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碧波展浪的的艺术人生

发布时间:2020-05-28 14:02:1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徐兵 报道 通讯员 桂竹寒)在重庆巴南区的狮子山上,有一座沉静得像桃花源般的山庄。走过蜿蜒的山路尽头,迎面可见一座飞天仙女的雕塑,她神圣典雅,似于古老中国的神话故事里脱颖而出,仿佛向世人叙述着难以言传的人世间的美,和艺术魅力——这座雕塑作品的创作者,便是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江碧波先生。外人眼里的这座庄园,其实是她那规模宏大的艺术工作室。

第一个廿年:好奇求知,吃苦耐劳

四川美院时期的江碧波

江碧波是个幸运儿,她虽然出生于战火纷飞的民国二十八年(1939),但是她诞生于一个艺术世家,书香门第。她父亲就是个漫画家,而且还是个版画家。受家庭与父亲的影响,懂事之后的江碧波颇为决绝地步父亲之后尘,同样选择艰难的艺术道路。尽管父亲给她打过预防针,并明确告诉她,艺术道路不是一般人能够走通的,不光要天赋,在整个追求过程中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但是,江碧波痴心难改,她感觉自己早就被艺术之神缪斯所俘获。

从功成名就的当下,再回头去看最初的历程,艺术起步与萌生、发展的第一个20年,江碧波教授给出的总结大致是八个字:好奇求知,吃苦耐劳。

天赋与灵性都是有的,但如果过于自恃与志得意满,其结果必然是夭折。从来没有一个艺术家能够轻轻松松地创作出价值斐然的艺术作品,所以从青葱少女时代的江碧波,她的认识就是清醒的。倘若年轻都不肯吃苦,未来怎么可能有成就?二十出头在四川美术学院求学期间,在好奇心与求知欲驱动下,江碧波吃苦耐劳,打下了一个绘画艺术家该积累的所有艺术地基。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精力弥漫的作家和作者,才能生出‘力’的艺术来。”此话对她的影响颇为深刻。在大学时代反反复复的艺术训练中,她逐渐体会到,如何用笔,如果用刀,又如何将自己的创作情绪,投射到自己所理解的世间万物中去,然后又能在创作中表现出来。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她像极了一位练武者,全情投入,始终坚持每天练习。“只有真正下了苦功夫,才能进步”——这既是她的心得,也是她的切身体悟。所以,当年轻的90后创作者希望这位30后老艺术家赠予几句艺术创作经验之谈时,她也就风轻云淡地说,“耐得住,吃得苦”。明面上的道理总是简单的,但是倘若放置于日常生活去践行,却是难上加难。

“青年那会儿搞创作的时候,常常一整天坐定一个地方,不再挪动。饿了,啃馒头,有时候水也不喝。因为感觉不到累,感觉不到渴,因为沉浸到艺术里面去了。艺术的魅力就有这么大。”江碧波笑着说。

也就是靠这样的一股韧劲,以及内心对艺术的热爱,她从一个知之不多的懵懂女孩,成长为一位年轻的艺术家,专业范畴涉水粉画、水墨画、版画以及雕塑等诸多领域,使一个充满有着远大抱负的女孩的梦想,像花儿一样绽放了出来。

第二个廿年:我对国家有责任

江碧波经历民国,又从旧社会走进新中国,立志成为艺术家的过程中,又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荡。外界的各种变动,都没有改写她的志业与追求。“文革”结束之后,江碧波作为四川美院版画系副主任和授课教师,又重新回到了课堂。蓦然回首,已年至不惑。在新的时空节点上,江碧波开始深入思考艺术创作的价值。奉献与责任,成了这个时期的艺术主题。

1984-1987年的三年间,她作为四川的艺术家代表,走出了国门,先后走访了欧美等诸多城市,进行交流与学习。一个走不出国门的艺术家的创作,是不够全面的,尤其是版画艺术家,溯源之旅其实也是在寻找自我价值的过程。

在国外交流期间,有机构曾邀请她留下来发展。毕竟,艺术没有国界。但是,她没有那样选择。艺术家有国界,在江碧波的内心深处,那些源远流长的中国神话故事以及五千年历史积淀中蕴藏着的那些丰富养分与艺术矿物质在呼唤她,她岂能失之不顾,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故土的一片森林。

“我接受父母的教诲,社会的滋养,以及国家的培养,我当然要回报给祖国。”江碧波这么表达。她知道,她的艺术只有扎根在华夏大地,才能枝繁叶茂。

第三个廿年:永不为晚

1987年多伦多个展

俗话说“不精一艺莫谈艺”,精一艺而触类旁通则是常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江碧波先生从版画转向了雕塑。虽然半路出家,却仍取得了巨大成就。

“艺术创作是灵魂的一种反射,是时代的一种反馈,用什么样的表现方式其实并不重要。”江碧波先生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可以跨越多个艺术领域,用内心的力量创作出真正深入灵魂的作品。

在这个十几年间,江碧波先生创作的各种雕塑作品广受好评,得到广泛认可。有的作品陈列在重庆历史名人馆;有的作品是纪念碑,作为公共教育的一部分而被展示;有的作品,是广场主题雕塑,成了市民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的被广泛用于高校、公园等其他公共文化空间。

那时,江碧波先生已年至60,但她没有考虑过在艺术上转轨与变法是否“来不来得及”,“想做就做了,人就是要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汲取力量,邓小平先生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甚至还想学习理工方面的知识呢!”

老艺术家好学之心如此强烈,真是令年轻人感慨万千。

江碧波先生在花甲之年进入雕塑领域,并不是一个偶然的决定,是她一生学习愿力的井喷。

第四个廿年:人生没有终点

碧波山庄雕塑作品

2020年,江碧波先生八十有一。这个时候的她,更为自由地徜徉在她的艺术世界里,她非常与时俱进,甚至考虑想要实现现代的3D打印技术和动漫手法来为自己的艺术作品注入新的活力。

2009年,有感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年逾古稀的她产生了用艺术的方式为历史“写书立传”的愿望。从此,耗时8年,创作出大型历史长卷中国画《上下五千年》。

2013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大家》栏目采访江碧波先生,正遇《上下五千年》画卷的创作期。在采访过程中,栏目组无不感慨,因为他们在老艺术家身上,发现的创作态度与那股深沉的能量,和社会上喧嚣浮躁的功利气息,真是云泥之别。

江碧波先生非常关注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当90后年轻的采访者希望老艺术家给当代青少年予以教诲与指导时,她说:“你们年轻人正处在最好的时代。很多孩子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很多人执着于追求物质享受。其实我们国家创造了很好的物质条件,经济也发达了,但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代价还是很大的,人心异化。当代的年轻人没有价值观,缺乏人生的追求,没有目标,只知道钱,长此下去,国家和社会就没有前途。”

江碧波先生希望,必须要塑造华夏民族值得骄傲的价值观,塑造崇高的人格理想,要让年轻人能够找到真正的价值,这样的一代人,才有能力开创我们民族的未来。

江碧波简介

江碧波近照

196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曾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版画系主任。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庆创作中心主任,重庆远古巫文化学会会长,重庆市文史馆馆员,作品《歌乐山群雕》获首届全国城雕塑最佳奖,《近邻》等版画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从2009年至2019年,用十年之功完成中国画《上下五千年》。

(素材源于美象府公众号)

责任编辑:文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