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咣——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在安徽黄山脚下的西递村,直至今天,每到入夜,打更的铜锣声依然还会荡开在村间小巷。
打更是中国古代夜间的报时工作,兼顾巡夜和维持治安。随着时代发展,“更夫”这个职业早已淡出人们的记忆。但在西递村,至今仍然活跃着一支自发组织的义务打更队。
“防火可是村子里的头等大事!”西递村义务打更队队长黄煜说,在这个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小村子里,至今还完整保存着200多幢徽派古民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村庄历经岁月洗礼,之所以依然能保留下来大量成片的木质古建筑,自明清起就由村民自发组织、代代传承下来的打更制度发挥了很大作用。
无论风霜雨雪,每到夜里11点至深夜2点,打更人都会准时出更巡逻,提醒村民注意夜间安全。西递村共99条巷子,打更路线也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打更队员一手端着手电筒,一手敲着挂在腕上的铜锣,一边敲一边喊,把村里的每一条小巷巡遍要走上近2个小时。
巡更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年纪大些的打更队员还记得,过去村民在晚上用的是葵花秆扎的火把,溅落的火星是木质民居的“心腹大患”。如今条件好了,打更队员们在巡更时,仍然要留意哪家的柴火堆离炉灶太近了,哪家的孩子偷偷玩火了,哪家的杂物把通道堵塞了……几十年来,打更队员辛苦付出,光是敲坏的锣就有30余面,平均不到两年就要敲破一面。
打更队员的责任并不仅仅是防火。今年6月的一天,雨下得特别大。晚上,打更队员卢慧中按惯例到村里巡更。凌晨两点左右,卢慧中突然发现,流过村里的小溪上竟然“漂”下来了一只冰箱。他急忙用手电四下探照情况,发现往常平静的溪水已经淹过桥面,各类被冲倒的电动车、家电等堵塞了河道,水越涨越高。
“洪水来了!”卢慧中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叫醒河道沿岸的村民,并向村里报告。很快,镇里、县里都派人前来帮助疏散。事后,村里的老人说:“60多年从没见过这么大的汛情,连路上的青石板都被掀了起来,但没有一个人伤亡。多亏有这么一支打更队。”
作为自发组织的义务打更队,他们中间有农民、有商贩、有保洁员,还有村干部,都是从20岁到60多岁年龄不等的本村人。
黄煜说,如今,这支民间队伍与消防部门保持着密切的配合,“通过专群结合、群防群治,不仅保护了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守护西递村的平安。”
责任编辑:文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