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卫健

虾稻共作,蹚出红火好日子

发布时间:2020-08-11 13:17:36 推广 来源:新华网

中午12点多,烈日炎炎。刚从社区下班的陈卫勤,马不停蹄赶到他的家庭农场,沿着田边转了一圈。“农业是碗辛苦饭,再忙一天也得来这儿走几趟,天气炎热更得来。”和记者说话间,陈卫勤手脚麻利地拔除了田边的几根杂草。

今年44岁的陈卫勤,是泰州市海陵区苏陈镇张家院社区党总支书记,同时也是泰州市中卫水稻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用时髦的话说,就是 ‘家庭农场主’。”陈卫勤笑言。在他的合作社,稻田其实也是虾塘。将水田四周挖出深沟养殖龙虾,中间种植水稻,形成“虾稻共作”模式。稻田不施肥、不打农药,龙虾在良好的生态环境里自由生长,产生的排泄物又能为水稻提供养分,形成良性循环。

身为村干部的陈卫勤,为什么当起了农场主?“其实种田我也没多少经验,当初流转土地纯粹是想为乡亲们做点实事。”陈卫勤介绍,张家院社区是纯农村社区,全村仅水田就有1000多亩,过去主要由各家各户自行种植水稻,由于村里的主要劳动力都在外打工或做生意,留守种田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妇女,不仅辛苦,收益也低。

2013年,陈卫勤进入张家院社区担任居委会副主任,当时社区两委班子正研究对村里的农田进行集体流转承包,由于无人肯承包,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外地种植大户,社区决定由村干部带头承包。陈卫勤早年做生意有一定经济实力,见此情形,主动和另一名村干一起流转了村里的1000多亩水田。2015年,中卫水稻种植合作社正式成立,陈卫勤作为社区干部“兼职”当起种粮大户。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跟着海陵区农业农村局组织的考察团去宿迁参观农业项目,当地的“虾稻共作”种养模式引起他的关注,其成熟的模式、完备的产业链以及良好的经济收益,让陈卫勤看到良好的市场前景。后来他又辗转湖北、安徽及省内的高邮、盱眙等地考察,最终决定在张家院开展“虾稻共作”。

从来没人搞过稻田养殖,到底能不能行?长久以来,张家院社区一直保持传统种田方式,村里很多人持怀疑态度,更没人愿意跟着陈卫勤一起干。2017年春,陈卫勤将村里240多亩水田,分成5个塘口,每亩投放约100公斤虾苗,其中4个塘口基本顺利,另外一个塘口每天却捞出一大塑料桶死虾苗,补苗都没用,最后几乎“颗粒无收”。陈卫勤四处“求医问药”,第二年这个塘口终于恢复了正常。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起,陈卫勤的“虾稻共作”迎来稳定营收,相比单纯种水稻,每亩能增收2万元左右。去年,除去成本,陈卫勤净挣20多万元。陈卫勤又“大胆创新”,在虾塘里投放蟹苗,收益也很可观。如今,合作社的“虹禾香”无公害大米、龙虾、螃蟹十分畅销,今年收入有望比去年翻倍。

有了陈卫勤的成功先例,不少村民跃跃欲试,纷纷向陈卫勤取经,他也乐当“师傅”,不仅将自己的经验技术倾囊相授,还为养殖户解决各类难题。“刚起步那会儿,技术、资金都不够,陈书记手把手教我,还帮我筹到30万元借款。”村民李诚对陈卫勤充满感激,如今他的农场一年纯收入有15万元左右。

一批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在张家院社区兴起,龙虾、大米、螃蟹成为社区特色招牌,村民的日子日益红火。(卢佳乐赵璐 徐洪)

责任编辑:文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