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偷外卖上了微博热搜,时隔几日又出现了舆情反转。值得庆幸的是,这里不是悲惨世界,也没有出现冉·阿让。
7月17日,江苏电视台的一则报道引发热议:从今年5月份开始,南京某小区就连续有外卖被偷。7月11日,一名送餐员送到小区的外卖又被人偷了,送餐员赶紧报了警。警方介入调查后发现,偷外卖的是一个正在复习考研的大学生。他承认,当天他偷走了两份外卖。而近两个月,他偷了多少外卖,自己也记不清了。
引发网友热议的是警方对大学生周某的描述,“他是一个知名大学本科生,目前正在准备考研。他兄弟姐妹四个,他读书比较好,为了他读本科、读研究生,其他三个兄弟姐妹都辍学了。”
“知名大学本科生”“准备考研”“为他读书其他三个兄弟姐妹都辍学了”,这些关键词在舆论中营造出了一个“寒门子弟”的形象,一个现实版“冉·阿让”的故事。冉·阿让是雨果的《悲惨世界》中的人物,从小就是孤儿,为了能够养活姐姐的7个孩子,他去偷盗面包,被抓后要去服苦役。
有公众号出来为这个大学生喊冤,“若被判刑将不是他一个人的耻辱”,“一个人为面包犯罪,这个社会有罪”。
7月20日,知名律师徐昕通过助手表示,如果周某确实因为经济困难、饥饿而偷外卖,涉案金额不大,建议应该给他一次机会,希望警方撤案。
同日下午,警方发布案情通报,公布了嫌疑人的具体信息,李某某(前期新闻报道中化名为“周某”)并不是大学生,还有固定收入,偷拿别人外卖的动机不是生活拮据,而是因为之前自己外卖丢失过,产生了报复心理。警方通报让此前舆论中李某某(前期新闻报道中化名为“周某”)的人设瞬间崩塌,舆情出现反转。
近年来,舆情反转事件屡见不鲜。“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评论该事件称,此前公众的同情与案情澄清后的批判,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公众看待此事的态度又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反转,但都表达了人们朴素的情感。
那么,这起舆情事件为何会反转呢?
首发报道中警方的描述存在与事实不符,是导致舆情发酵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准备考研,兄弟姐妹为其辍学,警方通过媒体发布的信息,初衷是为了警醒社会,却让舆论初期的态度明显偏向大学生一方。
公众号传媒茶话会还提出了另一条容易让舆情发生反转的原因:自媒体的猜测性报道。虽然警方一开始披露的信息与最后的调查结果有出入,但并没有公布李某某偷窃的原因,“因饥饿偷外卖”是网友、自媒体主观推测臆断的。
不仅对动机进行了推断,许多自媒体账号在发布相关文章时,都采取了带了主观叙事色彩的语句:“三年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的顶级名校”“疫情期间学校也不允许大学生不经报告就回校,许多考研的都在外租房备考”。看似只是对媒体报道的延伸,却让网络上对于此事件的描述与事实越行越远。
澎湃新闻评论这样写到,评论一个新闻,首先要回到新闻事实本身,避免新闻的核心要素在传播过程中被走了形,被有意无意做了蒙太奇处理,要避免“口水大于事实”。
在事件的最后,舆论仍能够重拾常识,更为理性客观地看待“偷外卖”被刑拘事件。新闻反转背后,人们更应将此事看作一堂生动的法治课。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越雷池一步,恪守法律红线,才能筑牢基石,不让人生跑偏。
责任编辑:文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