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徐兵 报道)8月5日至10日,上海民营企业家、奇石藏家邓思德首次“出海”异地办展,在一个相对特殊的时期,在浙江省世界贸易中心举办了“2020癖石斋藏石展”。
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藏石展,按照邓思德先生的说法,本次展览既要“出海”,又要“出界”,越出藏石界的思维定势和繁文缛节,让奇石站台,由奇石自我致辞,首席嘉宾也是奇石本身,镁光灯的主体也是奇石本身,摈弃各项议程之类的前奏,直奔主题,不仅为藏石界的至朋好友,也为圈外诸友提供一个近距离直面奇石的机缘,这就是邓思德对“跨界”展的定义与构想,他希望有更多文化背景、更多社会圈层的人能有机会被观赏石之美所折服,进而对奇石引发兴趣。
在这次石展中,展出了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大化石、彩陶石、戈壁石、梨皮石、老蜜蜡等数十个石种170余方观赏石。虽然只展出百余方藏品,然窥一斑而见全豹,从中可以领悟到邓先生对自然、奇石的浓浓真情,对中华赏石文化艺术的深深挚爱。期间,邓先生还邀请了上海市观赏石协会会长杜海鸥,苏州市观赏石协会会长顾建华参会,深入探讨了古典赏石的赏玩的可持续等话题。
赏石艺术是以天然形成的观赏石为审美对象,通过对其自然的造型、纹理、色彩、质地等元素所构成呈象的发现和构思,赋予其审美意韵和人文内涵,从公共空间、园林庭院到厅堂案几乃至掌上把玩,营造合适的置放和藏玩形式以及创作表现方式,以命题作为点睛概括,辅以诗文书画阐释其审美意境和体验感悟,使之从自在之物成为了有意味的形式。可概括为“天赐神韵、人赋妙意”。
在茫茫人海中,能够相遇相识皆属有缘。人与石头亦如是。二十年前,在上海漕宝路光大会展中心举办过一场奇石展。就在这次貌似平淡无奇的展会上,邓思德被一只石蟾吸引住了,可谓怦然心动,一见倾心,于是便不计经济后果地将其收入囊中。从此以后,他就走上了一条瑰丽而又奇妙的观赏石收藏之路。
中国的奇石起始春秋战国,到了秦汉,赏石艺术就随着皇家园林的出现而正式发端。这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一块奇石,涉及地质矿藏学、造型艺术和审美情趣乃至文化意蕴等诸多方面。这种天地之间造就的灵物,在被人类开采与发掘之后,以赏石艺术的面目进入高雅之堂,而被痴迷者所接受,并演变成一种艺术与收藏门类。
石蟾入手,使邓思德如醉如痴,且一发不可收拾。较之于创业的成功收获资本与财富,收藏奇石则带来文化滋养与精神愉悦,投资回报也兼而得之,何乐而不为,正所谓“寻闲是福,知享即仙”。在这种理念的驱动下,他数十年行者无疆,乐此不疲,脚步遍及全国各大奇石产地,也在市场与展会中搜寻奇珍异宝——从园林石、供石到小品石,不偏石种,无论地域,但凡能入眼动心者,应收尽收,接手“海螺”的旧事就是一则奇石收藏界的传奇。名石“海螺”原先的主人是香港赏石协会会长刘耀辉,他以岭南人特有的文化眼力与藏家胆识收了一批沙漠漆珍品,“海螺”是其一,被誉为具有皇家血统的孤品而视若掌上明珠。这方“海螺”,色泽呈虎皮色,釉层肥厚,肌理饱满,形象生动,比例到位,尺寸适宜,无论形和色看起来更像是法螺,呈纺锤形,壳质坚实,表面具雕刻或结节突起,是沙漠漆中极品。
对于“海螺”,邓思德是久为倾慕。正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刘会长介于邓思德对奇石“海螺”的心心念念,痴迷与执着,遂将此珍品割爱与他,成就一段佳话,邓思德也逐渐成了名副其实的海派奇石藏家,并在江苏昆山自家企业旁,开设“痴石斋”奇石博物馆。
痴石斋里,林林总总,共展出了千余方大小各异、色泽绚烂姿态万方的人间奇石,既有气势夺人的灵璧、摩尔等厅堂观赏石,也有四大传统名石和古石,葡萄玛瑙、沙漠漆、大化、彩陶等现代赏石中珍品,比比皆是,许多是邓先生亲赴日本与台湾寻寻觅觅,得之不易的绝迹名品。驻足痴石斋,惊叹藏家痴心之余,不免要为他的收藏意识之超前,经验、眼光之独到,手笔、魄力之宏大,而叹为观止。
知识链接:2014年12月3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53项),由中国观赏石协会申报的赏石艺术,作为传统美术类别正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这标志着观赏石的收藏与鉴赏登上了大雅之堂,为主流社会所接纳和承认。
责任编辑:文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