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建明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近日来,母亲的身影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随之往昔历历在目,好像就是昨天发生的事儿。
可是母亲离去已经半年了——尽管这个事实我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
越是刻意控制自己不去想这件事,对母亲的思念就愈发强烈。最终悲痛如同决堤的海水般将我淹没,心中情感终究无法抑制,久久不能释怀。
母亲年过八旬,生离死别终究要来。我年少时曾认为人终有一死,生老病死也不过是万事万物不变的规律罢了,如今年近花甲,按理说早已看淡了生死,可是直到母亲离去的那一刻,痛彻心扉的切肤之痛才让我明白,丧亲之痛是久久不能平静。
想到这些,关于母亲的那些弥足珍贵的回忆,也一件一件涌上心头。
(一)
在母亲的最后几年时光里,我已回杭工作。只要时间允许,我总是会多陪陪母亲。尤其是母亲临终前的十多天里,恰逢国庆长假,我才得以送母亲最后一程,即便如此,也难以减轻我内心对以前陪母亲太少的愧疚!
跟母亲相处的这段时光,我开始渐渐意识到中国的老年人境遇有多难。
古时那些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在晚年时常常会陷入和子女的争斗纠纷,即使中国古代社会素来强调以孝治天下,因皇权斗争父王被软禁至死甚至子弑父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绝,更遑论普通百姓了。
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是否老年人的境况也有极大的改善呢?
这个答案并不尽如人意。以我平时的观察,许多人对老年人的悲苦并不了解,甚至对自家的老人也少有关心。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将极大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形态和走向。这次新冠病毒受到重创、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几乎都是老龄化程度高的国家。
就拿母亲来说,在外人看来,母亲晚年子孙满堂、生活安逸。母亲长年做小本生意,并不需要子女供养;她一生善良,从不与人争执,自然也没有什么矛盾;母亲一人独住,完全不会因婆媳关系受气。即使是临终时,母亲依旧神态安详,甚至没有遗言。
可是回顾陪同母亲最后的几年时光尤其是母亲离开人世间的十多天,我还是要扪心自问:我真的对母亲尽心尽孝了吗?我真的体味母亲的悲苦了吗?我真的了解并满足母亲的遗愿了吗?
为人子女,耗尽一生,也难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我只知道母亲是我这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人。
(二)
在中国,养老的问题一直很严峻。
从道德感情层面来讲,我认为养老首先要关注老年人养老的经济来源。尽管改革开放以来,老年人的收入已大大提高,在沿海发达省份有相当部分农村老人可以购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更不用说城镇干部职工退休后的养老保障了。
尽管如此,老年人养老仍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很多人觉得只有那些生活自理能力有困难、需要他人照顾的老年人,才需要养老。这也不尽然。就拿有退休保障并且有子女的老年人来说,俗话说“养儿防老”,既然自己又有社保又有子女,养老应该没有多大问题。
可是如果子女在外地工作或者国外定居,这两种情况有子女与没有子女差别不大,基本帮不上忙,在国外定居尤甚。就算子女在附近居住,这种情况也得看距离远近、交通是否方便。实际上真有紧急情况尤其是突发疾病基本派不上用场。有些老人选择与子女在一起居住,但这可能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毕竟随着核心家庭的大幅度增加,几代同堂早已成往事。家庭矛盾、婆媳关系、代沟差异等,都使得老年人也不愿与子女同住。加上核心家庭夫妻两人都要上班,还要扶养子女,照顾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当然不排除确有一部分子女非常孝顺,担负起照顾的职责。可以但并不可行。原因在于,人到老年一般都有慢性病,生活难以完全自理甚至完全不能自理,有些大小便都已失禁,尤其是老年人生理体症时有变化,如不及时诊疗容易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发生生命危险。
子女一般都有工作,不可能时时在侧。即使立即停止工作赶回家中送医就诊,老年人已受尽痛苦。即使子女是医生,也不可行。因为家里毕竟不是医院,缺医少药,没有检验仪器、抢救设备。况且从医的毕竟是少数。
这么看来,没有子女的家庭包括失独家庭其实和有子女但照顾不周的家庭,差别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三)
为了解决老人养老的问题,我家曾尝试了两个办法:一是雇保姆,二是进养老院。
雇保姆最大的难题是保姆难选。虽然不排除有素质好的保姆,但保姆毕竟不是子女且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护理和医疗知识。如果保姆素质好,对于健康状况稳定的老人,请保姆也是较为可行的办法。因而,有不少专家主张居家养老。
如果身体健康、生活能够自理,居家养老当然可行。估计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肯定居多。对那些富有的老年人来讲,以金钱购买养老服务几乎不需要任何犹豫。
但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疾病的增多,居家养老越来越显得不近情理,反倒是进养老院几乎成了唯一选择。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建议有关方面要落实好养老方面的社会保障,要像就业、教育、医疗事业一样对待养老事业,未雨绸缪、提前谋划、加大投入。如果仅仅把养老当作赚钱的产业,吃苦头的一定是老年人。
但无论是雇保姆还是进养老院都需要钱,如果退休工资高,自然负担的起。但可以肯定的是,能进养老院的是少数。
我母亲十几年前花3万多元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每月大概可以领到1700元。估计能达到这样保障水平的也就京津沪和少数沿海发达省份。但目前杭州地区养老院3人及以上一间每月至少3500元,2人一间每月至少4500元(主要包括老人的吃住医,其它开销仍须自负),费用高出社保收入太多。曾有同乡说,他70多岁在农村老家的母亲光存款就有10多万,他感觉他母亲很富有。我给他算了一笔账:10多万在养老院最多只能住三年。不能进养老院的老人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农村加上城镇到底有多少老人真正进养老院养老呢?
尽管现在思想观念不断进步,能进养老院养老已经成为许多老年人的期盼。但往往受限于于子女经济条件和思想境界各有高低。呢?
同样,在养老问题上,很多老人是有很多子女,但几个子女只要其中一个不愿负担,事情就可能办不成。即使其中一个子女愿意单独承担,也不容易办成。因为老人是所有子女共同的老人,只要其中一个子女不同意就很难办。碰到这种情况,很多人主张走司法渠道。我曾到一个以孝著称的乡镇调研,当地的同志讲:数十年来全乡没有发生过一起因子女不孝而导致父母提出控告的案件。
天底下有几个父母愿意控告子女呢?因养老引起子女纠纷,老人往往会非常悲哀自责。前几年,我母亲所在的养老院有一个80多岁的老奶奶因2个儿子为养老负担屡起纠纷而几度割碗自尽。老人的悲苦子女知道吗?有的虽然出了一点钱,平时就很少去探望,即使去了也是匆匆而到匆匆而离。有的甚至把探望变成了恩赐。最鄙视的就是那些“自豪感”满满或满口“仁义孝道”但不肯在父母那里有丝毫奉献的孙子。凡是对父母不尽孝道的都不可交。你想:连生养的父母都不肯付出,他会对旁人有任何付出吗?即使有所付出,也必有所图!
按理说,老人一生辛劳,子女应该竭尽孝顺才是正理。道理虽然如此,但子女也有子女的难处:下一代的教育婚嫁、沉重的房贷压力、严酷的就业竞争,压在他们身上,他们也不好过。有不少家庭,老人的养老问题很容易成为矛盾的导火索。即使看起来子女很有出息的,仍有可能发生矛盾。
(四)
老人即使万幸进了养老院,养老问题却仍不能掉以轻心。
先说医疗,我母亲所在的养老院可以算得上“医养护一体”,而且养老院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公费医疗全部承担,母亲因肝硬化服用的药也由养老院从外面购入再纳入医保。这对老人和养老院都是利好。医疗护理是养老院的主要收入来源,其它吃住包括陪护肯定要亏。估计大多数养老院能维持就不错了,能赢利的不会很多。我母亲所在的养老院医生护士众多,服务不错,至少比大部分三甲医院要好。
但养老院只能承担普通疾病的诊疗和日常的护理。像我母亲长年患有肝硬化的重病,还得依靠三甲医院,养老院起的作用有限。因此,那种以为进了养老院就万事大吉的想法甚至一推了之是大错特错。我曾日日告诫母亲千万不要跌倒摔跤,但母亲最终还是跌倒在老年人最容易跌倒但也是最不能跌倒的髋骨部位。
我始终忘不了母亲摔倒后痛哭的样子,也许是因为她也知道这是对她生命的最后一击吧。照顾我母亲的护工也因为担心家属追究医院责任哭了起来。曾有老人骨折家属向养老院追索7万多元赔偿。但是母亲如果不到养老院,不知要吃多少苦头。所以我们对养老院已经感恩不尽,自然不会有无理索赔这样的念头。
有天晚上看中央电视台2台谈话栏目,讲到如何防止老年人跌倒的种种防护措施,我深感惭愧而自责。的确,养老院的墙壁上都安装了扶手,且有保姆在旁。但母亲是从沙发椅子上站起来瞬间摔倒的,子女都不在身旁。如何避免呢?如果我早一点知道,就会叮嘱母亲一定要扶着椅子慢慢地站立起来。所以如何防止老年人跌倒始终是萦绕我心头的疑问。母亲临终前的髋关节骨折成了我一生的痛。这说明光有孝心是远远不够的。希望这方面的专家多提良策。
再讲护理。母亲尚能做到生活自理,一年多时间养老院换了5,6个保姆。有的是家里有农事,有的是嫌工资太低,经常更换。保姆大多来自农村,基本没有护理知识,个别甚至以虐待老人来索取额外报酬。母亲生性善良,能忍则忍。老年人的悲苦只有老年人自己知道。但子女如果多尽孝心、经常探望、恩惠护工,老人的待遇总会有所改善。
至于饮食方面,养老院自然比不得家里。但老年人味觉迟钝,母亲长年患有肝硬化,加上养老院总是烧煮坚硬的米饭,自然少有胃口。多次指出仍无改变,原因是大部分护工都喜好硬一点的米饭。老年人缺少营养,加上长年疾病,身体必然趋于虚弱,成为跌倒摔倒的源头。我虽常常买些松软的蛋塔、蛋糕等,但母亲吃的不多。有些地方办了一些老年食堂,谓之德政,但也不必津津乐道、誉之过高,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且不说饭菜营养如何、是否可口。老年人大多腿脚不便(人老腿先老),能否送饭浮桥上门?志愿者送饭上门能否持久?冬天如何防止饭菜变冷?等等。最主要的是老年人味觉迟钝且口味、喜好各不相同。有多少人观察过老人到底吃完了没有?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脚趾头知道,有没有胃口只有老年人知道。他不说不等于他就有胃口。
老年人心里很清楚自己是弱势群体,总会顾全大局忍辱负重,所以我们整个社会更应该多关心他们的心理想法。人都有精神需求,老年人尤甚。孤独、害怕孤独是老年人的普遍心态。现在养老院都有电视机,但年老视力都有衰退,难以长期观看。母亲最喜欢的是越剧,我买了收音机和视频机,给母亲带来不少欢愉。当然,老人最期盼的是子女探望,但子女都忙啊。我每次双休日去探望,母亲早已翘首以待。
本文也只是通过回忆母亲生命中最后一段养老生活,为各位提供一个参考借鉴的经验,希望天下做子女的一定要知道老人的悲苦!
每个人都会老去,也注定会到自己也面临养老境遇的时候。加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某种程度讲,一代比一代更孤独。只有体会到了父母的不容易,才懂得“子欲孝而亲不待”!尽孝要趁早,越早越善,多多益善,否则一定会抱憾终生。
不要等到至亲离去那一刻才悲痛欲绝,后悔自己之前做得有多糟糕。
母亲走了,再也看不见她的音容笑貌,更不能尽孝。我无时无刻不想念母亲,又会时时陷于悲痛,“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不绝期”!(作者系浙江中华文化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浙江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会第一常务副会长)
责任编辑:焦峰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