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环保

湖州PM2.5今年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发布时间:2019-10-14 14:06:44 推广 来源: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10月14日讯“蓝天保卫战”,浙江何处最难“打”?答案是浙北。

一直以来,全省的治气作战图上都是“北红南绿”——杭湖嘉绍一直插着象征PM2.5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红旗,其他地市则是一片绿旗。

转机出现在今年。1月至8月,湖州PM2.5平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35微克/立方米的国家二级标准,排名全省第四,湖州也成为环太湖地区天最蓝的城市。

浙北地区终于飘起了绿旗,而这面绿旗,恰恰在浙江治气最难的“北大门”湖州升起。要知道5年前,湖州还是全省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

“湖州空气质量达标,改变了浙江的治气格局,也为浙北更多地区提供了借鉴。”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大气处副处长王雷表示。

由红变绿 治气不易

站在湖州市长兴县太湖街道新塘码头,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太湖,渔船影影绰绰,阵风习习而至,这里已接近浙江省的最北端。

“湖州的空气质量多年以来一直是全省的一块洼地,其重要原因便是地理位置。”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浙江省空气质量受北方输入性污染影响较大,只需一阵风,北方的大气污染物便会一路南下,直达浙江。湖州作为浙江的“北大门”,自然首当其冲。

“如果污染物在到达湖州前能够受到地形的阻挡,影响也不至于如此之大。但湖不像山,不仅起不到阻拦的作用,湖面上顺畅的气流还成了污染物的‘冲浪板’。加之湖州西部和南部地势较高,又让污染物难以扩散。”

外因如是,内因也堪忧。湖州作为浙江重要的传统产业集聚区,域内占比较大的水泥、建材、印染、化纤、家具制造等产业都是污染大户。

“空气质量不佳一直是湖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 湖州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生态文明建设处处长顾鑫昀说,2003年以来,“811”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治气行动相继展开,但湖州只能勉强跟上全省步调。尽管空气质量逐年改善,但后位的排名依然让这座城市有些尴尬。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7年,湖州的空气质量始终排在全省后两位。

不过,前段时间,记者再次来到湖州市生态环境局时,却发现墙上的地图上,湖州全域都插上了小绿旗。这一面面小绿旗,表明当地当月PM2.5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35微克/立方米),这是空气质量等级为优的一个重要指标。

上下同心 打出重拳

湖州全域“复蓝”是如何做到的?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安吉县递铺街道。

“半年前,我们的排位是全市倒数第三,今年4月上半月和5月上半月的排名也不尽如人意,一度被县领导约谈。”街道相关负责人刘向葵告诉记者,去年年底,湖州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每半个月对所有乡镇(街道)的PM2.5浓度及空气优良率进行排名,对排名后3位且PM2.5浓度高于35微克/立方米的乡镇(街道)分管领导,进行约谈、问责,如果连续三次末位垫底,乡镇(街道)负责人也要被问责。

半年来,为改善空气质量,递铺街道强化预测监管追责手段,对可能出现的污染天气进行提前预防和管控。并将街道划分为十个环境网格区块,聘任了53名综合网格员和9名二级大气网格监管员,加强一线大气污染防治巡查和监管力量,辖区空气质量稳步提升。经过半年治理,递铺街道PM2.5浓度、空气优良率已位居全市前列,刘向葵的脸上也渐渐露出了笑容。“湖州域内74个乡镇街道全部设立了空气自动监测站,实现了PM2.5和臭氧指标监测全覆盖。”刘向葵告诉记者。

除了由下至上从乡镇(街道)抓起,湖州还自上而下由市长牵头,每半月召开一次污染防治攻坚例会。今年的机构改革,湖州更是在全省率先设立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

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重点区域于2019年年底前完成“散乱污”整治。在此之前,湖州治气已打出了优化产业结构这一记重拳。

木业是湖州南浔区的主要产业之一,家庭作坊曾遍布街头巷尾,成为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车停在街上,不出半小时,就蒙上一层灰。”南浔区旧馆镇居民宋云生回忆说。2017年,南浔开启木业行业环境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共淘汰“散乱污”木业企业3000余家,淘汰小锅炉2600余台。截至今年6月,湖州市列入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的“散乱污”企业已全面完成整治验收,比国家规定整改期限提前半年。

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德清分局则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发出“德清智慧环保”平台。智慧平台囊括了企业污染防治、建设项目环评、环境信访、监察执法、行政处罚等多项数据,成为当地大气治理的“最强大脑”。

创新模式 突破瓶颈

2018年,浙江全省11个设区市PM2.5平均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8%。彼时就有专家指出,浙江的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61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4微克/立方米,效果很明显,但PM2.5平均浓度到了30微克/立方米左右,大气治理很可能出现瓶颈。

“空气质量较好的地区较难实现再提升,浙江的空气质量要想更上一层楼,必须把重点放在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地方,要在杭湖嘉绍发力。”王雷告诉记者,湖州的治气成效意味着,浙江找到了突破瓶颈的有效方法。

2018年初,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大气所的技术团队从杭州出发赶往湖州,一行6人将在湖州驻点一年,开展湖州大气污染防治实效驻点跟踪评估,强化夏秋季臭氧及冬季PM2.5空气质量保障,提供涉气行业整治提升方案等一系列空气质量保障技术支撑服务,协助湖州实现2018年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2018年1月,原湖州市环境环保局(现湖州市生态环境局)与浙江省环科院大气所签订湖州市蓝天保卫战跟踪研究(2018年度)战略合作协议,开启大气治理定点帮扶试点,旨在探索大气治理新模式,并向全省其他空气质量较差的地市推广。“如果这次合作帮扶能够解决湖州的问题,就将为整个浙北地区的空气质量改善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省环科院大气所所长吴建说。

一年时间内,环科院技术团队配合湖州编制了《湖州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湖州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及湖州市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重点行业整治规范等。2018年,湖州市区PM2.5平均浓度36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4.3%,较2013年下降51.4%,全省排名第四。“湖州交出的治气成绩单,说明此次帮扶机制是长效的,治气成果是可延续的。”吴建表示,目前环科院大气所对湖州的定点帮扶仍在继续,旨在进一步提升湖州空气质量,优化治气模式。

据了解,“湖州模式”正逐渐向其他地市普及,今年5月,环科院大气所技术团队已进驻绍兴。

“治气门槛只会越来越高,空气质量的改善并不会以此为终点。”湖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治理将成为湖州接下来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点工作。自今年5月起,湖州市已委托省环科院制定化纤、电机、化工、家具、化纤、机械涂装等14个涉VOCs高排放重点行业污染整治提升标准,并着手制定《关于助力湖州市高质量绿色发展 支持引导使用低VOCs含量原料的十条意见》。

责任编辑:焦文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