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发布时间:2019-03-15 09:49:05 来源:中国报道网

作者:周德文

2018年,在国家持续推动供给侧改革,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三去一降一补政策,不再以GDP增速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以来,加之国际经济环境恶化,中国经济继续下行,GDP增速降至6.6%的新低,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民营企业债务危机再次出现,而且已经蔓延到了部分大企业及上市公司。

2019年,国家继续推动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中美贸易战的负面影响将逐渐凸现,中国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预计会有大量民营企业出现经营危机,甚至破产倒闭的风险,中国民营经济形势严峻,集中精力优化国内营商环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引导和推动民营企业焕发蓬勃生机已经成为当前刻不容缓,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民营企业危机的根源及其对营商环境的内在要求

在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过程中,必然有一大批企业出现经营危机甚至被淘汰出局。

企业出现经营危机,有的是因为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低下,或者处在高耗能、粗放型生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行业领域,这类企业出问题属于正常的优胜劣汰。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质地非常优良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也面临了暂时的经营困境,寻求不到资金支持和资源对接,无力实施企业升级改造,甚至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

民营企业出现经营危机,本质上是企业的生产效能和市场需求不匹配所产生的矛盾,实践中往往表现为两种情形,其一是由于技术及成本原因导致传统市场萎缩或消失,其二则是引进新项目或技改项目的资金短缺问题,这两类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最终会发展为企业的债务危机和资金链断裂风险,这些问题如果无法进行有效化解,则企业将面临迅速陷入生产经营停顿,破产倒闭的经营危机之中。

单个民营企业出现经营危机之后,会通过企业联保互保机制和民间借贷市场波动进一步放大风险,进而传导至存在借贷担保关联的成片企业当中,最终出现民营企业的群体性经营投资失败和民间融资体系的崩溃。

民营企业危机根源包括生产经营和债务负担两个因素,而生产经营和债务负担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问题,生产经营出现问题会导致债务危机出现,而债务负担过重或突然出现担保债务危机,又会迅速引发企业的生产经营停顿等危机。

由此可见,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核心思路或出发点也应该是这两个方面,一是看是否能有效提高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其二则是能否为企业建立一个友好正向的金融环境。

而在建设友好正向的金融环境层面,还存在了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及控制问题,商业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中小民营企业,也的确存在了中小民营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及流程不完善,存在联保互保等难以识别的信贷陷阱等问题,这些问题也需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进行有效解决。

重磅政策出台,有效改善了营商环境

为了优化国内营商环境,激发微观经营主体活力,国家提出了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步伐,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的总体思路。

近几年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例如连续减免企业税费负担,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推行“证照分离”、“多照合一”改革,压缩企业商标注册周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倡“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等措施。

近期,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金融服务民企18条纲领意见,包括加快民企首发与再融资审核提速,实施差别化货币信贷支持民企,服务民企作为中小银行发行股票的考量因素,研究取消保险资金股权投资行业范围限制等多项重大政策,政策力度之大,为近年来所罕见。

国家提出的有关总体思路,出台的金融服务民企纲领意见,以及有关为企业减免税费负担,提供便利服务的具体措施,可以说是一次巨大进步,统一了优化营商环境、激活微观主体活力的方向,切实提高了营商环境的硬件部分,而营商环境的软件部分也得到了较大改善,为民营企业焕发蓬勃生机,实现长效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的补充建议

为了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中央已经出台了具体政策,或者已经指出了明确思路,进行了详细规划的,这里不进行过多探讨,本文主要提供一些补充性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树立从企业危机根源出发,探索营商环境优化措施的思路

民营企业出现危机,往往表现为债务危机和资金链断裂,其原因除了以往的金融信贷环境对民营企业支持不到位之外,也有企业自身经营能力方面的原因,改善金融信贷环境实际上更多的是治标,如何引导企业练好内功,或者帮助企业对接资源,这是长效解决企业危机的治本之道。

(二)从体系建设上提升银行对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积极主动性

中央近期出台的《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把服务民营企业作为中小银行发行股票的考量因素,并对服务企业的数量和信贷质量进行考核,这个措施实质上是对希望上市的中小商业银行设立了信贷支持民营企业的硬指标。

针对这一条措施,还需要有致力于促使中小商业银行积极主动向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配套方案出台,才能更为完善。毕竟,面向民营企业积极主动提供信贷支持和为了完成指标任务而发放贷款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三)鼓励政府及社会组织帮助企业搭建资源对接平台

对于很多民营企业而言,其在市场渠道拓展, 国际市场拓展方面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企业更有为原有产品或新产品寻找市场渠道的强烈需求,这个时候,通过政府或社会组织为企业搭建外向的资源对接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对于很多中小民营企业而言,实施企业转型,,重新进行企业定位,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实践表明,有一部分企业正是在实施升级改造的项目过程中遇到困难而轰然倒下的。

(四)研究成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的可行性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台湾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简称信保基金),为质地优良,但缺乏担保抵押品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保证,帮助其成功获得资金支持。

台湾成立信保基金的方式当前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信保基金并非盈利机构,资金主要来源慈善捐助,因而实际上是长期亏损的,但信保基金的存在,切实解决了商业银行不愿意向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的局面,有利于调动银行的积极主动性。

需要思考的是,中国大陆的经济体量远大于当初的台湾,是设立全国性的信保基金,还是在各个省市成立省市一级的信保基金,以及信保基金的资金来源,这些都需要去探索。

(五)完善企业资信评级制度,鼓励开展中小民营企业资信评级

企业的资信评级是其开展向外融资行为的重要参照指标,应鼓励国内及国际资信评级机构开展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资信评级活动。中小民营企业获得资信评级的积极意义在于,对于一些质地优良,生产经营正常的中小民营企业,有利于其在企业尚未出现隐患之时,凭借优良的资信评级,可以有效获得市场化的融资及信贷支持,尽早步入快速发展之路。针对中小民营企业开展资信评级,也有利于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尽快与国际接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从制度和流程上避免导致企业危机出现的隐患的滋生。

(六)针对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方式,建立有效的监控防范机制

用市场化机制来配置资源,毫无疑问有利于提高国内生产要素的效率,但在我国的经济实践中,每当出现新的行业热点领域时,特别是有国家政策规划扶持的领域,往往会引发产业界的一窝蜂上马新项目,结果往往迅速会出现相关领域的项目或产能过剩,热点过后,又是很多上马此类项目企业出现危机,从这个角度讲,用市场化机制来配置资源并非灵丹妙药,传统计划经济机制配置资源的方式更是存在了诸多弊病。

如何对市场化机制配置资源进行监督和控制,比如针对热点行业领域,建立初期放开,发展期密切观察,中期实施监控,后期防范风险的机制,这些都需要进行摸索,也是行业主管部门需要去深入思考的问题。

 

(作者为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产融经济研究院院长、浙江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会长)

责任编辑:钟报国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