地的党政机关干部队伍,有人还迅速成长为单位的骨干。

硕士们的小城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嘉善的“菁英汇善计划”是否达到了初衷?今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宣吉鑫们”的身上。

工科男宣吉鑫:“什么是‘土地指标’,我弄明白了!”

一支签字笔,一本笔记本,会议室里,端坐着的宣吉鑫,把背脊挺得笔直。他双手交叠摆放,神情有些拘谨,不像来接受采访的,反倒像来谈判的。

上海大学本科毕业、留学法国主修电气工程专业、某知名企业工作3年……这个典型的工科男,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言语却始终不多。“与人打交道,我是不太会的。”聊开后,宣吉鑫坦言道,换工作,是想更多地提升个人能力。

聊深后才发觉,宣吉鑫的这种选择,源自于一种潜在的焦虑感。上一份工作的3年间,朝九晚五发邮件,检查工程设备,打交道最多的是工程师,话题大多围绕“模拟量”“开关量”来展开,轻松却单调、枯燥。论资排辈的晋升机制,也让他失望。他说:“很想改变,看看自己有多少潜能。”

“你觉得小地方能有多少发展空间?”一听说宣吉鑫要到嘉善工作,同在上海工作的女友十分反对。宣吉鑫的爸妈倒没意见,两位老人都是政府公职人员,但也屡次提醒儿子,乡镇工作十分苦累,工作千头万绪不说,“白加黑、五加二”是常事。

宣吉鑫却很坚决,誓要跳出“温水煮青蛙式”的安逸。经历了报名、面试等一系列招聘流程后,宣吉鑫被下派到了干窑镇挂职锻炼。刚入职,他就赶上了一场“硬仗”——干窑镇要举办一场机器人产业高峰论坛,涉及400多名专家和行业领军人参会。

从邀请嘉宾、布置会场、确认流程,到推介演说、接待客商,全过程参与的他笑着回忆说:“人生像开了挂一般。”为邀请专家学者,他至少打出去60多通电话,布置会场到凌晨2时,晚饭都没空吃。

作为干窑镇长生村的联挂干部,一旦晚上有时间,宣吉鑫就见缝插针地夜访农户,了解农村百姓的生活生产。

“阿姨,在屋里哇?”“阿婆,再会哦!”每每夜访农户,宣吉鑫总会努力操着一口不太流利的土话,和农户们套近乎。有时说着说着,连他自己都会笑出声来。原来,他虽是嘉兴人,但在外学习工作多年,乡音早就陌生了。

镇里分管工业的副镇长吕育成在给宣吉鑫布置工作时,经常在普通话和土话之间无缝切换。他说:“你别小看这土话,不少本地企业就认这口乡音,说普通话人家都不爱搭理你。”几个月下来,宣吉鑫深以为然,“我要多加练习,赶紧把乡音拾起来。”

最近,宣吉鑫很有成就感。有家人力资源服务公司要落户干窑机器人小镇。在帮企业办理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的同时,他跑遍了人社、经信、国土等部门。碰巧,部门跑完后,该公司的相关证件也顺利办好了。“刚开始来,什么是‘土地指标’都不知道,现在都弄明白了。”他说,自己很享受这种不断学习和进步的感觉,“变得开朗活跃了很多。”

来到嘉善的8个月,到底成长、收获了多少,或许只有宣吉鑫自己知道。但他这种积极的转变,女友显然看在眼里。“现在她很支持我,哪怕我周末加班也不抱怨,今年,她正考虑要换工作来嘉兴。”宣吉鑫笑得有些得意,“我在这里很有价值感。”

川妹子刘新叶:“嘉善越来越好,我的用武之地越来越大。”

春节回老家前,90后川妹子刘新叶特意买了10份沉甸甸的嘉兴五芳斋粽子。而当初,吸引刘新叶留下的,不只是美食,更有嘉善给出的条件:年薪不低于15万元,住人才公寓,一年后留任就有事业编制。

刘新叶硕士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于去年4月应聘成为嘉善县归侨侨眷联合会的工作人员。此前,她曾在上海一家互联网教育公司工作一年多,负责教研课程设计。在大都市里辛苦打拼,每月付着高额的房租,当看到嘉善的招聘公告时,她心动了:“或许,我能过上另一种生活。”

从嘉善高铁站下来时,刘新叶觉得眼前的景象格外清新:没了钢筋水泥的丛林,多了绿意盎然的田园。站在新单位的门前时,她心中又多少有些忐忑:在这样的小城市里,自己到底能做什么?

“小刘,你知道什么叫‘新侨’吗?”2018年7月的一天,嘉善县侨联主席吴慧春把刘新叶叫到办公室里。这几年,嘉善出国留学的学子逐年增加,他们大多是90后、00后,有的学成回国留在大城市工作,有的还在求学,但都长期背井离乡,不知家乡变化。吴慧春提出,想策划一期新侨返乡活动,希望刘新叶能承担起来:“你有课程设计经验,又是我们队伍里最年轻的,跟新侨们沟通没代沟。”活动当年8月就启动,筹备时间已不足1个月。

刘新叶明白吴慧春的深意:一来让新侨们重新认识家乡,二来吸引流失在外的海归人才回乡发展。可这样的活动从来没办过,怎么吸引新侨们报名呢?她花了近一周时间研究新媒体,制作了一款“海外学子看家乡”的邀请函,背景插图有西塘古镇,有嘉善新城全景,配上思乡的诗句和俏皮的音乐,结果第一天报名者就多达50余人。

1个月后,第一期“海燕归巢”夏令营拉开序幕。在实地走访中国归谷嘉善科技园时,不少学子与科技型企业达成实习意向;几个即将毕业的学子还表示,会向有招聘意向的企业投简历。一位新侨还赋诗一首,称赞这项活动的意义,其中两句让刘新叶印象深刻:“分享交流懂相知,海燕归巢展未来。”

不少犹豫着该不该回来发展的人,也会跟刘新叶私聊。而刘新叶时常现身说法,表明嘉善的发展潜力。她说,2017年,嘉善“菁英汇善计划”共推出16个岗位,但报名者超过360人。她脱颖而出,成功入选。

硬碰硬的数据,或许更有说服力。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公布的“2018年全国投资潜力十强县(市)榜单”,嘉善县首次入选并排名第二位。“嘉善正越变越好,我们的用武之地会越来越大。”刘新叶总是这么说。

什么时候开始爱上嘉善的呢?刘新叶说不清,或许是接待西班牙、牙买加、荷兰等外事考察团期间一次次地用英文推介嘉善时,或许是周末在西塘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惬意漫步时,又或许是品尝那一口鲜甜的爆炒河虾和回味绵长的嘉善黄酒时……

人才聚,则县域兴。嘉善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吴烨评价说,许多和刘新叶一样的人才,散落在嘉善的各个角落,正用自己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这座小城。而他们的到来,也仿佛像一块磁石,起到了以才引才的作用。

仅去年一年,嘉善县就新引育“双千”“双万”高端人才22名、省级海外工程师5名、“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领军人才13名、技能型人才2520名,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两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两家。

化工女于飞燕:“最大的愿望,和归谷一起成长。”

如今,每每站在中国归谷嘉善科技园门口等待考察团时,一头利落短发的于飞燕,就会盯着大石头上朱红的“归谷”二字陷入回忆,她身后的企业大楼鳞次栉比,间或小桥流水,绿意盎然。

2011年6月,第一声桩基打响,一个重点承接海归人才创新创业的崭新平台在嘉善崛起,定位电子信息、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前沿产业领域。这年8月,于飞燕作为首批来善应聘的研究生,第一次听说它的名字:归谷。

初闻归谷之名,于飞燕倍感亲切。“‘归’有归家之意。”于飞燕老家在江苏,2011年正在杭州读研究生,毕业在即,本想留在杭州发展,可一听这名字她又止不住好奇:美国硅谷名声在外,嘉善的归谷会不会也是这样一个高大上的存在。

一上班,她傻眼了。彼时的归谷园区刚刚奠基开工建设,选址在一片刚被腾退的老工业区上,满地杂草砖头。没有高科技企业,更没有高楼,放眼望去一片荒芜。园区工作人员只有三五人,被安排到了所属街道的临时办公室。

旁人可能会打退堂鼓,但于飞燕是个倔脾气。园区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双招双引的工作很快被提上日程,于飞燕开始频繁来往于全国各地驻点招商。她逼着自己适应新工作,这头,忙着毕业论文和答辩,那头,算着工程日期,飞往全国各地找项目。印象最深的一次,她毕业论文答辩的当口正赶上嘉善要办一个人才论坛,答辩一结束她就连夜飞往北京,一个人在首都机场守了一夜,第二天才按时接上了去嘉善参加活动的专家学者。

困难远不止此。于飞燕学的是化工,只懂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每次去拜访客商,我连嘴都张不开。”她坦言。成长没有捷径。她跟着几任“老招商”走访,站在后头学谈判技巧。每晚抽出两小时恶补专业术语,经济类的专业书籍在办公桌上堆了两大叠,她埋首于此常不见人影。于飞燕拿出钻研试剂的劲儿学招商,其间她又被派到北京中关村留创园协会、上海自贸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全国多地挂职学习。

7年历练,于飞燕成了中国归谷嘉善科技园区办公室主任,去年她还被评为了2018年度嘉善好干部。每年她手里掌握的项目信息有上百个,如今在国内“海归圈”里她也小有名气,她笑着调侃自己:“都说嘉善有个飞燕,不少拜访过的客商开车路过嘉善大云的高速口,就会给我打电话。”

归谷也在成长。去年,以归谷园区为核心的嘉善归谷智造小镇成功入选全省首批高新技术特色小镇,入驻科技型企业高达38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1家,拥有国家级高端人才38名,省级高端人才16名,市级领军人才33名,俨然成了嘉善的创新创业高地。

成长还在继续。见证归谷成长的于飞燕,并没有迎来她与归谷的“七年之痒”,却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每晚至少学习一小时,最近她学起了英语。归谷的小镇会客厅建成后,于飞燕成了展厅里的讲解员,她手中的接待任务也“水涨船高”,平均每年要接待各类考察团队560批次,每两天就有3次接待任务。她笑着说:“归谷名气越来越大,以后指不定得双语接待了。”

今年,归谷即将启动与同济大学合作的同济未来小镇、水乡归谷等新项目。如今拨通于飞燕电话,铃声变成了“欢迎致电新一代海归圆梦工厂”。现在,再问她有啥梦想,她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要继续和归谷一起成长。”

责任编辑:焦文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