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夏向阳 报道 通讯员 邢蓓琳)营商环境一流,绿树成荫花卉成海;橙色背影温暖,文明实践行稳致远。如今,眼前的这一切都成为上海静安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时代缩影。一直以来,静安区始终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作为提升城区综合竞争力和市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抓手,于“润物细无声”中让文明的种子在市民心中扎根,在街巷、楼宇、居民区勃发,传递直抵人心的温暖,激发更多向上、向善、向美力量,催开最美的文明之花。
据介绍,始发于去年年底的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国国民经济和生活遭受到严重冲击,不论是驰援千里之外的武汉,还是倾己之力守护上海,广大静安人都冲锋在前,汇聚起最温暖的战斗力量。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吴瑞珅是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护士长。进入武汉金银潭医院南三病区后,为了减少防护物资的损耗,她在工作期间不喝一口水。一个班次下来,身上的衣服几乎都被汗水浸透了。还有更多的值守在上海城市、社区等社会面防疫的第一线的静安人,共同织起防疫的“安全结界”。
不仅是陆路“北大门”,在虹桥、浦东两大机场,同样坚守着一群全副武装的“大白”。不论是“60后”的老前辈,还是“80后”“90后”的小年轻,从穿戴上N95口罩、护目镜、防护服这一整套工作装备的那一刻开始,大家就成为战友,只为把“欢迎回家”的温暖送到每一位返回静安旅客的心头。同样,一级战备状态也出现在社区,静安全区14个街镇,每天发动2500名以上社区疫情防控志愿者,在家门口值守,筑起一堵社区安全防护墙。陕北居民区青年社工沈怡敏因为一张配有文字“这是一位居委干部的手,敲门敲的”的照片变成社区“网红”。照片中的手,不仅手指关节红肿,而且还有多处破皮。这只手的主人正是沈怡敏。敲门还把手敲破?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确是事实。
疫情“大考”是静安文明实践的最好“试金石”,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最生动的教材。在静安精神文明系统新媒体平台“文明静安”微信公众号上,《抗击疫情,静安招募志愿者预报名》招募贴、写有静安所有志愿服务中心联系人联系方式,畅通志愿者报名渠道的《倡议书》一经发出,就得到了众多有志参加抗疫志愿服务的志愿者的关注。“文明静安”微信公众号不仅发布权威准确的近180条与疫情相关信息,还不间断普及防疫知识,报道战“疫”资讯,宣传防疫典型,推动市民疫情防控意识提升。
文明是对心灵的润养,也是温暖、汇聚民心的人文关怀。静安的精神文明创建之路一直就是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更通过大力弘扬“节”文化、“德”文化、“信”文化,让群众心生暖意、心情舒畅。静安是多彩的,最耀眼的莫过于那一抹鲜红。区内99处红色革命遗迹,记录着革命的荣光,也将深厚的红色基因融入静安的城市血脉。静安美,美在一流的城区风貌和人文积淀,更美在静安居民的文明素养。通过开展市民修身行动,让修身理念进学校场馆、进社区家庭、进市民生活,将星星点点的文明微光最终聚合成为向上、向善、向美的“文明风尚”,有力的推动了城区文明程度“水涨船高”。
责任编辑:文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